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技术含量高,那么如何提高技术含量呢?很多学者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
4.1.1.1 关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效率评价研究
首先是关于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的指标构建,比如李鹏和林迎星(2013)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理论,剖析技术创新过程,将技术创新分为两个过程、三个阶段,在综合评价技术创新效率指标的构建中,引入技术创新转化阶段,并用技术和知识转化指标来度量,从而更符合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再比如,唐忠南(2014)在研究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逻辑关系,并构建了一套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层次—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五大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所选取的5家具有代表性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别较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不高。贺正楚等(2016)则采用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开展、技术获取和技术创新产出4个一级指标,以及R&D经费、专利申请数等9个二级指标,构建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和评价了中国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业在2004—2014年间的技术创新能力,结果表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三大产业在技术创新的4个一级指标的评价方面,均明显优于或者超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其他3个产业。
其次,部分学者从区域、行业、企业等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有:吴静茹和王国贞(2012)运用DEA方法对河北省2007年和2009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及37个小类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的实证测度,结果表明,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小类投入产出效率的技术有效性与规模有效性具有较密切的关系,如2009年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37个行业小类中有8个投入产出效率技术有效性较高,其中5个行业小类的规模收益不变。林迎星等(2015)将技术创新分为两个阶段——投入转化阶段和转化产出阶段,然后运用DEA两阶段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对2008—2012年福建省高端装备制造业5个细分行业的两个阶段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静态和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创新的第一阶段,福建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投入转化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进步,但这种趋势在减弱;在技术创新的第二阶段,福建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转化产出效率呈下降趋势,且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之共同产生影响。吴雷(2015)选取中国28个省级行政区2008—2012年度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相关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从平均值来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资金资源产出弹性系数明显高于研发人力资源产出弹性系数,说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对研发资金的依赖程度要高于对研发人员的依赖程度;2008—2012年间中国28个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资源的配置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2012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创新效率水平为0.419 9,无效率水平占了0.5以上,说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比较低,非效率因素过大,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中国各地区间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差距比较明显,广东省以平均创新效率0.689 7居首,内蒙古地区以平均创新效率0.170 4位于最后。于霞和徐敏(2017)以2007—2014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随机前沿面板模型测度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绩效,并就其空间集聚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研发资本存量和人员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资本存量有更高的产出弹性;政府支持和外部技术获取与创新绩效负相关;企业科技投入强度和对外开放度对创新绩效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绩效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且表现出“东高西低”的集聚特征。
4.1.1.2 关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对其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技术创新战略多种多样,每一种战略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很多学者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进行了研究。
比如,王千里(2012)研究了在华FDI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华FDI的技术转移以及技术溢出的正效应并没有明显地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2]。作者因此指出,依靠外商投资来发展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是根本出路,必须以国内制造企业为主,科学选择优先发展领域,着力营造有利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技术路线图工程,培育高端人才,从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力。
马法尧等(2016)则认为,随着外部创新环境的变化和全球经济分工的调整,开放式创新已成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模式和路径。在此背景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应突破传统的封闭式创新,大力实施开放式创新,作者在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开放式创新能力“五力”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并从完善开放式创新政策、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培育开放式创新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
