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昌都——一个充满着发展商机的地方
2011年6月2日,采访组从四川德格县乘车沿国道317线跨越金沙江,到达了西藏自治区藏东的门户江达县,该县面积1.32万平方公里,辖2 镇11乡,人口7万多人。在这个偏安一隅的山城小县里,临夏商人除了经营传统的虫草生意外,还将摩托车销售和维修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来自积石山县铺川乡元岭村24岁的白社木,从前在西藏那曲打工,去年来到了西藏昌都地区,朋友建议他到江达县做摩托车生意,他以月租4000元租了面积约150平方米的4间铺面和1间库房,在国道317线路旁开展摩托车销售和维修业务。他目前是劲隆、新感觉两种品牌摩托车的江达县总经销。他还雇佣了临夏县的2名维修人员,人均月工资3000元。
当记者问起营业状况时,他笑了笑说:“现在是挖虫草的时候,也是摩托车销售的淡季,销量还算可以。”在不足20分钟的采访时间里,我们的谈话多次被顾客打断,他先后接待顾客15人之多,生意状况可见一斑。
一位长期在藏区生活的人说:“过去藏族都是骑马放牧,现在改用摩托车。”江达县共有大的摩托车经销部4家,各种大小维修部10多家。临夏人在销售上占总销量的1/2左右,而从事维修的也有4户,占1/3的市场份额。临夏商人与技工以自身的努力为藏区人民提供着优质的交通保障。
6月3日,采访组一行来到素有“藏东明珠” 美称的昌都地区,该地区总人口62万人,有藏、汉、回、纳西等2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8%。这里虽与临夏有1700多公里之遥,但仍能触摸到河湟雄镇临夏人民用超乎异常的精神和物质影响着康巴地区藏民族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
据不完全统计,昌都地区的11个县约有临夏人5000多人,大部分临夏人主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从事虫草交易和收购牛羊皮生意。他们在不同的行业中不断拼搏,已经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多多卡”在藏语中是“自由市场”的意思。昌都多多卡市场历经30年的风雨洗礼,目前仍经营着蔬菜、铁器制品。据临夏客商马占云说,最初他们都是在多多卡市场淘到第一桶金的,在鼎盛时期,临夏客商在该市场上有30多家,主要经销民族用品、卡垫(藏语,小型地毯的意思)、布料以及日用百货。由于物资的极度匮乏和临夏商品的物美价廉,多多卡市场客商云集。许多藏族群众购买布匹时不按尺子量,只看布匹的标签上有多少米,买上后放在麻袋里背上就走了。
在昌都镇中心有一条商业步行街叫昌庆街,早在2001年,昌庆街就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位于该街的昌都商城三层楼的场地上,首饰、衣服、五金材料、卡垫、民族手工艺产品等摊位一个紧挨着一个,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据当地经商的临夏人说,搬入昌都商城也成为临夏商业在该地发展的分水岭,由于新市场发展有一个客户适应期,生意较为冷清。一部分客商谋划到其他地区发展,而留下来的客商也在调整着发展思路,他们放弃了原先利润较小的民族用品、布料等经营,都进军卡垫市场。“昌都人是全西藏最会看毯子质量的,只要他们拿在手里摸一下,就会对毯子的质量一目了然。临夏地毯销售能在昌都占有95%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最主要的是与临夏生产的地毯质量好和经营时间长有很大关系。”在昌都商城四楼做地毯生意已达27年的喇买赛这样告诉记者。
在西藏自治区东部的昌都地委行署所在地昌都县,共有上规模的地毯销售商10家,其中以昌都商城最为集中,共有7家。昌都地区地毯销售市场有这样一个独特的现象,10家销售商全部为临夏人,他们占据着95%以上的地毯销售。据悉,在昌都市场曾出现过四川青白江等地毯,但由于无法与临夏地毯竞争而被淘汰。据不完全统计,临夏商人的地毯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以上,成为昌都地区临夏销售的最大亮点。
在昌都市场上,临夏商品不仅由临夏、临潭商人经销,还有藏族客商和四川客商经销,他们的部分货物就来自临夏。当记者询问临夏比与昌都相邻的拉萨、成都、西宁、昆明4个省会城市要远400多公里,为何商人却舍近求远时,两位不同民族的商人给出了答案。在昌都商城三楼的一位藏族商人说,他的民族用品就是从拉萨临夏人手中批发过来的,昌都与拉萨有1200多公里,临夏民族用品不但品种多,而且价格也较便宜,他们拿到昌都来销售有赚头。而四川隆昌县的袁伟告诉记者,现在昌都卖帐篷的四川人有10多家,从3年前起都从临夏购买帐篷,一是临夏帐篷3年前价格较便宜;二是颜色和形状漂亮,在四川成都就没有白色的花帐篷,他们先后经销过临夏的燎原、八一、雪山等牌子的帐篷。目前,虽然价格和其他地区的一样,但藏族同胞就认准临夏生产的帐篷,所以销路也比较好。
19岁跟随父亲来到昌都的马清智说:“我们临夏的生意人撇的是油花(即生意中利润最厚的)。”1997年他来到昌都,卖藏衣、布匹、马鞍、马鞯、人造毛等,而地毯只是作为附带品出售。2000年左右,藏族同胞逐步用摩托车代替了马匹,马鞍、马鞯就被淘汰了。而经营布匹、人造毛、藏衣的人越来越多,利润下降。加上4楼全部经营地毯,临夏人就看好地毯生意,几经努力,地毯生意越做越大。目前,他每年能卖纯毛地毯1000多对、腈纶地毯1000多对,利润较好。这几年,藏族地区虫草价格连年上涨,藏族人民的购买力也越来越强了,从目前来看,地毯销售仍是朝阳产业。目前,昌都地区临夏商人销售的地毯不仅能满足昌都县,而且覆盖察雅、芒康、左贡、贡觉、落龙以及青海囊谦、云南德钦等县。
与此同时,康乐县人马子杰、马国福合作创办了腾飞物资再生回收有限公司,是昌都地区最大的废旧物资回收公司,该公司占地3000平方米,是该地区报废车辆定点拆解企业,每年可拆解报废车辆100多辆。该公司现有职工12人,收购各类废旧1000吨以上。
进入昌都地区,无论是国道317线,还是318线,都要翻越5000多米的山峰,在4685米的业拉山上我们见到了正在施工的100多名临夏籍务工人员,他们克服高山缺氧、道路艰险之困难,用敢闯敢干的临夏精神为藏区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二、林芝——临夏人的生意依靠资源和游客
