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市财政收入出现平分秋色现象,应重视帮助企业解决难点

重庆市财政收入出现平分秋色现象,应重视帮助企业解决难点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基金预算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两者之和的比为1∶1.06,说明财政收入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其他两类收入平分秋色。对此,重庆市有关方面须高度重视,帮助企业解决难点,找准突破口。

重庆市财政收入出现平分秋色现象,应重视帮助企业解决难点

1.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来源结构阶段性特征明显,与GDP增长大体同步

2013年到2017年这五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0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两者保持了大体同步的格局。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基金预算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两者之和的比为1∶1.06,说明财政收入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其他两类收入平分秋色。其中,税收收入在重庆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占主体,从2013年到2017年,其占比分别为65.71%、66.69%、67.33%、64.56%和65.55%,这表明重庆的经济质量总体上是比较好的。

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形成了很强的互补关系,减轻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压力,为重庆市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但基金预算收入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土地收入,2013年到2017年,重庆市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就分别占到了基金预算收入总额的91.03%、90.43%、93.31%、94.33%和96.18%。如果加上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则分别占到了基金预算收入总额的92.89%、92.15%、95.07%、96.44%、97.89%,占比之高,有不可持续的特点,这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是必要且不可避免的,但从长远看,则要防止过度依赖,必须加大税源的培育。因此,要把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重点放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加上,遵循市场规律,防止由于过分依赖土地财政收入而忽视了主体税源的培育,以致造成耕地的破坏和人民生活福祉的下降。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虽然在重庆市的财政收入中占比小,但从2013年至2017年,其增长平稳,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保持在2.00%左右,反映出国有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是稳定增长、良性发展的。

2.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相对偏高是多种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重庆市非税收入占比过高的原因是综合性的,与重庆市的产业结构、经济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在产业结构层面,重庆市的第二产业依然以传统的汽车制造业、电子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化医行业、材料行业、消费品行业、能源工业为主,2013—2017年,制造业产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在25%左右浮动,2017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7.30%和17.00%,比重偏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和层次上问题依然突出,结构上低端服务业比重过大,层次上现代服务业整体质量不高。重庆市已形成的两江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等集约发展平台还处在成长发展阶段,投入的高端产业产出未能全部释放。这三个因素叠加在一起,税源必然不够强大。此外,房地产业占比过大,如2017年房地产业税收就占到了税收收入的近23.00%。由此可以看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税收收入增长乏力。

在发展阶段层面,重庆地处西部,是典型的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为一体的综合体,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2017年,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9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8元,比例达到2.5∶1,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以及城市困难群众供养人数多,扶贫攻坚任务重。地方政府还处在大量招商引资阶段,对引进的企业不可避免地要实行税收优惠或政府补贴政策,这些企业在近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基本无税收贡献或是处于低税状态。此外,大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以及高技术产业企业,目前都在国家和重庆市的扶持发展期,加之自身成长的必然过程,在短期内均难以有大的税收贡献。同时,重庆直辖头二十年,建设任务很重,开发前景诱人,土地出让带来基金预算收入的增加,这是有必然性的。加之随着各项事业按直辖市标准构建带来了行政性事业收费的增加等因素,促成非税收入增加较快,这也有客观性。(www.xing528.com)

非税收入占比较高,也与重庆市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建设相关。一方面,重庆市的经济结构中国有经济成分占比较重,导致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占非税收入的比重较大,从2013年到2017年,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就分别占到了18.04%、26.58%、29.41%、35.68%、42.78%;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建设增速较快,各项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建设性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等也占有较大比重,2013—2017年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分别占到非税收入的61.85%、54.49%、44.38%、39.17%、33.90%。此外,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尚在进行中,许多行政事业性收费尚在规范中,效果尚未显现。非税收入虽然在形式上规范性不够,但对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产生着积极作用。

3.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才能提高税收收入水平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改革创新的发展,需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结构一定会使企业提高效益,增加税收。因此,重庆市要提高税收收入水平,必须在夯实已有税源的基础上,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强化科技创新,净化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尽快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从而培育新的税源,提高税收收入水平。

首先,要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夯实税源基础。作为我国传统老工业基地,重庆在汽摩等传统工业领域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对重庆税收贡献巨大。但在经济发展动能转化阶段,传统优势产业面临转型瓶颈,产税率不高,且呈大幅下降趋势。如2017年第二产业的税收收入仅占到税收总收入的36.59%。对此,重庆市有关方面须高度重视,帮助企业解决难点,找准突破口。重要的是把握国际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汽车制造智能化和新能源化,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进程,争取在两三年内有所突破。

其次,要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产业链打造,培育税收新增长点。重庆应顺应全球产业和科技革命的潮流,在深度参与国际大分工,大力引进和培育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上,重视从研发到销售全产业链的打造,高度重视研发总部、销售总部等产业链附加值高的环节和对高新企业、新型创新主体、孵化主体的扶持,大力引进总部经济、世界500强以及国际国内著名的高科技企业等,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税收收入。当前,要加快笔电产业和各类智能终端设备产业链条提升进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基础产业及大数据产业,大力推行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突出重点,分类推动,抢占先机,实施好以智能化引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年行动计划

再次,要更加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税基。在智慧商业、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大健康、共享经济等领域加快发展步伐,培植高质量企业,提供高品质供给,满足高品质生活,形成可持续的税源体系。

同时,要坚持对各类成长型企业多予少取、“放水养鱼”、涵养税源,防止“竭泽而渔”。要更加重视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和培育,民营经济不仅在经济总量就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税收贡献也已过半,领先国有经济。2013年到2017年,非公有制企业税收占地税总额比重分别达到69.72%、71.55%、76.89%、73.52%、72.02%;民营企业占非公有制企业的比重分别为68.30%、69.97%、65.41%、69.59%、76.44%。当前,要落实好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精神,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的生存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有更大更好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