胡耀辉(2013)则指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问题,而产业链、技术链和技术创新链结构性失衡是导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关键因素。为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从模仿到自主创新,学术界提出了多种路径,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企业界急需找到新的路径。而产业技术创新链能够动态协调产业链、技术链和技术创新链的关系,使三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因而以产业技术创新链为突破口,设计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新路径,并从金融、税收、公共服务平台和政府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对策措施。
于欢欢(2017)指出,在当今模块化大发展时期,运用模块化思想积极推动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十分重要。作者利用竞合博弈模型分析了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模块化创新博弈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模块化创新实现机理,然后分别从核心技术模块和外围技术模块两个方面构建了战略导向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模块化创新任务分解机制,并给出了具体进行技术模块化分解活动时创新模块主体的识别模型及识别标准。为有效协同技术模块化创新过程,作者进一步构建了协同过程控制机制,并从模块间界面协调、模块间资源共享、创新协同政策支持三个方面设计了创新模块协同运行保障机制。王宏起等(2014)也运用模块化理论思想,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内涵与模块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外围模块→核心模块”路径、“核心模块→架构规则”路径和“架构规则→核心模块”路径,并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大飞机产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为例论证了路径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赫连志巍(2013)认为,由于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的高技术性、先进性、复杂性,使得生产厂家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需要多环节关联技术的支持。作者使用实证研究和抽象分析及归纳演绎方法研究了技术链服务模式演进的功能特点与缺陷,提出了为用户创造串并联运行的高端复杂技术服务链模式,并提出了该模式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服务创新路径:发现用户需求定位创新活动;与用户建立创新战略联盟;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引进研究机构联合创新;挖掘用户需求展开创新预研。
余吉安等(2018)认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和突破性创新等创新模式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从产业链角度进行整合,与产业链结构间的衔接点进行匹配。合理的创新驱动模式,能促进技术研究的突破式突破性发展,增加产业链中相关企业、部门在战略、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的联盟、交流与合作,加速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作者对现有创新模式在组织和运营中的结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对创新模式进行整合,从产业链视角进行契合,并以轨道交通制造业为例,提出了创新模式整合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策略。
4.1.1.3 关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协同创新研究
高端装备制造业由于具有技术复杂、资本投入大、研究风险高等特点,所以单个企业无法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生产,而通过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中介组织所建立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联盟则可以更好地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与发展(赵维双和朱化锦,2015)。李美萍(2015)通过对航空装备制造业的分析研究,证明了高端装备制造业模块化协同创新模型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是可行的,能够帮助高端装备制造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因此很多学者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
首先,部分学者对技术创新联盟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联盟的失败和解散率达到50%~60%[3],大部分专家都认为联盟的利益分配不均是联盟失败的重要原因。赵维双和朱化锦(2015)将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联盟利益分配的主要因素量化分析后加入到修正的Shapley值模型当中与原有利益分配机制相比较,并以沈阳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例,对联盟总收益重新分配。研究结果表明:联盟总收益较之前相比有所增加;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科研院校较之前可以分得更多收益,中介组织则相反。在新的分配机制下,可以激发联盟主要成员的积极性,使联盟更加高效地运转。
其次,很多学者对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比如,王越等(2011)指出,由于中国法律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模式缺乏相应的规制,导致实践中联盟呈现出目标短期化、规模难以大型化的特点,影响了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提升其整体技术水平的目标。作者以法律表现形式为切入点,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织模式,从联盟的稳定性和制度效力等方面对比两类组织模式(以合同为基础的契约型模式和以共建实体为表现形式的实体型模式)的优缺点,以探求适合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织模式,并提出了具体的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完善的建议。王越等(2012)进一步从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非货币财产出资类型入手,探究非货币财产的法律特性和配套措施,并针对以债权、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等非货币财产出资的法律障碍,提出了拓宽非货币财产出资类型范围、完善非货币财产价值评估制度等具体建议。
范群林等(2014)认为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对企业获取异质的知识和技能、开发新创意、构建和提升自身竞争力非常重要。作者结合定量测量的嵌入性案例研究方法,选择中国一家技术创新绩效优异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中国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对其内外部协同创新网络在国家创新系统作用下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受国家创新系统影响。在国家教育系统不发达、劳动力市场供给不充足、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外部协同创新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企业难以建立较多的外部联系,协同创新网络呈封闭形态。当上述条件得到局部改善时,外部协同创新的交易成本有所下降,企业开始选择建立更多外部联系,使其协同创新网络向开放式方向发展。其中,政府的角色主要是参与、指导或资助企业技术创新,为优质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帮助企业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和提高创新绩效。