林芝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内与昌都、那曲、拉萨、山南等地市相邻,外与印度、缅甸接壤,总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辖7个县、556个行政村,总人口17万多人。林芝地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素有“西藏江南”之美誉。八一镇是林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该镇面积8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而外来人口约有2万人左右,其中临夏籍人口约有6000多人。在该镇,临夏的名称极为响亮,无论是那些含有“临夏”地名的商铺、宾馆、饭馆的招牌,还是说着临夏话的老乡在这里比比皆是。林芝地区以前与其他林区一样,一度将林业作为主打产业之一。大约上世纪90年代,许多临夏投资者、伐木者都云集在林芝地区的八一镇、林芝镇和波密、米林等县的林区。在这一时期的森林开发中,部分临夏人不但与当地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淘到了第一桶金,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也在此扎住了根,站稳了脚。
国家天然林保护政策出台后,使一些依靠林业资源发展的人离开了林芝,一些人转到其他地方做起了进口木材的生意,而大多数人却在林芝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并且抓住了机遇,在旅游业、林木资源加工业、观赏石开发、电器经销、名贵药材以及临夏的传统生意方面开始打拼。目前临夏人在电器行业中占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虫草、清真餐饮业、观赏石开发等领域中占主导地位。
在八一镇商业比较集中的是广东路、香港路等,这里活跃着很多临夏人。临夏人在当地的粮油、餐厅、百货、家电、电焊等领域占有市场优势。林芝资源富饶,经营土特产的店铺有100多家,其中80%为临夏人。经营观赏石的店铺有20多家,其中大的3家中临夏人有2家。在观赏石经营中,已开始用电子网络销售,来自东乡县锁南镇的女青年马艾琳在林芝开店才数月,便在中华奇石网上制作了自己的“天缘”网页,将产品发布到网上,我们采访时已有了3笔网上成交纪录。
林芝虫草丰富,经营者云集,现有临夏大户2家,收购者有500人左右,另一些做小本生意的全部来自临夏县、广河县,其中多为妇女。林芝90%的居民是藏族,它也是门巴、珞巴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乡亲们都说这里民风淳朴,治安良好,政府服务到位,各民族团结和睦,这一切也为临夏经商务工人员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选中国最美的地方中,西藏有9个旅游资源获此殊荣,林芝地区就独占5个。经过多年打拼的临夏人开始投身到旅游行业。截至目前,在林芝八一镇临夏人所开的清真餐饮有20多家,而各种中、低档次的宾馆有10多家。临夏县新集乡新集村的马进祥告诉记者说:“去年这个时候,我们这里吃饭的人排成了长队,面片如果下得慢就不卖了。今年,林芝地区不让外地人挖虫草,吃饭的人比原来少多了。”1997年起,一直跑青藏线货车的他,看到跑车风险大,且利润薄,于是从2004年开始到林芝地区八一镇开了一家临夏手抓大王,顾客以临夏人和外地游客为主,由于清真餐饮清洁、干净、上菜速度快,受到外地顾客的欢迎。2009年他又承包了一家临夏手抓大王美食城,经营以临夏风味为主的菜肴,该餐厅共上下3楼,有300多平方米,他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开饭馆,主要是解决以当地或外来穆斯林为主的清真饮食,而这几年林芝地区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兴旺,他们也逐步改变观念,从主打面食为主,改变为以西北风味的菜品为主,每年利润可观。现已成为林芝地区八一镇清真餐饮中的佼佼者。目前,在八一镇除东乡手抓大王外,还有王中王、鑫源、伊光等多家临夏人经营的饭菜馆。据记者调查,这些饭菜馆除面向临夏人外,外地游客要占相当比例。而其余的小饭馆、烧烤摊则以当地藏民族和临夏商人为主,临夏各类经商人员在林芝地区已超过2万多人。
依托当地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在林芝的临夏人纷纷瞄准游客的钱袋,办起了一个个土特产专营店,尤以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最为集中。这里的土特产品店主要集中在香港路和农贸市场,其中绝大多数是近年开张的。位于农贸市场的雪峰土特产是来自临夏县刁祁乡的蔡优素福经营的门店,面积大约40平方米,装潢考究,散发着浓浓的藏文化气息,里面陈列着虫草、灵芝、松茸、藏红花、木耳、手掌参、天麻、 贝母等当地名贵土特产品,有散装的,也有礼品盒装的。一进入店内,工作人员给你泡上一杯藏红花,香味四溢,沁人心脾,品茗之余,使人不由得产生购买的冲动。采访时蔡优素福不在店中,据其外甥马小明介绍,他舅舅来这里已经十年了,原先一直经营粮油,兼做虫草生意,两年前才转向土特产生意。散装商品是从当地收购的,礼品装是从拉萨批发市场采购的。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在八一镇土特产店共有130多家,其中80%以上经营者都是临夏人。其余大都是四川人经营的。“这种店子,平时可能很清淡,一连3~4天不开张的现象也有,但只要一开张,销量稍大一点,一笔生意就能挣一个月的钱。”在采访中,一些从事土特产生意的老板告诉记者,之所以那么多临夏人涌向这一行业,主要是看好这种生意一是比较清闲,二是利润率高,好一点的高达40%~50%。据了解,在八一镇,一个普通的土特产店总投资大约20万~30万元,年收入一般都在10万元左右。
走进林芝八一镇,才使我们真正了解到,临夏人在这里的人数之多、影响之大。水文商业街街头北侧凯鸿百货店的经营者是来自临夏县黄泥湾乡的回族小伙马奉明,他说,在八一镇大大小小30多家百货经销店中,除了由四川人和甘肃甘谷经营的4~5家外,其余全由临夏人经营。从市场占有率来看,临夏人要占80%以上的市场份额,从经营品种上看,囊括了从针头线脑到香水、化妆品各种日杂百货。在香港路沿中轴线一溜摆放的是用架子车摆摊的销售摊点,其中除部分水果摊点外,其余全是小百货摊点,数量多达100多辆,销售商品大同小异,多为袜子、拖鞋、鞋垫、线衣线裤、背心、衬衣之类,经营者大多是戴着盖头、纱巾的女子,不用说,100%全是临夏人。除此之外,在八一镇经营鞋类、箱包、餐具的20多家店铺,经营者也全是临夏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百货、日化、箱包、鞋类、厨具这些领域全由临夏人掌控。并且很有意思的是,在这些不同的领域,临夏人的分布也具有显明的县域特色,比如小百货、日化领域经营者多为临夏县人,箱包鞋类全是广河县人,4家餐具经营者中,除1家外,其余3家全是东乡县人,而架子车摊贩多为广河人。
三、广阔拉萨大市场,临夏儿女竞风流
“这26个车皮的钢材,那边8个车皮的粮食,还有后边8个车皮的木材,全是我们临夏的老板从全国各地组织过来的。”6月11日上午11时,当记者赶到位于堆龙德庆县的拉萨火车货运站采访时,在站台上有条不紊地指挥工作人员转运货物的临夏货运部负责人马尕文指着偌大的货运站上那一列列满载物资的列车告诉记者。
据马尕文介绍:火车货运加上汽车货运,再加上零担运输,平均每天由临夏人组织到拉萨的货物总量在两三千吨以上。
