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城市综合品质基本情况
(1)城市交通系统加快完善。
一是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十三五”中期,轨道交通实际完成投资684亿元,完成总投资(“十三五”计划总投资1477亿元)的46.31%。截至2018年6月底,重庆市轨道交通建成通车里程264千米,位居中西部第一、全国第六,完成规划目标的63.61%,在建的187千米线路正在加速推进。目前,全市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约248万乘次,日最高客运量278万乘次,在公共交通体系中的骨干作用日益凸显。二是推进城市路网体系建设。全市共新增城市道路1868千米,新增步行设施70处。截至2018年6月底,城市道路通车里程达到11066千米,城市道路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6.93千米/平方千米。三是推进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8.3%,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3%(主城区)。截至2018年6月底,已建成项目11个,包括重庆西站、沙坪坝等2个综合换乘枢纽公交部分,农科所、陈家坪2个公交枢纽,钓鱼嘴、鱼嘴等5个公交首末站,玉皇观公交保养场,际华园停车场。在建项目6个,包括半岛驿站公交枢纽站、大学城等5个公交首末站。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共23个,包括菜园坝、复盛等3个综合枢纽公交部分,孙家院子、双堰、九曲河等9个公交枢纽站,水土、思源等10个公交首末站及长生桥公交维保场。“十三五”开局至今,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56亿元。
(2)城市建设水平加快提高。
修复生态系统,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带,主要包括6项工作重点:治理环境污染顽疾,分类整治滨江护岸,优化滨江岸线功能,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开展城市水体整治,绿化美化江岸设施。提升滨江颜值,打造立体城市的景观带,主要包括8项工作重点:优化滨江城市功能,优化滨江建筑布局,优化建筑天际线,提升建筑形象品质,优化“第五立面”(建筑屋顶),提升跨江大桥景观,提升山城夜景效果,建设观景眺望设施。传承历史文脉,打造人文荟萃的风貌带,主要包括2项工作重点: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两江”游。
(3)城市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加快提升。
“智慧城管”“智慧工地”“智慧绿色建筑”“智慧建管服务”等系统逐步上线运行。完成162万卷库存城建档案数据采集,建成20个智慧小区、600个智慧工地的目标任务已按区县进行分解。截至2018年6月底,路灯感知覆盖率约82%,社会公共区域视频覆盖率约70%,重要隧道、桥梁等感知覆盖率达到50%。“十三五”开局至今,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累计共完成投资3.4亿元。
(4)绿色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一是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1亿平方米,实现从推行节能建筑到推行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为一体的绿色建筑的跨越。二是推动公共建筑实施节能改造。累计完成节能改造项目840万平方米,实现了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22%以上的目标。“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增改造面积432万平方米。三是创新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432万平方米。四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截至2018年6月底,全市城市建成区1.45%以上的面积(约26.29平方千米)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其中,主城区约15.12平方千米,远郊区县约11.17平方千米。“十三五”开局至今,海绵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9亿元。截至2018年6月底,城市公园绿地累计完成投资114.05亿元,全市新增城市公园约64个。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7.78%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43%以上,500米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5)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效果初显。
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全面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出台《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和16个相关配套实施方案以及《关于推进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共有239个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8个、4A级景区92个。2018年,重庆接待境内外游客5.9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44.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3%和31.32%,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观光旅游进一步提档升级,依托世界遗产、国家A级旅游景区及风景名胜区,都市旅游、遗产旅游、三峡生态旅游、民俗生态旅游和古镇旅游快速发展,培育形成了精品特色旅游线路143条。休闲度假产品不断丰富,创新发展度假避暑、温泉康疗等新兴旅游业态,成功创建国家级、市级旅游度假区15个以上。乡村旅游加快发展,截至2018年6月,全市拥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7个,市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38个,市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累计达到12个,中国美丽田园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累计达到27个。2018年上半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实现306亿元。在洪崖洞等网红景点带动下,重庆晋升至全国最热旅游城市第三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www.xing528.com)
2.重庆城市综合品质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建设整体滞后于产业建设。
重庆已成网红城市,但城市功能和形象还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改进。城市建设整体滞后于产业建设,房地产开发和楼宇经济发展与总部经济、商务会展、金融科技、国际贸易、口岸物流等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低,会展中心、水土、保税港区等区域商业和服务设施不完善,高端人才居住功能保障不充分,优质“人才房”供给缺乏。
(2)城市形象细节改造亟待深化细化。
近年来,重庆城市风貌有所提升,但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及城市交通、设施标识标志系统建设滞后,人性化方面不足。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细节不够精细化,绿道和步行道缺乏系统连续性。“两江四岸”风貌带建设标准不统一,建设风格五花八门。重庆市已投资59亿元建设海绵城市,全市城市建成区1.4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此比例还有极大的上升空间。
(3)人文精神的提炼与培育还不够充分。
重庆是有着三千余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蕴深厚,遗迹遗址、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目前重庆对重庆人文精神的挖掘、提炼与培育还不够充分,商业文化氛围较为浓厚,但历史文化未能得到全面展现。各类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化街区的数量有限,质量整体不高。
(4)公共服务体系不尽完善。
城市绿地、休闲广场、公交场站等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且新设项目建设资金压力大,用地保障难,地方征拆难,审批难,审批周期长。学校、医院、养老、生活服务等涉及居民衣食住行及文娱健康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步性建设不够充分。当前,“信息孤岛”依然存在,部分底层数据间缺乏交互、汇集,信息网络也还没有覆盖所有行政村和社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