1949年以前,因为土地归家庭私有可以随便买卖,北张村的人们将买入土地称为“要地”,卖出土地称为“去地”,杨家里的土地数量一直在变化,总体情况为土地数量不断增加,因为家庭在当时的总目标就是挣钱,积极发展家庭经济,家庭有一点积蓄就用于买地。家中土地最少的时候只有十几亩,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亩,但大多数土地都是下地,只有十几亩的好地,买入的土地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通过活期租佃改为死期租佃后直接买入的,有通过土地典当进来别人家再也没有来赎的,有财主家落魄时强行卖给他们家的,还有自己自愿从别人家里买入的。自从杨喜常过世之后,家庭紧接着就分了家,就将土地平均分为四份分配给杨家四兄弟,每个家庭一份,家中的土地后来只有在杨小全当家的时候将土地给卖出去8亩,其他小家庭的土地也没有卖出去过,直到土地改革进行了平分。
杨家常年养有两头大牛,一头耕牛用于耕地,家里是由老二使牲口,一头“拴站牛”,就是每天养着,只喂食不干活,等到过年的时候就将牛卖了换钱来过生活,每年还养有四五头猪,养猪主要是用来造粪,过年了自家杀一头来过年,其余的都卖掉换钱,过完了年又开始买小猪来接着养。
杨家还做倒卖棉花的生意,算是家里的副业,杨喜常是主要赶集上店的人,也是做棉花生意的主要负责人,家中有两台轧棉花的机器,家人们将从地里或者是从村民家里收来带籽的棉花通过这个机器将棉花籽去掉,得到的无籽棉花就叫“穰子”,他们就将这个穰子卖出去,从中获得一些利润。他们把这个机器叫作“轧车”,将棉花去籽要通过“蹬轧车”来实现,一台轧车由一个大人或者两个小孩操作,这一谋生方式相比种地来说,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并且是室内工作,平时能够动员整个家庭的力量来做,包括妇女、年纪稍大的孩子都可以做,每名家庭成员都可以为家庭服务,让家庭不养闲人,且能充分发挥各家庭成员的能力,如杨喜常会算账并且算得很快很好,其他几个兄弟都只会种地,所以杨喜常就来担任起了买卖棉花的主要负责人。杨家的劳动力相对其他家庭来说算多的了,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劳动力都要利用起来。家庭每年的收入基本上是收支平衡,粮食略有结余,因为做生意的缘故,家中常有很多洋钱和铜钱用麻袋装着放在当家人的房间里。(www.xing528.com)
表2-3 1949年以前本户家计状况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