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智慧城市已经从最初的概念推广和知晓阶段逐渐转到落实阶段和推进阶段。人们在感叹智慧城市技术神奇时,也会产生一些担忧。比如一切都在技术掌握过程中,是否会失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偶遇美感?在不断迭代更新的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更多的焦虑?同时,人们发现,尽管智慧城市使诸多群体受益,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智慧城市也不例外。随着推进深入,一些产业开始面临挑战,甚至走向衰落。例如,传统的零售业、教育业、印刷业等。苹果等智能手机横空出世,使MP3、电子英文字典、数码相机等产品销售量剧减,甚至消失。在欢呼的过程中,人们既感受到技术的魅力,也感受到威胁。这些产业的消失意味着有大量的失业人群。虽然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也只有在发展中能得到解决。不过,政府需要意识到,解决问题才是王道,在问题面前只有适合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智慧城市不应该只是身怀绝技的工程师对各种最新技术的展示和炫耀,从而让人误以为它是城市信息化工程的升级版本。人们之所以对智慧城市寄托诸多希望,是希望借助技术的力量破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展现城市作为社会分工和交易平台的魅力。智慧城市应该更多地从城市治理的维度展开,以问题为导向,将技术融合于治理框架中,切实解决国计民生问题,创造市民的价值,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智慧城市不仅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也背离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本质和目的。首先,政府应转变观念,意识到信息化、全球化和城市化对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赋予了新的内涵,即需要链接更多特定群体,为他们提供互动机制,从而满足所有群体的需求,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对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如运营商、设备商、竞争者、替补者和客户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找出每一个角色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每一个环节在系统中所能够创造的价值,以及系统内的这些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便更好地形成合力。在构建过程中,政府应充分考虑智慧城市建设外部的市场、环境、经济、政治等条件和利益相关者等资源禀赋和力量对比,参与企业的业务系统、定位、赢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以及诸多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比如新技术的应用、产业结构发展、民生问题的解决等。在此过程中遵循开放平台构建的逻辑、科学设计激励机制、构建具有包容性交叉补贴的推进平台。
智慧城市是一个正在努力实现的美景。从技术到服务、从效率到公平、从控制到治理,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必须遵从的方向,也是政府职能变革的必由路径。(www.xing528.com)
【注释】
[1]原文发表于《深圳特区报》2019年2月19日第B02版。
[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MPA中心主任、智慧城市与电子治理研究所所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