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概念,这是基于中国目前已迈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阶段做出的重要判断。在2016年B20峰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直面当下全球经济痛点,强调互利、合作与共赢,呼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全球伙伴关系来应对挑战。这就是说,建设全球伙伴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其根本目标指向。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他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由此来看,要构建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建立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向的全球伙伴公司,不仅是习近平主席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处理中国与别国关系的重要策略。其中,以“共商、共建、共享”为特征的“一带一路”倡议,既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也是打造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抓手。
实践中,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自被提出以来,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给予了积极回应。应当说,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区域经济的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沿线国家,与中国过去三四十年改革开放所涉及的主要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过去三四十年,我们主要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它们的政治经济制度比较成熟,我们主要是进行学习和借鉴。“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很强的异质性,其中不少国家的发展水平与中国相似甚至低于中国。(www.xing528.com)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避免地要与一些大国发生联系,甚至可能产生分歧,这就是说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不能回避和忽视大国的态度与反应。迄今为止,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组织为有效拓展其经济辐射圈、保障自身能源安全,都提出过欧亚连通的战略与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博弈。比较突出的是,2011年,美国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以阿富汗为交通和贸易枢纽,实现“能源南下、商品北上”。欧盟于2007年提出“欧盟与中亚新伙伴关系战略”,积极开展对中亚的投资,并在人权、环境、水资源等领域与中亚展开对话。2015年1月1日,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计划”正式投入运营,包括了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并将吸纳新成员,它是俄罗斯寻求欧亚地区事务主导权的重要战略。这些计划与战略都与“一带一路”倡议存在区域上的重合、发展上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沿线国家采取“平衡外交”“实用外交”方针,以获得更多利益。与此同时,地区外大国出于争夺地缘政治利益的考虑,可能会刻意推动某国国内社会力量的发展,从而加剧该国政局的动荡。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中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由此可见,要切实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全面了解各国的反应以及政策回应,呼吁并促进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在本书中,我们选择美国、澳大利亚、欧盟、俄罗斯、印度和日本六个对象国或区域,力求客观反映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的他方观点,通过全面客观梳理样本国或区域社会各界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重点整理这些国家和组织在政策回应上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进而从国家或区域合作角度提出中国应该关注的重点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