真是不到林芝不知西藏之美,不到拉萨不知西藏市场之大,当然也不知在藏区经商务工的临夏人之多,临夏商人在西藏商贸领域的影响之大。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拉萨市区面积5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近55万,其中市区人口近27万,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87%。拉萨市辖1个市、7个县。
1.传统商贸,临夏商户占绝对主导
自古以来,以拉萨为重点的藏区大市场是临夏各族群众经商务工、谋生致富的广阔天地,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众多临夏各族群众冒着路途的艰险,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纷纷挺进拉萨,并以拉萨为中心,逐步向日喀则、向山南、向林芝、向那曲进行扩散。包括拉萨在内,当时的西藏同全国其他边疆地区一样,各种物资相当匮乏。囿于观念,或视藏区为畏途,其他地区的人们在藏区经商务工的人员极少,随着临夏商人的不断涌入,来自内地的大量的日用百货、化妆品、副食、小家电、五金、布匹、藏民族特需用品也源源不断地运向拉萨、运向西藏。
时任州委书记单得真的拉萨之行促成的临夏州驻拉萨办事处的成立,更进一步地坚定了临夏人在拉萨经商务工的信心和决心。
当年,临夏商人这些商贸活动,在满足了西藏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之需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在西藏“掘金”的临夏商人。
百益集团旗下共有7家公司,在西藏、四川成都、甘肃兰州和海南三亚等地共有64家直营门店、390家“万村千乡工程”加盟门店,员工2300多名,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民营商贸流通企业,也是一家以连锁超市和高端百货商场为主业,兼营商业地产开发、电器销售、餐饮酒店、物流等实体在内的多元化产业集团。集团总资产达6.6亿多元,2011年营业收入为5.14亿元,利税达4200万元。百益集团董事长鲁鸿宙用现代商业理念颠覆了临夏绝大多数商务人员在藏区传统经营的理念,打拼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2010年,他作为中国工商界代表,跟随总书记出访了加拿大、美国,有幸成为临夏工商界人士随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第一人。集团公司先后连续6年荣获“西藏自治区商务系统先进流通企业”称号,2007年被商务部评为“全国商务系统先进集体”。2008年,董事长鲁鸿宙被评为“第八届全国创业之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1年总经理鲁鸿伟被西藏自治区评为“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荣誉称号。
在八角街,临夏布匹行业的老字号“世兴元”只拥有一间很不起眼的商铺,但就是这样十几家由临夏人经营的小商铺控制着拉萨市场80%以上的绸缎布匹的销路。其中,除3家商户直接从南方企业订货外,其余商户的商品全部来自临夏。
卡垫、地毯是藏族生活中的必需品,整个拉萨市场上的卡垫、地毯的销售基本上由八角街赛康商场中的8家商户,再加上商场附近几家从事地毯生意的临夏人所掌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由兴强、西关地毯厂生产的手工地毯,兴发公司生产的机制卡垫,也能看到由临夏生意人通过委托加工从山东、天津等地加工的产品。
在拉萨市有名的冲赛康市场,临夏商户数量虽然只有几十家,但却占据着该市场一楼最核心的位置,从事着钟表、副食、化妆品、洗涤用品的批发业务。
驱车走在拉萨市繁华的北京中路,陪同前行的临夏乡亲指着两边一个个店子(即商铺)告诉记者,“瞧,这一家临夏人的进货量决定着拉萨市场的糖的价格,那两家商铺拥有拉萨砖茶市场的绝对份额。这紧挨着的十几个店子每一个都代理着一个独家品牌”。
同回族一样,藏族人也喜欢吃牛羊肉,你也许不会想到,拉萨市牛羊肉定点屠宰场也是由临夏人承包经营,换句话说,拉萨各族群众吃的牛羊肉基本上都是“清真”的,拉萨周边牛羊产量比较少,远远满足不了当地各族群众的需求,为此,每天有20~30吨牛肉、300~400只活羊从临夏运到拉萨,而到了入秋以后,每天有50~70吨拉到拉萨市场销售。来自临夏县的150多家客商(其他的只有临夏市的几家)以拉萨清真大寺路口、北京路、布达拉宫停车场、尕马贡仓路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销售网络,而在羊肉市场,临夏客商更是一统江湖,100%的羊肉由临夏人销售。
2.大宗交易,临夏人垄断着好几个行业
与我们原先想象的不完全相同,青藏铁路的开通固然方便了浙商、闽商等各地商家的涌入,造成市场竞争的加剧,利润空间下降,使临夏作为“西部旱码头”的区位优势弱化。但同时,由于人流的增多,西藏发展的加快,市场的扩大,临夏人擅经商的这一优势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挥。
“原先一天销售额达到2000~3000元便认为生意好得不得了,但如今,在那些从事总经销或大宗商品交易的人看来,一天卖上个30万元,还不满意。”在私下聊天时,一位商户的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青藏铁路的开通给拉萨市场带来的这一巨大变化。
据了解,在青藏铁路刚开通时,拉萨的粮油市场基本上由四川商人说了算,但如今,临夏商人占据了整个拉萨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每月投放拉萨市场的粮油不下100多个车皮,临夏商人马克琪、马米东、马有布三人则成了在拉萨粮油市场上呼风唤雨的三大巨头。目前,河山公司已成为西藏重点粮食储运企业。拉萨市商务局对全市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中把西藏河山商贸公司的粮油作为评判市场的重要数据。
而在钢材市场上曾经叱咤风云的是曾经坐镇青海格尔木的广河县买家巷“马家嘴村军团”,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格尔木中转优势衰落,取而代之的则是以拉萨为大本营的广河县“三甲集军团”。在拉萨市当热东路的全忠、进祥、德祥、富华、祥瑞达,再加上西郊的华星等10多家大型建材经营部辐射带动了上百家从事零售(包括租赁)的钢材型材经商商户,每天有上百辆货车围绕着这些钢材产企业运转,并催生了附近以东乡手抓、香麻鸡、面片为特色的四五十家广河人开的清真饭馆。
据全忠建材经营部负责人马有成介绍:这六七家建材经营部每年销售钢材在60~70万吨以上,销售额不下35亿元。
位于河坝林的拉萨清真大寺是整个西藏地区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在拉萨经商务工的各地穆斯林宗教活动的中心。
