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也应看到,重庆的消费市场还存在消费供给不足、供给结构欠优、国际消费元素量少档低等诸多短板,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需予以重视。顺应导向抓住互联互通,畅通信息流、物流、人流和资金流,必然助推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这为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构建了坚实的区位优势。重庆独特的山水城市风貌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天然魅力。

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重庆是国家多重重大战略及倡议的叠加区,区位优势显著,具有雄厚的产业支撑,消费市场空间巨大,再加上独特的山水立体城市风貌特征以及深厚的巴渝文化底蕴,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良好。同时也应看到,重庆的消费市场还存在消费供给不足、供给结构欠优、国际消费元素量少档低等诸多短板,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需予以重视。

1.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优势分析

(1)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备国家多重战略及倡议的叠加指向。

中央对重庆的“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目标要求体现了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及倡议赋予重庆的叠加优势。三大国家战略及倡议对区域协调、开放合作、产业升级以及开放通道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更加强调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消费升级扩容发展带动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更加强调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新格局,实现域内外消费的联动与积聚;更加强调以消费结构调整为引领,实现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和发展,优化消费结构,拓展消费空间,扩大消费容量。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突出强调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对于重庆构建开放型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建设安全高效、功能配套的信息流、物流、人流和资金流以及低成本运行的机制提供了导向支持。顺应导向抓住互联互通,畅通信息流、物流、人流和资金流,必然助推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

(2)重庆得天独厚的区位是消费人群与物品集散的天然优势。

重庆区位优势明显,在国家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大格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优势,具备构筑起强大区域经济中心、消费集聚地的条件。重庆向东沿长江经济带出太平洋连接亚太经济圈,向西通过中欧班列(重庆)国际铁路大通道经中亚、俄罗斯进入欧洲经济圈,向南经广西和云南奔南向陆海新通道走向印度洋,并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衔接。重庆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Y”字形联结点上,承载着枢纽和联结点的重大功能。这为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构建了坚实的区位优势。近年来,重庆注重最大化地发挥区位比较优势,努力打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对外大通道,构建“铁、公、水、空”多式联动的物流大枢纽,打造信息流、物流、人流和资金流四种要素聚散的开放大口岸,正在搭建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

一是拓展东向通道,形成果园港、珞璜港、龙头港和新田港“一大三小”的长江港口体系,开通渝甬铁海联运通道。二是充实西向通道,中欧班列(重庆)新增国际运邮、成套设备、药品木材等业务,扩大适载货源种类和辐射范围,实现班列常态化运行。2018年,中欧班列(重庆)开行超过1000班。[5]三是增强南向通道,开通陆海新通道,实现了“一带”和“一路”的物理联结,拓展了内陆货物贸易新出海口,目前已开行超过900班[6],经陆海新通道的货物可达全球五大洲,通过南彭公路物流基地开行了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四是完善航空枢纽,自江北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启用,江北国际机场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拥有3座航站楼、3条跑道同时运行的机场。2018年,江北国际机场国际客货运航线增至82条,旅客吞吐量为4160万[7],在全国机场中排名第9位[8]

(3)重庆独特的山水城市风貌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天然魅力。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清水秀,有许多美丽壮观的风景。重庆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层叠耸起,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山水立体城市风貌。自然特质加规划建设造就了重庆富有层次感的城市风貌特质,形成了重庆特有的旅游吸引力

独特的山水地貌塑造了重庆的城市风貌与城市精神。重庆是“山城”,“山城”地貌伴生出的高楼平地的建筑特征、“穿楼而过”的轨道交通、极富层次感的夜景、洪崖洞等地如童话世界般的吊脚楼群等,使重庆被喻为“8D魔幻城市”。重庆是“江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于渝中半岛,贯穿巴渝大地。勤劳勇敢的重庆人用4500多座桥实现天堑通途。重庆因此被《国家地理》称为“桥都”。主城区“两江四岸”是城市发展的主轴,是重庆“山水之城”的核心地带,在未来将被打造成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一流生态滨水空间,彰显城市文脉和城市特色。渝东北“高峡平湖”的独有景致与渝东南峻岭崇山下的民族风情更增添了重庆对世界各国游客的吸引力。

(4)重庆蓬勃发展的产业为消费品与消费服务的供给保障奠定了可靠基础。

不断积聚的经济新动能将加强新型优质消费品与消费服务的供给能力。新产业快速成长,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7%,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3.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品、智能产品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增长33.0%,智能手机增长59.4%,液晶显示屏增长56.2%,工业机器人增长68.8%。[9]

不断加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支撑消费品供给的新颖性。创新投入持续增加,201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95%,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创新主体和平台加快培育,截至2018年年底,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2504家,同比增长23.5%。[10]

