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聚焦国际化,推动建设国际大都市
(1)促进多领域扩大对外开放。
①推动科技创新领域对外开放。引进知名大学、著名研发机构、世界500强企业来渝设立分支机构或搭建研发创新平台,共建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打造国际创新园、联合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支持市内外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知名研发机构广泛开展合作。支持企业到海外设立、兼并或收购研发机构,建立全球性研发生产体系,支持企业通过项目合作、股权合作等方式引进专业团队和科研成果。
②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围绕长江上游科技教育中心建设,大力实施教育对外开放,初步建立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和运行机制。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境外高水平教育机构来渝合作办学,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合作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依托自身优势稳妥开展境外办学,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配合企业“走出去”,共建海外学院、特色专业、培训机构。统筹推进留学事业发展,坚持出国留学和来渝留学并重,规模和质量并重,积极扩大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外出访学研修规模,积极优化来渝留学生生源结构、专业布局。依托国家、市级引智平台,积极引进世界名校师资。丰富中外人文交流形式,深化双边、多边教育合作。
③深化医疗卫生领域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医疗卫生领域对外合作实现突破,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鼓励境外资本来渝投资设立医疗机构,支持市内医院与国际国内知名医疗机构合作,建成一批初具规模的高水平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支持引进国内外管理经验丰富的投资机构,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共建共享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养生保健等专业医疗服务机构,提升特色化、个性化医疗服务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医师与医疗机构签约执业机制,鼓励医师多点执业,支持外籍医疗专业人员来渝执业从医。
④扩大体育活动开放合作。加强与国际性体育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一批国际精品赛事,进一步扩大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等专业赛事的品牌影响力,力争形成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体育品牌赛事。支持市内体育学校、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等与国内外知名体育机构合作开展培训、比赛等各类体育活动。积极借鉴国际职业体育发展经验,支持发展职业体育联盟,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
(2)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以悦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为重点,积极推进会展配套设施建设及展品生产、展览搭建、中介租赁、物流配送、媒体广告、会展消费等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会展配套服务功能,建成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的国际会展中心。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国际知名展览机构的合作,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申办世界经济论坛、《财富》全球论坛等国际一流会议和论坛。办好“渝洽会”“智博会”“高交会”“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年会”“摩博会”“物流展”等国际性会议会展,争取将“渝洽会”升格为国家级经贸展会,打造全球知名会展品牌。争取设立一批世界级国际会议会展永久会址,吸引更多新产品在渝发布。
(3)积极引进国际组织及机构。
积极开展城市外交,有针对性地引进经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国际机构和专业性国际组织,提升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建设重庆外国领事馆区和签证中心。积极争取一批国家来渝设立领事馆和商务机构,与更多国家(地区)的城市缔结友好关系。积极引进世界知名新闻传媒机构在渝设立代表处、办事处等。
2.聚焦绿色化,提升山城江城魅力
(1)加快推进“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作。
按照国际一流滨水岸线标准,通过优化“两江四岸”城市功能、修复“两江四岸”生态系统、丰富“两江四岸”公共空间、提升“两江四岸”滨江颜值、着力展现最美“桥都”风采,系统开展“两江四岸”整治提升,实施治理环境污染顽疾、分类整治滨江护岸、优化滨江岸线功能等重点工作,将“两江四岸”打造成“山清水秀生态带、立体城市景观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在整治“两江”基础上,全面推进主城区次级河流全流域治理,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工作,着力整治黑臭水体,高水平建设海绵城市,高标准打造城市清水系统和生态绿岸。到2020年,建成7条约160千米“清水绿岸”,约166平方千米次级河流流域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指标要求,主城区基本消除水体黑臭现象。