清真寺门前的大街——东孜苏路两旁的上百间商铺,原先经营的大都是服装、百货、副食,甚至木条等各种商品,但近两年,齐刷刷“变身”为虫草专营店,除两三家外,全由临夏人经营,其中尤以来自临夏县、积石山的临夏人居多。
从每天上午时开始,来自西藏那曲、林芝、昌都、阿里,甚至青海玉树、果洛的虫草在这里交易,成为仅次于青海西宁勤奋巷的全国第二大虫草散集中心。在这个虫草交易市场,临夏人几乎控制着从产地收购到中转运输、市场交易、囤积批发整个交易链的全过程,在这里你随便找出一个店子的老板打听一下,一年的销售量都在1000斤以上。
也许是现在的场所难以容纳日益扩大的交易规模,今年6月3日,在离这条街不足百米处,新建的顺兴虫草交易中心刚刚开业,在首批入驻该市场的20多家经营户中,除3家当地藏族、2家四川人外,其余全是临夏人。
如果说,清真寺附近的虫草市场以收购批发为主的话,那么,在步行街玉妥路、尕森格路的200多家虫草、土特产的店则主要面向游客,以零售为主,在零售市场上临夏他雄踞半壁江山。
3.瞅准趋势,挺进高档消费市场
西藏干部职工工资水平高,当地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普遍较高,一些高档消费品在这里比较走俏。瞅准这一消费特点,一些颇具眼光的临夏商人挺进高档消费市场,在当地颇有名气。在拉萨有名的拉百商场一楼,临夏市人拜小平以每月基本租金5万元的价位租用了近200平方米的经营场地,创建了亨得利名表城,专业经营劳力士、欧米茄等瑞士名表,控制了西藏高档手表市场70%的市场份额。还有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高端品牌的拉萨高档商品大卖场——经营面积达近2万平方米的拉萨最高端最时尚产品大卖场——百益百货是由临夏商界精英鲁鸿宙、鲁鸿伟弟兄所掌控的百益集团所打造。
原先以为,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会使汽车货运一蹶不振,到由临夏县人马木洒经营的拉萨市货运中心一看,里面200多辆各种型号的货车在繁忙地从事着货运工作,四周40多家货运部、信息部经营者全是临夏人。
在拉萨采访,本报采访组一行4人都有这种感觉:采访越是深入,越觉得还需采访的东西太多,康乐人开的电焊铺,广河人、临夏县人经营的清真饭馆遍布拉萨的大街小巷,甚至在宾馆酒店、废旧收购、出租车、三轮车乃至育苗、花卉种植领域都有大量临夏人活跃的身影。(www.xing528.com)
到底拉萨有多少临夏人,在采访中,记者同不少人探讨过这个问题,谁都说不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拉萨市经商务工的临夏人至少有7~8万人,按保守估计整个西藏应该不少于15万人。
4.各民族人民团结和睦、相濡以沫
6月18日,记者在拉萨市清真大寺采访时,该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阿里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甘肃临夏人,就没有拉萨的繁荣;如果没有西藏人民广阔的胸怀,也就没有临夏人的发展”。这句话就是临夏各族人民与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最好注解。
在拉萨市临夏商人最为集中的河坝林地区有一所创办了16年的学前教育中心,目前,这所中心共有幼儿140多名,其中来自甘肃临夏州的学前儿童达130多名,占全部幼儿的92%。这所学前教育中心已累计教育了近千名儿童,为临夏人在拉萨经商务工解除了后顾之忧,成了临夏儿童学习知识、融入当地社会的一扇门户。
在谈到这一学前中心为外地幼儿提供免费教育的初衷时,政协拉萨市委员会副主席、拉萨清真大寺教长亚古说:“在藏传佛教的中心,有一批穆斯林落户生根并与藏族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自由开展伊斯兰宗教活动,这本身就是民族团结、平等和睦的一个证明。”“学习从摇篮到坟墓,我们拉萨大寺有3人曾在临夏中阿学校学习阿拉伯语。目前,临夏经商务工人员在拉萨很多,他们的子女上幼儿园,要找一个接受学前教育的地方很困难,拉萨河坝林学前教育中心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以前,临夏经商务工人员文化都不高,而对下一代的教育我们再不能放松。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只有抓好幼儿教育,才能使下一代更好地融入西藏这一社会,将来为拉萨和临夏的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其实,穆斯林民族在西藏发展的历程,就是一个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过程。
政协拉萨市副主席、拉萨清真大寺教长亚古阿訇说,早在公元8世纪,第一批穆斯林移民就从克什米尔来到西藏,最后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社区,成为今天的西藏穆斯林。这里的穆斯林习俗十分接近藏族,我们最流利、最易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是藏语,在喜庆日子里穿的最多的是藏装,招待客人最先上的是酥油茶,处处体现出藏族的特色,但我们信仰的却是伊斯兰教,过去在主麻日讲“瓦尔兹”(讲演)都用藏语加经堂语(阿拉伯语与波斯语词汇),当地人称我们为Khache“卡基”,因为在古藏文中,克什米尔又被称为卡基域“Khache Yul”。拉萨的穆斯林整体的文化水平较高,西藏和平解放时,为解放军当翻译、参加工作的当地穆斯林特别多,这里的穆斯林会藏汉阿英四种语言的不新鲜。像“西藏拉萨清真大寺”用阿拉伯文、藏文、汉文书写,“卡基林卡”(回族的园林)的纪念亭上用四种文字记录“射箭赐地”的历史“卡基林卡”是拉萨穆斯林的一个聚集点,这里有穆斯林住宅、墓地和清真寺。相传17世纪,一位从克什米尔来藏的穆斯林阿訇,向五世达赖要求落脚之处,达赖派人在此“射箭赐地”,让他们居住,故卡基林卡又叫“箭达岗”。园内修纪念亭一座,纪念亭的右侧竖着一面石碑,上面用阿拉伯文、藏文、汉文、英文四种文字书写着当年五世达赖喇嘛“射箭封地”的简短历史,在圆顶亭的上方雕着一张蓄势待发的弓箭,弓箭下面是阿拉伯数字“1650”,能让人很直观地了解这一小片土地的历史)。我们学会了藏语汉语,但没有放弃自己的传统,除过穆斯林的三大节日外,我们还过“抓饭节”,这是克什米尔的传统,我们过节时常有藏族朋友来参加,原来的西藏自治区主席热地等领导曾来参加过“抓饭节”,向我们祝贺,与我们同乐。“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中有追求和平、和谐、安宁之含义,这一切都需要团结做根基。“爱国是信仰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爱国就要体现在遵纪守法、关爱他人、诚实守信、买卖公平、宽容包容,有益于社会等方面。
