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转型升级初现成效——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回顾

产业转型升级初现成效——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回顾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二五”期间武汉市始终咬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赶超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新能级,2015年经济总量达到10906 亿元,是2010年的1.96 倍,先后超过成都、青岛、杭州,排名前进三位。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农业总产值实现翻番。二是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消费结构上,原煤消费比重由“十二五”初期的53.81%下降至49.79%,天然气消费比重由2.69%上升至4.77%,非化石能源比重由8.17%上升至11.5%。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产业转型升级初现成效——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始终咬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赶超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新能级,2015年经济总量达到10906 亿元,是2010年的1.96 倍,先后超过成都、青岛杭州,排名前进三位。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25.26 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5.63 亿元,主要指标居副省级城市前列,进入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农业总产值实现翻番。

一是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擎,系统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启动实施“十大计划”,加快构建全新的产业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5年达7700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2%,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1782 亿元,占工业比重达14.4%。2015年,武汉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327 亿元,是2011年(177 亿元)的1.85 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1年的2.6%提高到3%,达到中等发达地区水平。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光谷光电子产业去年实现企业总收入4420亿元,五年增长2.86 倍,成为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从无到有,仅用七年左右的时间跃居全国第二。光谷未来科技城软件新城、中华科技园等一批创新园区加快建设。2015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总收入突破1 万亿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造能力居全国高新区第二。

高水平创新平台和高端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全市累计获批建设30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共组建10 家工研院,亚洲唯一的生物安全四级P4 实验室建成投入使用;引进世界500 强、国内500 强及跨国公司研发机构88 家;7 个创谷全面推进建设,建成各类孵化器217 家、孵化场地总面积920 万平方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城市合伙人计划启动2 批共117 人,在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达326 人;集聚各类创投机构724 家,管理资本规模超过1000 亿元;获批设立武汉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2015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 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二。

创新创业热潮涌动。建成各类新型众创空间115 家,其中国家级35 家;推进“青桐计划”“武汉国际创业周”等一批创新创业节会活动;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试验场,斗鱼、盛天网络、卷皮网等一批独角兽企业相继涌现。2016年5月,东湖高新区获批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武汉成为全国主要创业城市。

二是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工业布局逐步优化,“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工业板块初见雏形。全市建成工业倍增发展区200 平方千米。

中心城区成为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核心承载区,7 个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65.8%;建成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园区,其中,汉阳造广告创意园等5 家园区获批国家级示范园区,江汉金融服务业集聚区等11 家园区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 范区。

三是产业绿色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低碳化趋势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从2010年的2.09 吨二氧化碳/万元降低至2015年的1.55 吨二氧化碳/万元,降幅为25.8%。

能源消费低碳化初见成效。消费总量上,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从2010年的3611 万吨标准煤升至2015年的4858 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6.11%,低于“十二五”期间10.4%的GDP年均增长率。消费结构上,原煤消费比重由“十二五”初期的53.81%下降至49.79%,天然气消费比重由2.69%上升至4.77%,非化石能源比重由8.17%上升至

11.5%。(www.xing528.com)

重点领域低碳工作加速推进。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降低8.24 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万元工业生产增加值累计提升了192%,工业生产增加值能耗则累计下降了30.7%。

四是工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超常规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推动现有支柱产业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产业发展规模、能级、质量和竞争力实现同步提升。

总量实现倍增发展。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4 万亿元,接近2011年的2 倍,提前一年实现倍增;全部工业增加值约4082 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1年的1.1%,上升为2015年的1.8%;在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由2010年第8 位提升到2015年第4 位。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完成1 万亿元,约为过去5年的3.5 倍。

产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千亿产业由2011年的1 个增至5 个,汽车、石化、装备制造、能源环保等进入千亿行列。其中,汽车产业实现产值2614 亿元,整车产能由2011年的80 万辆提升至去年的200 万辆,产量由2011年的68.8 万辆提升至去年的142 万辆,占全国的比重由2011年的4.7%提升至2015年的6.7%。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982 亿元,年均增长24%以上,初步形成从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电器件到移动终端的全产业链条。同时,船舶数控机床、机车车辆、节能环保装备等行业在全国地位不断提升。

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5年实施投资100 亿元、50 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6 个、42 个。其中,武汉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总投资1600 亿元,华星光电低温多晶硅联想武汉基地、上汽通用武汉工厂、东风雷诺、神龙三厂等项目均代表当前全球各自行业领域最高水平,80 万吨乙烯填补中部石化产业空白。

五是服务业发展速度和结构明显提升。五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5564.25 亿元,较2011年增长68%,占GDP 比重上升2 个百分比,达到51%。实施投资30 亿元以上项目36 个,物流业增加值、工程设计产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均突破千亿元。

全国市场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2.24 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传统商业业态加速转型,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00 亿元,年均增幅超过40%。建成国际博览中心,场次和规模均居中部第一。

全国物流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物流总部区+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物流业发展构架,轴辐式多式联运体系初步形成。京东、菜鸟沃尔玛、顺丰等在汉投资大型物流基地,汽车、医药、冷链、电商与快递等物流产业加速集群化发展,武汉成为中西部重要电商与快递快件中转分拨中心。2015年,货运周转量中部第一。

金融区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武汉成为全国十大区域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机构聚集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部领先,聚集金融机构总部22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34 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部进驻武汉,后台机构数量(33 家)全国第一。境内外上市企业(66 家)中部第一,新三板挂牌企业数(194 家)全国第五;各类要素交易市场20 家,其中金融资产交易所交易量全国第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