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在2016年出台了一项安全报告,该报告是欧盟成立以来的第二份安全报告,不过两份报告中欧盟对自身的认知完全不同。在第一份安全报告出台时,欧盟处于前所未有的安定和富裕,形势非常光明;而此份报告则更多地使用了“不确定性”“危机”等字样。可见,欧盟对自身的判断显然没有上一份安全报告来得乐观,甚至可以说悲观了许多。当然这种判断的转变与欧盟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经济持续低迷、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等负面因素严重影响着欧盟。在欧盟意识到自身经济有所衰退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遭到批评就难以避免了。
1.认为中国意欲对欧盟施加更大的影响力
反对声音认为,中国对欧洲的经济意图不仅是关于创造就业和价值,还包括对欧洲大陆扩大影响力,他们认为中国将美国视为终极对手,而对欧洲影响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抗衡美国。[1]
在欧盟提出欧洲投资计划(即“容克投资计划”)时,中国曾主动提出加入该计划的核心——欧洲战略投资基金。反对者认为,允许中国加入意味着中国可能成为这一项目中最大的非欧洲利益攸关方,对欧盟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更大影响。事实上,由于该基金要求出资方放弃对资金的支配权及对项目的选择权,后来中国转而投向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2.中国同个别国家展开的合作是企图分裂欧洲(www.xing528.com)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同各个国家展开经济往来的方式,欧盟一直存在批评的声音。他们认为,中国惯于使用分而治之的手段,对于欧盟成员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在欧盟范围内开展自己的经济外交。他们指出,中国通过巨额投资承诺,与英国、中东欧成员国甚至希腊保持了紧密的联系,这不利于欧盟的整体性和欧洲一体化。中国甚至在2011年同中东欧国家建立了“16+1”机制,相关领导人每年举行一次会面,这些中东欧的小国纷纷争取来自中国的投资承诺,对欧盟层面的政策安排形成挑战。他们还认为,中国投资正在采取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挖掘独立的欧洲国家。欧盟在出台的《欧盟对华新战略要素》中就明确提到,“16+1”模式应该与欧盟委员会、欧盟对外行动署及其他成员国合作,以确保符合欧盟的法律法规及欧盟的总体利益。
3.批评中国企业以攫取技术和廉价出口挑战欧洲工业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很多中国企业赴欧洲开展并购投资项目。欧洲欢迎中国的资金进入,但对于技术并购却从政府到媒体都表现出抗拒。其中,中国美的公司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的收购案引起欧洲民众广泛关注。大量的反对声音指出,中国此举只是为了攫取德国技术,一旦掌握了核心技术后就会弃之如敝履。其间,德国政府官员也积极走动,劝说本国财团参与竞争,尽力将机器人技术留在国内。虽然在种种疑虑声中库卡收购案最终还是得以成行,但德国民众的这种忧虑实际反映了欧洲民众的普遍忧虑。这种关注还表现在其他一系列重大收购案中,如中国化工收购意大利轮胎公司倍耐力、联想收购德国梅迪昂等。
另一方面,批评者认为中国企业使用廉价产品冲垮欧洲的产业。他们认为这种廉价产品的根源在于中国国有企业获得的各种隐形补贴,这种冲击使得欧洲用心培养的太阳能产业几乎崩溃,使钢铁工业正在为生存而战斗。但未来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更令人担忧,他们认为,中国政府奉行的战略是目标明确地投资德国“工业4.0”企业,也就是在业务数字化和网络化方面领先的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