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乡在西部大开发后的蜕变

家乡在西部大开发后的蜕变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目睹了近十年来家乡巨大的变化,感慨万千,体会到扶贫开发给家乡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农业生产设备极大改进,有了农用车、微耕机、脱粒机等设备进入农家,昔日的连枷打场也将退出历史舞台。

家乡在西部大开发后的蜕变

谈天生

我的家乡位于舟曲县城西北部,隶属舟曲县坪定乡奂坪村,俗称“坪关”。上世纪60年代,我出生于这个山村。村子坐落于海拔1850米左右的高山上,处在高山之巅,在群山怀抱中。当时,我的故乡很穷,全村61户人家散居在山坳里,犹如一把巨手撒开的种子,散落在大山的皱褶里。从远处看,它们简直就是布在天上的星。全村人口325人,有耕地600多亩,人多地少。“三餐洋芋把腹果,烧柴煮饭疙瘩火,出行购物靠背驮,忙碌一年挨饥饿”是当年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党的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灾后重建和扶贫开发的实施,“整村推进”“村村通公路”“科技扶贫”“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务输转”“人畜饮水”等扶贫工程项目的实施,无异给贫困的山村带来了一次新的机遇,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像一股股暖流倾注山乡大地。我目睹了近十年来家乡巨大的变化,感慨万千,体会到扶贫开发给家乡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村民衣、食、住、行条件的变化,反映出扶贫开发的巨大成果。随着扶贫开发的力度加大,整村推进工程的实施,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大改善。祖祖辈辈行走几千年的黄土路,变成了风雨无阻的水泥路;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坯屋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祖祖辈辈肩挑畜拉饮水难,变成了家家户户吃上清洌甘甜的自来水;祖祖辈辈春种秋收的老牛耕作,变成了用微耕机耕作;由过去的出门以步代车,变成了家家户户有摩托车,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有的人家还购买了汽车……从人们洋溢着笑容的脸上,时时透露出生活富足后的欣慰和喜悦;从人们谈笑风生的话语里,时时表达着对党的西部大开发惠民政策的感激之情。用家乡人一句话说,“现在呀,天天都是过年……”

以前家乡的道路,坑坑洼洼,拖拉机等农用车驶过后,留下漫天的黄土滚滚,路面上厚厚一层尘土。下雨时,满路的泥巴,大大小小的水坑,被轮子碾成深深的沟渠,至今还流传着顺口溜“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

现在,这个地处高山的凹凸不平的山间小道不见了,上级拨款农民出力搞村道硬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平整宽敞的水泥道路,实现了水泥路和村内各户公路的连接,行走和坐车都轻松舒服多了。同时在农户相对集中地段安装了太阳路灯,全村安装了15个太阳能路灯。(www.xing528.com)

以前村里的房屋大多都是土坯房。全村清一色用黄土夯筑房子,在围墙一面挖成窗户、门的形状,上面架一些木椽,搭上树枝,涂上泥巴,盖上泥土,里面稍作收拾,糊上报纸,便成了一个简单的农居。每逢下雨天,屋外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家里的坛坛罐罐便是盛雨的最好工具。记得那时房子是几辈人留下来的土坯房,墙上布满了裂纹和指纹,那是岁月在墙上留下的印记,有人曾风趣地说,“我虽然没见过爷爷,但看见了爷爷的手,他的手指印留在了墙上(当时没有泥抹子,用手掌上光泥)”,房屋犹如垂暮中的老人,经不住风雨吹打。

“5·12”汶川大地震,土坯房严重受损,倒塌严重。党和政府全力以赴帮助重建,稀疏参差的农家院落铺上了琉璃瓦,门面上镶瓷砖,院内贴地板、装洗手间,屋内装修远比以前好多了。如今全村家家通电,液晶电视冰箱洗衣机功放机、音响、DVD机、电饭锅、电水壶等家用电器,成为必备的生活用品。通过政府“广播电视村村通”扶贫政策,家家房顶上都安着白色的“锅盖”——电视卫星信号接收器,家家安装了太阳能,接通了自来水。

实用技术培训、劳务输转等扶贫项目,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如今个别家里还有汽车、摩托车等,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在农家小屋也落了脚。农民也开始从追求温饱型向追求较高质量的生活过渡。地膜玉米、双垄沟玉米、早熟农作物等农作物的推广种植,使农业实现了“旱涝保收”,农民自养土鸡自食青菜,村民的饭桌也日益丰盛。

记得前几年,全乡只有一部电话与外界联系。现在手机遍布农家,漫步在村上新修的水泥路上,随时可见人们用手机在通话。农业生产设备极大改进,有了农用车、微耕机、脱粒机等设备进入农家,昔日的连枷打场也将退出历史舞台。

(作者系舟曲县政协教卫文体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