(2)持续抓好城市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从环卫保洁、市政设施、绿化小品等细节小事入手,用心打造每一处街巷、景点和建筑,让城市一步一景、步移景换。开展暴露垃圾治理,提升清扫保洁质量,提高环卫作业精细化水平。深入推进城乡接合部、行政区域交界地带、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薄弱环节环境卫生整治,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推进“厕所革命”,统筹规划布局公共厕所,积极推进社会单位公共厕所对外开放,继续推进实施城市公共厕所提档升级行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开展城区餐厨垃圾、地沟油治理,提高源头减量化水平。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收运,因地制宜设置可回收物投放点,优化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探索升级改造现有生活垃圾收运站点,探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质量监测评价工作,逐步做到生活垃圾精准投放。强化垃圾处置利用,深化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对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进行综合整治。严格垃圾收运处理污染控制,健全完善有害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3)持续开展城市增花添彩、增绿添园等行动。
开展主城区“两江四岸”消落带绿化美化,因地制宜栽植植物,恢复自然景观。开展立体绿化、城市组团隔离带等城市绿化建设,引导社会单位拆墙透绿、拆围建绿、破硬复绿,规范和引导居民开展阳台、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美化城市待建地、裸露地。加强行道树动态管理,规范裁剪造型与树种搭配,及时清理死树枯枝、处置歪树病树。保护利用好广阳岛、中坝岛、钓鱼嘴等江中小岛生态资源,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和优美景观环境。强化“四山”和城中山体保护,着力提升南山、歌乐山的林相、色相、季相,加快南山城市山地公园建设。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和保护,加大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监督力度。持续开展城市增花添彩、增绿添园等行动,进一步提升主城区绿地总量,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休憩、活动空间,新改建一批城市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城市生态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形成布局均衡、点线面结合、城绿相生的城市绿化网络,全面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目标。
3.聚焦智能化,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1)提升城市规划水平。(www.xing528.com)
重庆新总体规划要突出生态、人文、智慧、开放的时代主题,在主城以广阳岛集中展示生态文明,以渝中半岛集中展示历史人文,以礼嘉半岛集中展示智能创新,在中欧班列(重庆)起点站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展示中心集中展示内陆开放,依托大学城谋划重庆科学城引领科技创新,以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两大工作面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市域城镇体系和城乡空间布局,构建都市圈、渝东北城镇群、渝东南城镇群三大片区协同发展格局。其中,主城区和渝西片区突出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和壮大城市经济,建设展现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窗口”,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有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圈。一方面,渝西片区的区县要加快融入主城的步伐,另一方面,大都市圈将逐渐形成,在深化成渝城市群合作的基础上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渝东北片区要紧扣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目标,推动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渝东南片区要突出民俗和生态优势,重点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和特色资源绿色加工产业,建设武陵山区特色生态经济走廊。
(2)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提升重庆城市建设水平和建设标准,完善标准化工作导则体系,体现直辖市水平。重要通道、管网等应按远景需求确定标准等级,一次性实施到位或者预控到位;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将建筑屋顶作为城市“第五立面”精心打造,进一步提升屋顶设计与城市环境、城市文脉、建筑美学的契合度;推动重要建筑、跨江桥梁建筑设计出精品。此外,开展重庆城市建设施工现场形象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外塑施工形象,内塑施工品质;推进建筑产业化,改变传统建造方式,提升建设施工绿色低碳水平;通过开展智能城市建设,全面打造“智慧工地”,提升文明施工智能化管理水平。
(3)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高效安全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区域城市道路、城市轨道等现代化综合交通系统及水、电、气、通信、排污等市政设施,建设“海绵城市”,营造畅通、生态、宜居的都市环境。预计到2020年,重庆市将建成水库124座,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供水水源保障体系;进一步打通海路、陆路信息交换大通道,提升区间信息流动集疏功能和信息集散处理功能,预计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通信信息枢纽。将重庆市建成“光网重庆”,光纤到户端口数达到1800万个;构建高速移动通信网络,实现4G网络深度覆盖,基本建成全市移动物联网;在开展5G试点应用中,建设5G基站1000个。强化与周边互联互通的能源战略通道,优化城乡能源配送网络。构建“两横三纵”输变电主网,建设“四环二射”天然气市域输气干网,大力实施电力消费替代,优化和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主城区基本建成无燃煤区。健全城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构建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人民防空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紧密结合和军民兼用,实施地下轨道交通、交通隧道、人行过街通道、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地下空间结合人民防空工程连片建设。
