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市上交易的,赵集镇附近各个村的人都有,也有堤南高本村人,当同样的商品本村人、外村人都在交易时,高民昌在交易时会进行比较,购买“更合适的”那家,不一定在哪家购买,并不考虑生人、熟人,更需要考虑价格、质量的因素。相应的,如果交易时双方是熟人,会多给一些,当地有句俗语叫:“熟人多吃四两豆腐。”
上街买东西主要是高民昌去,其他家庭成员可以跟着他,多是看热闹,几个孙子当时都跟过高民昌上过街,孙子们在去的时候需要请示去集市的人(多是高民昌),如果方便一同去就可以跟去。如果买穿戴的东西,往往小家庭或者几个小家庭一起去。高民昌会在市场上打听价格信息,无论生人熟人都可以打听。买东西时,小摊贩不可以赊账,因为不是固定摊位,店铺的生意可以赊账给熟人,但高家不需要赊账,也没有赊过账。
【注释】
[1]小二弟媳妇嫁过来时,就曾经带了一个和前夫生的闺女,她就不是土地的所有者。
[2]“伙计”:当地话语,指雇工。
[3]“近门”:当地话语,指五代之内的宗族。
[4]“置地”:当地话语,指买地。
[5]扩:当地话语,相当于租。
[6]一斗为六十斤。
[7]“隆出去”:当地话语,即处理出去。
[8]“八区长”:堤南高村一位大乡绅,因为担任过邓县第八区的区长,因此外号“八区长”。
[9]营里:即村里。
[10]“见得多”:当地话语,产量多。
[11]石斗升:在堤南高,一石600斤,一斗60斤,一升6斤。1949年以前,邓县地区计量单位多不统一,此处的石斗升均以堤南高通用的为准。
[12]歇晌:当地话语,即午休。
[13]不吭气:当地话语,意思是不说出来。(www.xing528.com)
[14]“一老家”:当地话语,指同一个家族的。
[15]耩:音jiǎng,用耧播种。
[16]丁大牙,即丁叔恒,原名丁家光,丁大牙是他的绰号,在1949年以前夕担任邓县国民抗敌自卫团团长,是邓县实际的统治者。
[17]中华民国28年起,邓县相继兴修土山渠、严陵渠、瑞黎堰和湍惠渠等水利工程。其中湍惠渠流经堤南高,该水渠于中华民国30年(1941年)由河南省政府批准,并成立了河南省湍惠渠工程委员会,邓县成立湍惠渠工程工务所,并进行了实地勘测设计。中华民国31年(1942年)4月动工,以罗庄西北岑子村正西1千米处为渠首,引湍河水入渠。该渠断断续续施工五年,其中在中华民国34年(1945年),日军侵邓后停工九个月,中华民国35年(1946年)续建,中华民国36年(1947年)4月完成支渠以上工程,并修建湍河大坝。
[18]打岔:当地话语,指插嘴。
[19]“桩”:计量单位,等同于袋,一桩麦即一布袋麦子,将近120斤。
[20]麻库(饼):芝麻饼,芝麻榨油后剩下的固体,在1949年以前是种地的主要肥料。
[21]“拢坟”:当地话语,指祭祖。
[22]“好家”:意为过得好的家庭。
[23]接人:当地话语,即婚配。
[24]屋里的:妻子。
[25]花里卷:在当时是一种馍的做法,白面掺红薯面做的馍,蒸出锅之后呈黑白两种颜色。里边卷的红薯面,上边弄一点白面。红薯面摊一层,好面摊一层,然后用刀一切,蒸蒸出锅。
[26]据《邓州市志》记载,中华民国29年,国民党第132师王长海驻扎堤南高。
[27]“方子”:当地话语,指棺材。
[28]嫑:音biāo,意为骗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