在谈到民族政策时,亚古阿訇告诉记者:“在藏传佛教的中心,有一批穆斯林很早就落户生根于此,西藏和平解放后,与藏族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自由开展伊斯兰宗教活动,改革开放三十来内地各民族来西藏加入到西藏的各项建设当中,各种文化共存,这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种宗教和谐共存的成功的民族政策的一个证明。”
四、山南——临夏商人占一半
山南——西藏的灵魂所在。这里是藏民族的摇篮和文化发祥地。山南地区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地区行政公署驻乃东县。全地区共有12个县、24个镇、56个乡、596个行政村,总面积为7.9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8万人,有藏、汉、门巴、珞巴等14个民族,其中藏族占96%。
6月18日至21日,记者来到山南采访了解到,30年前,临夏县的马满苏、马古白等几个年轻人,几经辗转来到这里谋生,当他们来到这里后发现,这里生活日用品非常匮乏,于是便落下脚开始做生意。随后,在他们的带动和帮助下,来这里的临夏人越来越多,临夏商人在为山南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中也发展壮大了自己。
在山南,钢材、木材、水泥建材基本由临夏商人经营。广河县城关镇马得明、康乐县虎关乡田春林等11家商户在钢材经营中,品种齐全、交易数量大,基本上控制着山南地区的钢材生意,其中马得明每年经营的钢材数量在3000吨以上。以临夏县马满苏为代表的4家木材经营大户,占据了山南90%的市场份额。马满苏经营的月光木材市场每天从黑龙江、俄罗斯运来大量的木材,每天平均有一火车皮,分散到山南各地分销。康乐人张启林等7家临夏籍水泥销售经营户,是山南地区较有影响的水泥经销商。
贡布路是山南地区首府最繁华的商业街,这里的临夏商人占到总经营户的一半以上,民族用品、百货和粮油基本由临夏商人经营。其中由临夏商人经营的腾荣和鑫感两家日化店和宏伟纸业店是山南地区最大的总经销店。“如果在山南泽当镇上买10包纸,有8包可能就是临夏人卖的。”提起山南日化用品市场,临夏商人就会这样告诉你。据悉,来自临夏县等地的客商在改革开放不久,就到那里摆摊设点,日前约有上万人在山南地区经商务工。在传统的百货、日杂、洗化市场上,临夏商人独占鳌头。记者采访中看到,在地委所在地的泽当镇中心大街上,临夏人经营的商铺约有100多家,占该街道商铺总面积的70%以上。特别是在格桑路,经营护发用品、洗涤、日化等行业占有绝对优势。
在贡布路,康乐县张排舍、马成祥经营的山南地区废旧有限责任公司是当地唯一一家集报废车拆解、废旧钢材收购为一体的废旧公司,每年拆解200多辆废旧车,回收近百吨废旧钢材。还有近百家康乐铁艺门店,主要从事农具维修、钢门钢窗、楼房护栏制作等。一家由临夏县人经营的废旧家具收购、销售市场,生意很兴隆。
山南地区的6家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经销店都由临夏人经营。临夏市人马玉林代理的金龙摩托车年销售量在1000辆以上。汽车维修行业临夏人和四川人各占一半,在月光市场,有4家临夏人经营的汽车修理铺,临夏市南龙镇的王福祥到山南地区已经8年多,他经营的东顺汽车修理铺在山南地区很有名气,生意非常红火。同时,还有不少临夏人从事二手车经营和洗车行业。乃东县泽当镇是山南地区的首府,在泽当镇主干路之一的贡布路17号和19号,有两家由临夏人经营的大型木材专业市场,宏山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主营木材,兼营宾馆、出租房业务,法人代表是马国庆,他与马国明、马国文、马国俊及他们的父亲共同经营着这个公司。他们从东北购进俄罗斯和当地原木,通过火车运往拉萨,一部分再由汽车转运到山南,马国庆一家人从1988年就来到山南经商,在经商中结识了许多当地的藏族朋友,他们看好了泽当镇的发展前景,在离镇3公里处的泽当居委会7—8组自然村里购买了近40亩荒地,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山南第一个木材市场建立了。月光木材市场位于贡布路19号,法人代表是马依斯哈,他和三位合伙人都是临夏县马集镇人,市场面积为40亩,一年租金20万元,其木材经营总量年均也在3000多立方米左右,稍逊于宏山公司,他们是10年前在马国庆一家的带动下来泽当镇发展的。据他们说,在泽当镇经商的临夏人中临夏县马集镇的占60%。由于他们诚信经营,有很多当地藏族同胞在他们的公司打工,也有部分藏族同胞在他们的带动下学做生意。
在山南,临夏籍回族、东乡族、汉族商人与当地藏族同胞在多年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山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他们彼此信任,互帮互助,共同为祖国边疆的繁荣与稳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五、日喀则——临夏商人商机多
“(做买卖的)在日喀则没挣钱,谁都不相信,除非是自己的做干(所作所为)不好。”一位在日喀则经商12年的临商的话,可以说是临商在日喀则地区经商务工的金科玉律。
日喀则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人口近70万人,辖1市17县。该地区农业发达,是“西藏的粮仓”之一。
日喀则地区是西藏县(市)最多的地区,临夏经商务工人员超过5万多人。副食、百货、民族用品是临夏商人在藏区经营的传统优势行业,在日喀则市区这种特点尤为突出。他们在副食百货、日化、民族用品等商品批发中占有绝对地位,形成了以教武场、桑珠孜、雪强路为中心的综合批发市场。临夏商人经过多年打拼,已成为康师傅、娃哈哈、红牛、健力宝、立白、雕牌、奇强等知名品牌的总代理。而临夏制造的地毯、帐篷、八宝茶、冰糖等占有90%以上的市场份额。据不完全统计,临夏商人在教武场一带经营副食、百货、日化的有200多家、1000多人。
6月20日下午,当记者走进市场内,看到市场内熙熙攘攘,在用铁皮搭起的店铺内,商人和顾客一边看着商品,一边讨价还价。据一位临夏商人讲,现在是淡季,如果是旺季这里拥挤得连路都走不过去。市场内来自临夏的客商几乎垄断着知名品牌的方便面、饮料的总代理权;在日化、日杂行业也不例外;而在地毯、布料等民族用品行业,临夏人则占100%。据临夏县河西乡的周麻尕里介绍,这个市场修建前临夏商人就在附近做生意,这里经营的400多户商人中,以临夏县籍客商最多,这里经营的临夏商人大多都已有10多年的经商历史。
临夏商人在日喀则地区从事家电、摩托销售经营已有10多年时间了,目前在该市以批发为主的家电企业有10多家,均为临夏人;在摩托车销售的8家公司中临夏人占了7家。据日喀则最大的电器销售商临夏人马学忠介绍,他们是多家知名家电、摩托车的总代理,并在日喀则地区的江孜、拉孜等11个县设有分店,在日喀则地区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