(4)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以“135”总体架构推进重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即建设由数字重庆云平台、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和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构成的1个城市智能中枢,夯实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标准评估体系和网络安全体系3大支撑体系,发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5类智能化创新应用。
到2022年,实现智慧生活全民共享、城市治理全网覆盖、政务协同全渝通办、生态宜居全域美丽、产业提质全面融合、基础设施全城互联,成为全国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城市。聚焦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深度发力,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深入挖掘大数据智能化的商用、政用和民用价值,让大数据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要加强资源整合运用,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数据“聚通用”,加快建设市级数据中心和数字重庆云平台,打破数据壁垒,破除数据孤岛,促进各级各类政务信息系统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进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推动5G规模化商用基站建设。要实施一批智能化应用示范项目,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在政务、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开启全域感知、互联协同、数字运营、智能决策、运转高效的智慧城市发展新图景。
4.聚焦人文化,提升城市人文品质
(1)传承巴渝优秀文化。
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街区,植入景区景点,促进产城景有机融合,提升城市人文内涵。把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和歌乐山烈士陵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提升。做好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品质提升工作,推进实施红岩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加快推进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题刻申遗工作,扩大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价值传承;有序推进完成十八梯、湖广会馆、东水门、龙门浩、金刚碑等一批传统风貌区保护修缮工作;开展传统街巷等重庆特色城市空间的研究与保护。丰富慢行系统“毛细血管”,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到2022年,主城各区山城步道串联成网,叫响“山城步道”城市品牌。
(2)促进文化旅游开放发展。
以A级景区和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为主体,开展智慧景区(旅游度假区)建设示范试点,实现游前、游中、游后全过程智慧化旅游服务。创新文化服务海外推广新模式,拓展国内外市场,优化海外演出基地、文化中心等载体建设,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保税加工,重点培育影视后期制作、光盘复刻、印刷、胶片拷贝等业态。规划建设一批外向型文化产品和服务集聚区。探索建立文化艺术品保税交易市场。将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等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用好过境免签、落地签证政策,积极吸引外国游客来渝,扩大重庆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3)提升城市公共服务。
加快建设多层级、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让老百姓步行20分钟内即可享受街道层面公共服务,步行10分钟内即可享受社区层面公共服务。按照“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要求建成一批百姓身边的活动场所,基本实现市民居住、就业、上学、就医、健身、休闲、游憩等日常活动就近完成。在推进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上,综合采用“微更新”、零星改造、综合整治等方式,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等问题,促进城市品质提升。按照“一园一策”“一厂一策”的方式推进朝天门市场、南坪老经开区等一批老旧独立功能区的有机更新。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示范工作,2020年基本完成主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大力实施2018—2020年棚改攻坚计划,高质量完成17.3万户棚户区改造任务,力争到2020年完成现有棚户区改造,有效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4)营造国际化文化生活氛围。
进一步完善城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场所建设,定期举办各类国际国内美术、文化展览及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文艺作品,打造1~2个具有专业影响力、常设性的国际性文化艺术体育活动节。按照国际化标准建设和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深入实施外籍人士“家在重庆”工程。积极引进国际医疗、教育、餐饮等行业的知名机构,规划布局国际休闲街区、社区、俱乐部等配套设施,促进吃、住、行、游、购、娱设施和服务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扩大多语种服务领域,逐步在政务公共网站、区域门户网站提供多语种服务,开设涉外窗口服务热线,为在渝外籍人士提供更多信息来源和沟通渠道。积极创造条件,构建符合重庆实际的外籍人士及其子女出入境、居留许可、住房、教育、工作、医疗等保障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