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婚两下“央媒人”
1949年以前高家家庭成员在结婚时遵循当地的传统,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是说必须经媒人说才行。结婚需要请媒人,就是当时定亲时双方央的人,之后般配时继续做媒人。媒人不图吃、不图喝,也没有钱,就是“干跑腿”,就在“换帖”的时候喝一顿酒。媒人需要有影响,有“凭信”,媒人有的是自己家的亲戚朋友,也有专门的媒人。堤南高有一户人爱说媒,附近村里的人都知道他,男的女的说了一百多个媒,死的时候手头还有两三个没说完的,他的两个儿子帮忙找下家。等到两下成亲之后,就没有媒人什么事情了,故当地有句俗语叫“新人过了房,媒人撂过墙”。长孙高知文结婚之前经过定亲,当时男女双方都请的媒人,男方的媒人是高民昌请的。
2.婚帖署上家长名
确定下婚事之后,高民昌请的风水先生,算定良辰吉日。看好日子之后,要由媒人通知女方,当地叫作“送日子”,两下没有异议,就敲定下来,这时候结婚的当事人高知文是不能提意见的。
定下日子,就要写喜帖,或者叫写请帖,在高家,署名要署当家人的名字,即高民昌的名字,因为般亲都是当家人管的,即高知文结婚,是高民昌在头里署名,自己的大儿子、大儿媳不能署名。大多数要请人来写,因为里边称呼的讲究很多,不同的亲戚不同的称呼,会写的不多。请会写的来写喜帖属于是请人帮忙,帮忙不用给报酬,但在坐席的时候需要敬对方坐上席,因为“用人家了”。随后在办喜事之前,会将喜帖发出。
3.良辰吉日去“接亲”
到了良辰吉日的那天,一大早,高民昌安排的人就抬着花轿,用食盒装着四色、八色或十二色的礼,由媒人相引,鼓乐礼炮[5],到女方家“接亲”。新娘以红布蒙面上轿,轿子抬回高家,高家要放鞭炮,点燃“干草把子”,当地认为“干草把子”可以驱邪,也有欢迎的意思。地上铺的有红毡,花轿落在上边,会有高家近门的两位妇女搀扶着新娘子,踩着红毡进到高家院子,如果是穷人家可能地下就铺的凉席;大门前放置马鞍,新娘子需跨过之后才到高家的院内,行至中庭在一张“天地桌”前“拜天地”,随后入洞房,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吃糖水荷包蛋。随后,高家宴请女方送亲的和高家的亲戚。(www.xing528.com)
4.多找“近门”来帮忙
高家办红事时,高民昌和女方的家长都会请一些帮忙的,一般是自己近门的。高家要请知事客,当地叫知客,一般都是自己近门的,要求“脑子清楚点的”“懂得规矩和习俗”,岁数稍微大一些,要安排各种亲戚的座次,要明白什么是上位什么是下位,什么亲戚该往哪里坐。女方家要请送亲的,也叫送客,包括媳妇的叔伯,需要去两个人,其余的娘家人充当“把轿门”“把柜子”,最后还需要来几个装东西、抬东西的人,一般不能超过十二个人。亲戚而论,主家安排人写礼单时候,就要区分开来,写清楚哪里的亲戚、什么亲戚。坐桌时,并非娘家的亲戚坐一桌、婆家的亲戚坐一桌,而是各种亲戚岔开坐,送亲要坐上位,送亲的即媳妇的娘家人,然后新郎的娘舅为上席陪位,负责陪媳妇的娘家人。此外因为亲戚较多,当时摆酒席摆了几十桌,高民昌请专门的厨子做。
5.婚宴按辈排座次
高家办婚事安排座次时,具体高民昌是这样布置的:每桌坐八个人,位置而言,通常房屋都是坐北朝南,面门即北边坐的都为上席,左手边为上席上位,右手边为上席陪位。门口即南边坐的都为下席,左手边为下席上位,右手边为下席陪位,也叫下席口。东边的是二席;西边的是三席。如果桌子摆在外边,先以方向为准,再以“桌子缝”为准,北边是上席,南边是下席。
“稀罕”亲戚要坐上位,如新郎的外公、舅奶、姨家;自己家族的人没有位置,如爷爷就没有位置坐。保甲长来,没有特殊的位置,在待客摆酒席时,以亲属血缘关系而论,不论保甲长。财主家会得到一定的尊重,都会尊重他坐上位,但财主不能坐上位,还是要按照辈分、年龄,将位置礼让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