在日喀则市区,有两家最大的副食百货和家电批发市场,分别为教武场市场和桑珠孜市场,而在这两个市场的修建中临夏商人功不可没。临夏县客商王忠华经过10多年的打拼,2004年投资600多万元与浙商联合修建了教武场综合市场,他在市场内经营铺面200多间。临夏市客商马学忠是日喀则最大的电器经销商,他看到家电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而没有一个成熟的批发市场,就投资修建了桑珠孜市场,目前在该市场有以家电、民族用品为主的客商100多户。采访中,记者对于营业额不好细问。他说:“目前,公司员工在总店有30多人,分店有50多人。员工中高管层临夏人较多,营销人员中本地的藏族同胞居多。”在总店,记者与21岁的藏族女职工德吉交谈时,她说:“我是一名老员工,现在平均月工资加提成,可达到4000元以上。平常收入还是很不错,而且在节假日和家中有事时,公司还发放福利进行慰问等。”
无论是传统的废旧回收,还是新兴的汽车拆解行业,以康乐县为主的临夏商人占领着9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日喀则地区现有20多家废旧回收利用企业,康乐县的有10多家,3家汽车拆解公司均为康乐人经营,废旧钢材由广河县商人集中销售到甘肃皋兰、和政,青海西宁、互助等地。据了解,每年从日喀则发往外省的废旧钢材达8000吨左右。在日喀则地区,经营铁艺行业的康乐县商人近800家,其中在日喀则市区的仁布路就有近百家,而在全西藏地区以康乐县人为主的铁艺制作的务工人员超过2万人。同时,在日喀则地区,只要是交通沿线的大集镇都有以经营东乡手抓、传统面食为主的临夏饭馆,有100多家,他们以收购当地中药材、畜产品为主,在谋取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方便了南来北往的人们。
今年6月,西藏日喀则仲巴县商务局印发了一期专门与临夏有关的《信息》,这是该县商务局对“人居环境”“万村万乡”农家商店交接工作的抽查和评估信息。《信息》中称:“两市场工程全部商户的货源均为日喀则地区惠域商贸公司供应,经检查没有假冒伪劣产品,商品时效均在有效期内。”总面积4.6万平方公里的仲巴县辖13个乡镇,是日喀则地区最偏远的国家级贫困县。就在仲巴县刊发这期信息时,惠域商贸公司的2辆30吨的大型货车,通过樟木口岸,将西藏日喀则地区援助尼泊尔的大米通过中尼友谊桥运往尼泊尔,这是中尼传统友谊的延续。一项国家重大外援项目由一个临夏籍在西藏商贸公司承担,那这个公司的信誉度和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这家商贸公司的老板正是临夏县河西乡的周国云。西藏自2006年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通过在农村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逐步构建起了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来自临夏县的周国云在该地区18个县(市)实现了全覆盖,已有600多家加盟店。在谈到加盟店的好处时,昂仁县商务局局长格桑说:“这种形式很好,通过统一配送的方式把商品送到农村,控制住商品采购渠道,保障了农村商品质量,使一些诚信商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络,他们知名度高,具有较强的经营实力、完善的管理制度、诚实守信的经营道德,也使农村商品质量有了保障。惠域商贸公司在我县包括今天的这32家农家店,已经发展到上百家,给我们的货物好、服务周到、群众欢迎。”
有人说在藏区,只要是生意,就一定有临夏商人的身影;只要临夏人到哪里,哪里的产品就会有销路。即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定日县,该县境内因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而享誉世界,记者也能看到临夏人为促进当地商贸流通和资源外销而忙碌的身影。在老定日岗嘎镇不足500米的街道上记者看到,有5家临夏人开的百杂商店和4位临夏妇女用架子车所摆的摊子。临夏县籍商人马尔则告诉记者,他们来这里已10多年了,摆摊子的这些妇女的男人们走街串乡做生意去了,她们就摆些摊子挣钱填肚子,别看这些摊子价值不大,但每天能收入100多元。
当记者走进当地最大的一家商店友和超市时,看到里面熙熙攘攘,3位营业人员应接不暇。据介绍,该超市老板来自临夏县北塬乡,他一边张罗着生意,一边告诉记者,他的生意非常好,收入也不错。记者看到,商店的正面墙上挂着3面锦旗,分别书有“生意兴隆 支持教育”,“师以执教为乐 民以支教为荣”和“情系教育 富有仁德”的字样。他说每年“六一”儿童节时,他们超市都会为附近的岗嘎镇中心小学和克玛乡中心小学献爱心。他们先后给这两所学校捐助了2000多元,这是学校送给超市的锦旗。他说:“这里的藏族同胞都很善良,在这里各民族相处得都很好,都能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边境口岸为发展边贸提供了商机。日喀则地区18个县市中有9个边境县,边境线长达2000公里。2010年日喀则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459.98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4085.94万美元,边贸已成为当地一大支柱产业。无论是乃堆拉口岸还是樟木口岸以及阿里地区的普兰口岸,近年来,贸易额增长很快。一些精明的临夏商人已涉足其中,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正期待着边贸为他们带来新的商机。在普兰口岸做生意的积石山县人马林介绍,他们亲戚两家每年出口蔬菜、面粉、饮料等达1300多万元。
六、阿里并不遥远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90周年诞辰的日子里,我们采访组一行经过连续26个小时的长途奔波,来到了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西藏最边远的阿里地区。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西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600~1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之屋脊”。总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辖7个县,人口仅7万多,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阿里距拉萨1800公里,与兰州至北京距离相等。虽然拉萨至阿里南线公路于2010年年底建成通车,但恶劣的气候、地广人稀的性质决定了这里车辆稀少,道路两旁,平时难得一见的藏羚羊成了这里独特的风景。由于阿里地区地处边陲,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多年来,道路交通建设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临夏人凭着不畏严寒、敢闯敢干的精神,为改变阿里地区交通条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阿里狮泉河初建镇时仅400人,当时规划达到800人口,现在有近万人口,而且阿里地区年流动人口11万多人,对第三产业刺激和拉动很大,川味餐馆和清真餐馆平分秋色。