李坤等(2013)基于三维螺旋式技术协同创新的视角,认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成长主要取决于企业、大学与政府之间三维螺旋式技术协同创新的合作博弈。一般情形下,政府通过协同游戏规则保证大学与企业双方的合作博弈均衡。为了实现这一动态博弈均衡,政府的首要策略是构建三方能够顺利进行合作博弈的制度环境,通过维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激励合作博弈主体的积极投入,保证其他参与人的帕累托改进,实现企业、政府与大学三维互动螺旋式技术协同创新整体功效的连续上升。(www.xing528.com)
李大庆和李庆满(2017)认为,如何建立一套完善而有效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过程机制,对促进企业创新过程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从研究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模型出发,对协同创新运行过程中的战略协同机制、过程协同机制和收益共享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适合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合理机制。
4.1.1.4 关于创新团队的胜任特征研究
创新团队是企业实施创新活动的推动力,因此如何通过创新团队的建设来提高企业绩效也成为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问题。首先很多学者对创新团队胜任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比如,Boyd和Gumpert(1983)认为,由于创新过程中外部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创新团队通过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和相互支持,降低创新压力,最终将导致企业绩效的提高。Vyakarnams等(2005)指出,由于可以整合团队中不同个体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从而团队创新活动可以产生更好的绩效。王红军和陈劲(2007)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科技企业家胜任特征影响绩效,创业胜任力越高,则创业绩效越好,同时创业胜任力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有不同的影响。杨晨和顾晓丹(2008)从系统观的视角探究了创新团队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认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创新团队成员胜任力的高低关系着整个团队创新绩效的提升,进而影响企业绩效的提升。王红军(2011)对团队层面胜任特征的研究也认为胜任特征的确能够促进绩效的提升。
其次,很多学者运用不同方法对创新团队胜任特征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比如,曹茂兴和王瑞旭(2006)通过行为事件访谈和问卷调查建立了企业研发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认为成就动机、概念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学习能力 6 项是企业研发人员胜任特征模型所包含的关键要素。Kratzer(2006)认为企业创新团队包含 3 大关键要素:成员技能互补、团队交流沟通模式以及团队任务协作。Du Chatenier、Verstegen等(2010)通过对开放型创新团队胜任特征概念的研究,认为开放性创新团队处理任务和挑战的胜任特征轮廓主要包括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习动机、自信心、紧迫感、乐于向他人学习等。王红军(2011)通过对高层次高技术人才自主创新团队建设问题的研究,指出团队所具有的职业化管理、创新平台建设、团队结构胜任特征是导致创新团队高财务绩效的重要因素,而创新团队优秀的领导人、合理的团队运作模式、创新型的组织文化胜任特征是导致创新团队高非财务绩效的重要因素。赫连志巍和袁翠欣(2016)根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理论,结合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通过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团队资源保障、文化构建、规划协调、自我发展、成员工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领导影响能力 7 个维度构建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团队胜任特征模型。然后以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为调查对象,研究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团队胜任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创新团队胜任特征的建设的确可以提升这类企业的绩效水平,而这种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团队资源保障能力、团队文化构建能力、团队领导影响能力、团队成员工作能力和团队规划协调能力来实现,而创新团队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没有得到验证。颜晔(2014)认为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董事会这样的群体决策机构逐渐取代个人所有者,成为企业制定重大决策的中心,董事会是由数名董事组成,而其成员的专业能力水平对包括研发投入决策在内的众多企业决策的制定及分析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最终影响企业绩效。作者选取了2008—2012年50家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董事会专业能力、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董事会任职经验、董事职业背景异质性以及董事学历均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发现国有企业中董事会专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比非国有企业小;董事会任职经验与研发投入相关性不显著;但董事职业背景异质性、董事学历均与研发投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研发投入对董事职业背景异质性、董事学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部分中介效应。
4.1.1.5 关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效益研究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企业研发能力,需要研发费用的投入。研发活动贯穿于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各个阶段,是创新的重要来源,企业只有加强对研发活动的投入,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孙景新(2012)通过案例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及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R&D强度不够、与R&D相配套的财务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另外,国家投入资金管理不到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等外部因素也降低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R&D效益。苏秀花和赵息(2013)选取2006—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从研发投入强度的角度,来剖析引起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结果表明: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信息披露不充分,研发投入不足,研发强度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相关,提高研发强度反而降低了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也从财务层面上揭示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弱的原因。
