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
重庆市城乡格局为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就人口结构而言,2017年,重庆市人口总数为3075.16万人,其中全市城镇人口1970.68万人,乡村人口1104.48万人,城镇人口数量是乡村人口数量的1.78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08%。从地域空间来看,重庆市乡村区域空间较大。重庆市中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年拉大,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区域性差异显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小马拉大车”的经济发展局面将制约重庆经济的整体性飞跃。重庆市农业以大宗作物、特种经济作物与特种养殖为主。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商品猪肉生产基地,全国著名的优质水果、榨菜、桐油、烤烟产地,栽培植物560多类。果树作物主要有柑橘、甜橙、柚、桃、李等,以柑橘最具盛名。饲养动物有60余种,生猪、羊、牛、兔是优势畜种。重庆市农业生产方式以小型机械化、劳动密集型为主,机械化受制约,这是由重庆市地势起伏较大,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所决定的。
具体而言,重庆市乡村发展的现实基础可从如下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乡村产业发展状态。重庆市乡村产业在农业功能定位和特色效益农业培育上取得较大进展,但产业竞争力不强,主要体现在: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且土地生产力不高;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普及率较低,“一村一品”率不高;农民生产观念落后,大多数仍以原始的手工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比较效益偏低。
②乡村生态环境状况。重庆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形起伏多变,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耕地储备不足,土壤肥力弱。其中,渝东南属于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层广布,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耕地贫瘠,植被退化,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近20%为石漠化区域,用地矛盾日益凸显。整体而言,重庆农村土壤污染、生活污染治理水平不高。
③乡村民居建设状况。重庆市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呈现散居多、集中居住少的特点。乡村集中居住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集中居住方式分布在少数地方,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散居为主,农村社区化程度较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
④乡村文明文化建设状态。目前重庆市乡村文明文化建设水平普遍不高,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及程度较低。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需要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乡村丧葬文化落后,一些地方仍采用土葬等传统殡葬方式,需加强深化农村殡葬改革。
⑤乡村社会治理状况。村级治理水平参差不齐,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薄弱,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落后,与城乡联动治理机制缺乏,治理手段较单一。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进而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尚未成型。上级对村级组织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检查督查多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村级干部待遇不高,村级干部福利待遇体系缺乏保障。
⑥乡村居民收入状况。重庆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下降。2017年,重庆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38元,同比增长9.4%,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55∶1。但重庆市农村居民收入的区域性差异明显,地处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的渝东北、渝东南地区集中了全市大部分贫困人口。该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地貌复杂,耕地面积匮乏,无法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用地,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当地群众多以第一产业作为主要生计策略,生计来源单一,收入水平较低。目前全市4个深度贫困县全部分布在该地区。
2.重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目标(www.xing528.com)
第一,2020年短期目标。到2020年,重庆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产业发展活力旺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到40∶60。累计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1万个,培育30家农业企业上市挂牌,打造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农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土地生产率达到6000元/亩,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5000元/(人·年)。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发展初见成效,山水林田湖(库)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减量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③文明乡风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乡村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法治意识明显提高,新时代文明乡风加快呈现。④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村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充分发挥,乡村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明显提高。⑤农民生活更加殷实。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部脱贫,贫困区县全部脱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第二,2035年中期目标。到2035年,重庆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乡村基本建成。
第三,2050年长期目标。到2050年,重庆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城乡实现高度融合发展。
3.重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2]
第一,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支柱产业。①推进农业现代化,重点在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②产业融合,重点在于做大农产品加工业,做精乡村旅游业,做活乡村流通业,做优乡村服务业,全面提升供销社为农服务水平。③产业培育制度创新,重点在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④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市场培育,重点在于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科技、人才、资本下乡,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二,保护与治理乡村生态环境。①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在于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实施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改造提升农村住房。②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在于推进化肥农药施用减量化,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测项目。③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库)草系统治理,重点在于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废弃矿山及压占损毁土地修复,加强农业生态综合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和中小河流治理,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第三,建设乡风文明文化。①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家。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③推动科学知识进农家。④推动法律法规进农家。
第四,建设现代乡村治理体系。①大力推动党建强村。②完善村民自治机制。③建设法治乡村。④建设平安乡村。
第五,改善民生推动共同富裕。①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②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③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④推动健康乡村建设。⑤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