狮泉河镇最大的百货购物中心是临夏人鲁鸿宙在阿里设的西藏百益阿里分店。全镇有1000多户个体商贩,大都来自四川、甘肃、新疆等地,从事着餐饮、百货、修理、服装加工、娱乐等服务性行业,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狮泉河镇南部的商业街上,平均每10家商店中就有3家是临夏人经营的。在20年前,阿里仅有几百人,购物的困难让阿里人记忆犹新,没有像样的商店,没有一家理发店,出行更困难。今天,人们谈到阿里的发展变化时,无不赞赏最早进入阿里经商的甘肃临夏人、四川人。现在,狮泉河镇的三条主街文化路、格桑路、狮泉路上都有临夏人的店铺,如“友谊商店”“临海商场”“韩集百货”等,都有地方特色或合作友谊的含义。
据了解,5年前,阿里的各族干部群众要进出阿里,须经过3至5天的长途奔波才能到达拉萨或新疆的叶城。一直以来,交通成为制约阿里发展的最大瓶颈。截至2009年年底,全地区公路通车总里程为7097公里,公路建设成为该地区的重中之重。在阿里地区承揽小型工程的临夏建筑队有15家左右,他们每人都有几百万元的工程建设设备,每家开工时有几十名工人,其中以积石山县、临夏县务工者居多。他们以公路护坡、挡墙维修为主,由于没有更高的资质,一般很难承包到大型工程。阿里的大型工程承包以四川的工程公司和援藏地区的施工队为主,临夏务工人员或在其工地上打工,或二包甚至三包一些艰苦且利润较薄的工程。每年5—10月是阿里地区工程施工期,在阿里地区打工的临夏人有2000多人,普通务工人员日收入在130元以上。根据这里的实际情况,10月下旬他们就结束务工回到家乡,周而复始,年年如此。
现年33岁的马松迪给是临夏县麻尼寺沟人,在阿里地区搞屠宰、承包工程9年多了。他告诉记者,在阿里地区经商、打工的麻尼寺沟乡亲就有几百人,这里自然条件严酷,平均海拔在4500米左右,许多内地农民工都难以适应,不要说干活,连呼吸都困难。而临夏人一方面能吃苦耐劳,克服气候带来的不适,且由于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人只能靠外出务工维持生活。另一方面,这里的工资待遇好。因此,每年有很多临夏人到这里打工。
7月2日,当记者在阿里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采访时,来自临夏市西郊新村的法正云说:“我在阿里制作钢门钢窗已经12年,现在1年能销售1万多套门窗。这里除了海拔高、适应起来比较困难外,藏族人稳当,活耐厚(生意利润好)。”目前狮泉河镇有铁艺制作企业和店铺共15家,全部为临夏人所经营。同时,阿里的项目建设直接带动的是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的猛增。在狮泉河建材市场上,临夏县的马玉明,临夏市的法正云,广河县的马国强、马仲义等数十家建材经销点占了阿里建材市场70%的份额。
目前,阿里地区有山羊150~200万只左右,全年产羊绒250~300吨。山羊绒从几年前每斤10元上涨到100多元,虽然有国际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但没有临夏人的中转和竞争,这里价格上不去。
一位开餐厅的新疆人说:“二十年前,这里一只羊才十几元钱,除了我们买卖外,这里很少有羊肉市场,羊绒、羊毛自给自用。后来,中印中尼边贸开通后,尼泊尔、印度商人以极低的价格收购运到尼泊尔加工成毛纺织品后又转销中国。你们甘肃临夏人上来后把这里羊绒、羊肉的价格都提高了。”广河县的马成云、临夏县的马东东和康乐县的马奴海就是新疆人所说的甘肃临夏畜产品收购者中的三个大户,他们从众多的收购者中大浪淘沙般地涌现出来,因为他们信息灵、销售渠道广、资金雄厚,又与一些企业有多年的联系而脱颖而出。来自广河县的马成云2005年到阿里,因为他了解三甲集曾经的皮毛市场,并对羊毛、羊皮的行情非常熟悉,所以他一上来就看好这里蕴藏的丰富资源,并带着全家上来。让家里人开了个小吃店,这样既解决了自己在外的食宿,也让家里人亦可挣些小钱,而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羊绒、羊皮的生意之中。去年他一人收了18万张羊皮,向广河运了18车,向新疆米泉的一家羊绒纺织企业通过邮包发了几十吨羊绒,即使加上每公斤3.8元的邮费,其利润亦很可观。每年从10月到次年的5月,是羊皮、羊绒的收购时节,去年临夏的三个人收购了40万张左右,羊绒200多吨,约占阿里当年出栏80%的皮毛和羊绒。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一位来自临夏县跑兰驼的农民竟然用熟练的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与不同的客人交谈,实在让人震惊。据悉,阿里地区狮泉河镇的出租车行业兴起不足5年,目前,有陕西人创办的神山、创新两家出租公司,共有夏利、捷达等出租车120多辆。据临夏县麻尼寺沟乡的张麻乃介绍:在阿里地区跑出租车的临夏人最多时有200人左右,占出租车司机的一半以上。他在去年最好的3个月里每天挣了300~400元。每年12月至次年2月,由于乘客少,许多人就回家了,一年中大约有9个月在阿里跑出租,一年下来能挣2万~3万元。
一位司机说:“家务的好处(生活所迫)啦跑到阿里来了,说实话这里的气候一般的人伏不哈。不要说开车,随便转一下都受不了。”阿里环境恶劣、四季缺氧。由于缺氧的缘故,初到阿里的人,头隐隐作痛、四肢乏力。狮泉河镇冬季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1度,一年四季可降雪。由于自然条件的极端恶劣,使许多其他地区的务工者望而却步。临夏人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甚至生命的代价在这里不断拼搏,克服着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阿里经济社会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在采访中,当记者谈到阿里路途的艰难而遥远时,一位临夏乡亲却说:相比二十年前,阿里并不遥远。
七、那曲——临夏商人发展前景广
7月13日,采访小组到达西藏最后一个采访地区——那曲地区。那曲地处藏北,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达4500米。全地区总面积42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39万人,辖10个县。那曲是西藏自治区的重要牧区,草场面积、畜产品产值均占西藏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初期,那曲的畜产品吸引了大批的临夏人前来经商务工。据统计,临夏人最多时达3万人左右。三十年过去了,如今那曲地区的各县(区)、各个乡镇,几乎都能见到临夏人的踪迹。青藏铁路开通后,那曲已不再偏远,现已成为藏北的商贸集散中心。每年存栏各类牲畜800多万头(只、匹),有近2400吨羊毛和200万张牛羊皮,其中80%通过临夏人手中流通。