而随着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成本占产品成本比重的不断上升,如何获得精确的成本信息,有效地对研发支出进行管理,提高研发投入的成本效益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迫切需要。赵息和王若鸣(2013)应用作业成本法理论为企业设计了一套可以借鉴的研发作业成本核算流程,并根据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支出规模大、内容复杂、间接费用高等特点将作业成本动因合并模型理论应用于此,从而能够加强企业研发管理,提高研发决策能力,为顺利实现产品价值提供有力支持。
4.1.1.6 影响技术创新的其他因素研究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技术创新的其他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这些因素包括知识网络、知识管理、技术投资模式、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耦合、知识资本配置、共性技术研发体制、政府创新政策等,相应的代表性研究如下。
张芳和田庆锋(2017)认为,企业应在坚持技术引进的同时,积极加强企业之间的知识沟通和交流,通过构建知识网络推动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和创新。作者通过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业知识网络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释放意愿、关系强度、知识势差、企业目前知识储存量),在Chungsuk等所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知识网络有效性模型,并对五个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企业为提高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释放意愿所做的投入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升知识网络有效性,投入超过一定数量后,这种提升作用不再明显;企业较高的知识水平、企业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与适当的知识势差可以提高知识网络的有效性。
李淑娟(2015)基于人力资本开发角度研究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知识管理维度,揭示知识管理维度对人力资本开发的贡献,并对来自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437份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检验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端装备制造业通过隐性知识管理过程、解决问题的路径、沟通导向的文化以及鼓励创新的文化这些知识管理维度可以实现人力资本开发。谷雨(2014)基于竞合的角度,阐述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知识管理路径的动因和作用机理,在假设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竞合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知识路径的概念模型,并选取178家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运用AMOS17.0数据统计软件对基于竞合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知识管理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进行检验,通过对路径的五次修正,得到了基于竞合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知识管理路径修正模型。另外,作者根据修正后的概念模型,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知识管理竞合路径提供了保障措施及发展对策。
吴雷(2013)以中国 1998—2012 年 30 个省市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数据为基础,运用永续存盘法得出3种技术投资模式的知识存量值,构建了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原始创新评价模型,分析了各种技术投资模式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现阶段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的技术知识投资模式选择应该以内部R&D模式和购买国内技术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为主;对于创新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吸收和学习能力且具有相关技术人才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国外技术的途径促进企业发明专利的产出。
刘微微和李倩(2016)认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良性耦合发展,对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作者以知识创新子系统与技术创新子系统的构成要素为基础,构建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耦合系统的概念模型,并确定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耦合度测度指标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耦合度测度模型,并以2009—2013年23个省市的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数据,从实证角度验证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耦合度测度模型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白福萍(2011)认为,企业知识资本的配置对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作者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沈阳机床为例,分析了其知识资本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可借鉴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要注重企业家的理念及信念的培育,它是企业战略和愿景的基础;要吸纳与创新知识,注意知识资本的路径依赖性和两面性;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马亮和张清辉(2013)在阐述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内容与研发形式的基础上,以R&3D为分析框架[4],提出了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共性技术研发体制,明确了在R&3D的不同阶段,研发体系各主体的作用,以解决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严重供给不足的问题。
姜晓婧(2013)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创新扶持政策是否能够引导和推动企业创新水平和绩效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政府对企业的创新扶持政策需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创新激励特点,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实行创新扶持政策,从而弥补企业创新激励的不足,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作者通过实证和案例研究发现,对于在传统产业基础上通过技术融合形成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而言,政府创新政策的重点应是传统转型企业,从而弥补传统转型企业创新激励的不足,引导和促进其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