三次产业在市场导向的牵引下,正在形成以消费为中心的发展机制。工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2.9%,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服务业高速发展,满足人们快速提升消费服务的需求。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2.7%。农业瞄准绿色安全产品、综合体验消费,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的消费理念,逐渐成为消费的重要支撑力量。[11](www.xing528.com)

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良好,不断推动消费方式的变化和消费能力的升级。伴随“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2018年,全市426家限额以上批零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开展零售业务,较上年增加56家,共实现网上商品零售额239.37亿元,增长28.6%,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9.9个百分点。

(5)重庆消费综合优势正在加速成长。

消费市场成长空间大。消费需求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本地消费购买力,其二是外来消费购买力。决定本地居民购买力的主要因素在于人口规模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关键指标。从人口规模及其增长趋势看,2017年,重庆主城九区常住人口为865.06万人,渝西地区常住人口为1124.09万人。[12]两者相加有接近2000万人口规模,且呈上升趋势。巨大的人口规模以及良好的就业情况是未来重庆消费市场增长最基础的支撑力量。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看,重庆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略低。2018年,重庆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38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88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1元。而同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17元。[13]可见,重庆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相对较低的收入制约了当前的消费水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愿的有效释放,消费市场是具有成长潜力的。

在统计体系中通常没有直接反映国内异地消费购买力净流入的指标,且流入与流出同时存在,暂可忽略。国际消费购买力净流入也很难在统计体系中获得相应的数据支持。城市对于对国际消费者的消费吸引力,各城市的海外游客旅游总支出指标是一项可得的有效参考。从2016年的统计数据看,重庆海外游客旅游总支出较成都和贵阳高,表明重庆在西部城市中还是有一定的国际消费吸引力,远期的市场潜力也是很大的。

消费性价比优势较强。重庆市商品价格整体较低,具有较强的消费价格优势。随着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消费品供给的选择性增加,重庆的消费品性价比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6)重庆的巴渝文化具有潜在的消费开发价值。

消费既是一种物质现象,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消费是具有深刻环境印记的文化现象。巴渝文化的独特性是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彰显独具特色的消费品格的基础。巴渝文化是我国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地域性文化之一,源于重庆人民的历史积淀。巴人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受大自然熏陶,在险恶环境中形成了勇敢、豪放、坚忍的性格特征,沉淀了善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文品格。渝派川菜美食文化、渝派方言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还有以川剧、川江号子、蜀绣为代表的巴渝民间文化等,都具有独特的消费吸引力和开发价值。围绕巴渝文化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消费环境,开发具有重庆特色的文化产品及服务,是重庆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消费能级的必然选择,也是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国际消费吸引力,提升国际消费能级的重要路径。

2.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劣势分析

目前的重庆虽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良好基础,但总体而言,距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差距甚远,短板较多,其集中表现如下:

消费供给以低端产品与服务为主,消费供给总体水平不高。重庆提供消费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主体众多,但总体上呈现“小、散、差、乱”的特征,消费服务组织品牌化程度差,整体实力偏弱,市场引领性和号召力不强。虽已经引进新光天地、九龙仓等亚洲知名的商业机构设店,但具有极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及风向标性质的高端品牌旗舰店等商业机构基本没有。根据戴德梁行的调查,截至目前重庆奢侈品店数量为37家,比上海杭州、成都分别少104家、20家、18家;从自主品牌培育看,重庆具有中华老字号企业18家,比上海、杭州分别少162家、17家,仅比成都多1家。[14]

消费供给结构欠优。消费品供给能力相对较强,但服务和体验消费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紧跟时尚节拍和新技术进步的贴近人民群众现实需要的服务与体验消费供给严重缺乏。高、中档优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低端消费品供给过剩,对本地消费者追求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能力不足,导致本地消费外流相对明显。随着国家大通道建设的顺利推进,国际优质消费品的供给能力虽有所增强,但仍不能有效满足本地消费者的现实需要。

国际消费元素量少档低,国际性高品质供给极少,“国际范”消费服务甚差。具备国际标准的教育医疗运动健身、酒吧、餐吧等消费场所较少。重庆国际学校和国际星级酒店建设滞后,重庆国际学校数量(除去国际部)为4所,比北京、上海、成都、杭州分别少了61所、58所、13所、8所;重庆五星级酒店数量为17家,比北京、上海、成都、杭州分别少了36家、55家、4家、4家。[15]相比新加坡和我国香港、上海等地,重庆的英语普及率较低,语言环境也不利于重庆的国际化消费体验。

消费的品牌化程度偏低。目前,重庆本土消费品生产和供给的品牌化能力不足。一方面表现在全国或国际市场上为人熟知的重庆品牌较少,另一方面表现在国际一流品牌商品入驻重庆的不够多,已经进入重庆的企业在渝营销投入也不大,比较普遍地存在产品及服务供给体系不够完备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