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建立环境交易所,可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定价规则,从而推动国内碳市场交易体系的发展。同年11月,上海和北京碳排放权交易所先后启动。上海碳市场在配额累计成交量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方面都具有突出表现,且连续六年来实现100%履约。除了现货交易之外,上海交易所还于2017年上线了碳配额远期产品,这有利于提高碳市场的流通性和灵活性。
通过建立环境交易所,可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定价规则,从而推动国内碳市场交易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上获得更多定价权。
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和广东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此后,各试点地区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确定参与企业以及各企业排放量,分配碳排放额。2013年6月启动的深圳碳排放交易所是全国第一个营业的碳交易所,启动时就有中兴通讯、深圳能源集团、比亚迪等共636 家企业参与其中。截至2018年6月,共有811 家企业在深圳交易所进行碳交易,市场成交额突破10 亿元[4]。同年11月,上海和北京碳排放权交易所先后启动。上海碳市场在配额累计成交量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方面都具有突出表现,且连续六年来实现100%履约。除了现货交易之外,上海交易所还于2017年上线了碳配额远期产品,这有利于提高碳市场的流通性和灵活性。目前位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是广东碳市场,截至2019年底交易金额达26 亿人民币,配额成交量仅次于欧盟和韩国碳市场。根据新华网消息,截至2019年5月底,全国碳市场试点累计成交额约68 亿元。近年来,我国从电力行业开始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于2017年出台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