记者在那曲县那曲镇采访中得知,临夏人已牢牢占据了建材、木材、民族用品、百货、虫草及药材、电器、摩托等行业60%~80%的市场份额,而液化气、汽车美容、出租车等新兴行业与兄弟地区商人平分秋色。
思源建材有限公司由来自康乐县流川乡的马二沙等七兄弟创办,他们在那曲经过二十年的打拼,目前已成为那曲水泥和青稞销售的大户,整个那曲牧民磨炒面的青稞几乎都从他们那里购买。至于水泥,在格尔木和那曲每天都成火车皮的运来销售。采访时,面对铁路建成的机遇,他们这样说:在那曲,像他们这种规模经营水泥、钢材的有3个大户,两家为临夏人,一家是河南人,水泥年销量在1万吨左右。而钢材年销量上千吨的十几家商户中,临夏人有八九家。
传统的商贸业依然是临夏的优势。据统计,那曲全地区有固定零售网点1500个,从业人员约1.5万人,在1500个零售网点中,县及县以下政府设定的便利店835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县、乡、村级店),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3个,各类连锁店、超市210个,农家店186个。粗略估计,这当中甘肃(临夏、天水、甘南)人占到65%~75%。在那曲镇,临夏商人的中良电器、路录摩托销售公司、新天力、威尔多等已成为最大的电器、摩托销售中心。还有像“甘临”“韩集”“马集”“临康”“广临”等具有明显临夏地域特征的商店在那曲镇比比皆是。
那曲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这里有500多种中药材。目前最好、个头最大的虫草就产在那曲,每年那曲地区的虫草产量达到4.5万斤,吸引了近万名临夏人以此为生。7月14日,当记者来到位于那曲镇中心的虫草交易市场时,远远看见,市场外面马路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声声藏话和临夏话此起彼伏,临夏传统的“捏手”成为讨价还价的固定方式。许多藏族同胞受临夏方言影响,说出的汉语中也带着临夏方言的味道。市场内外,除藏族客商外,其他民族的商人十之八九均为临夏人。
据常年在此经营虫草的积石山县客商马洒力海说:“那曲地区的丁青、巴青、比如、索县等都产优质虫草,5—8月份,有6000~7000临夏客商活跃在那曲,其他月份也有1000~2000人,还有许多人一年四季都做这一生意。现在这个虫草市场开业只有两年多,今天下雨,人还不太多,如果晴天,虫草多的时候,人就更多了。”
记者看到,这里的虫草客商分为坐商、跑街商、串乡商3种。串乡商主要是到各乡村,深入到藏族同胞家中收购,这些商户一般都有一定的资金,有交通工具、会藏语;跑街商俗称二道贩,他们将来自市场的数量较少的虫草以可以赚取利润的价格收购后,再转手贩卖,他们的资金有限,生意不算大。在临夏虫草贩运大军中以这两种占绝对优势。坐商以大宗收购拿到外地市场销售为主,他们或在那曲镇开着专卖店,或由几个人收购,达到一定数量后发往全国各地。这种客商资金量特别大,市场信息非常灵敏,且交易数额大。
据来自积石山县铺川乡的马忠彪介绍,他们弟兄从1991年来那曲做虫草生意,当时临夏商人只有几十人,那曲没有虫草市场,他们在街道上联系好买家后,就偷偷跑到家里去交易。如果被工商税务发现,虫草会被就地没收。近10年来,临夏人做虫草生意的人数剧增。他们收购的虫草主要发往西宁、广州、上海。他刚来那曲时只拿着东借西凑的1.8万元,而去年就挣了800万元。今年截至7月上旬,他们几个人就出售虫草3吨左右。虫草作为稀缺性的资源,近年来成为藏族牧民最主要的经济收入,一家年收入几十万元也算平常,甚至上百万元。一位客商曾戏谑地对记者说:“刚开始分草山的时候,有些人都分到了平地上的草坡,目的是草好,养牛羊多;如今山上挖出了虫草,那些分到高山的人却因祸得福了。这里挖虫草季节,可以说是男女老少齐上阵,甚至学校也放假挖虫草。”那曲虫草吸引了众多的流动人口,带动了那曲餐饮住宿业的发展,在那曲镇上,有二三十家临夏风味的大小餐厅,上档次的有四五家。
在那曲镇共有康乐籍电焊铺100多家,他们主要分布在市区内的高原路、比如路和文化路,特别是在高原路已形成电焊一条街。记者看到,道路两旁的铺面前各种电焊器材和成品、半成品堆成小山,焊花四溅,敲击声不绝于耳。在高原路开电焊铺的马成龙是康乐县草滩乡人,2002年就来到了那曲。他说当时只有10家左右电焊铺,除康乐人外还有四川等其他省的电焊铺,而现在电焊铺已达100多家。原来一年只挣1万多元,但这几年生意好多了。目前,他有5名工人,主要从事铁艺材料销售和加工,他的3间铺面月房租达4500元。在他的铺子门前放着一座长达10多米的铁桥,他告诉记者,这是地区教育工作组为一个乡村捐赠的人畜简易桥,这里只要是铁器加工都是康乐人做的。
18年前,临夏县掌子沟乡的马占龙来到那曲摆地摊时,他发现了偌大的草原没有一棵树,当地牧民第一次看见木头后,好奇地剥了树皮用舌头舔尝。有一天,他听一位藏族朋友说,国家要给所有的藏族同胞修盖定居的房子,当时他心中一震。那曲10个县,那么多的人家,盖藏式民居需要大量木材。于是,他抓住了那曲建设安居工程的机遇,投资搞木材销售。他从东北、陇西、俄罗斯的口岸等批发木材运往那曲,在那曲租地销售,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拥有木材经营商40户的雏形市场。铁路的开通使他如虎添翼,“没有火车我们的生意做不到这么大。”他笑着对记者说。生意好的时候他一天往那曲运三火车皮木材,一个月40~50火车皮。但现在随着青藏公路等级的提高,临夏籍跑运输的大货车老乡们都找他运货,他算了一下,汽车与火车的运费差不多,于是,他就让老乡们挣些运费。后来,随着汽车的增多,运费比火车还便宜了,他便将全部的运输交给老乡们承担。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那曲地方政府做出了打造藏北重要物流集散地的战略定位,大力建设专业市场。马占龙抓住这个大好机遇,他投资400多万元,修建了占地3.8万平方米的那曲北郊木材市场。该市场能容纳59家经营场地,9家电锯木材加工厂。在他直接或间接的帮助下,20多家临夏人在该市场经营木材,几十位乡亲在市场里打工。木材市场现已解决固定就业117人、流动就业45人,月销售额达到780多万元,纯利润45万元左右。他看到市场四周空地利用率不高,便建了80间出租屋,给固定租户和临时租户提供住宿,并给家乡新来人员提供住宿。今年在人最集中的时候,他给乡亲免费提供两餐,他说:“我一月就花3.5万元左右,让他们能按时吃饱饭,使这些人不用操心吃喝,安安心心地做自己的事,多挣点钱。一个好的名声比金钱更值钱。”他还帮助9位藏族朋友走进市场,学做生意。
这两年,藏区启动了安居工程,那曲地区政府从市场和社会两方面调查后,将他确定为定点木材供应商。他一方面从那曲向各县发货,并且在三个县上设了销售点,以方便当地群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