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张义镇地处张义盆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辖26个村、18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98万人。全镇总面积347平方公里,耕地16万亩,其中水浇地仅有3万多亩,人均不到0.7亩。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吃粮靠老天,生活靠救济”,是全市少有的几个贫困乡镇之一。这里正常年景都无法满足群众的生活温饱,更何况面对的是“十年九旱”的自然灾害。2001年,全镇人均纯收入仅有447元,低于全省绝对贫困线,“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地地道道算得上是“没治”的地方。但张义的干部群众没有成为“没治”的俘虏。他们承认落后,承认困难,但不相信没有一条出路。多年来,干部群众前赴后继,殚精竭虑,一代接一代地苦苦寻找治穷之策。直到在2002年,第一棚“人参果”终于在这个贫困山区成熟了。经省上权威部门科学检验,每100克人参果鲜果中含钙910毫克,是西红柿的114倍、黄瓜的36.4倍,维生素C和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含量也较高,特别是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仅次于人参,居所有水果、蔬菜之首。这一结果坚定了镇上领导和干部的决心和信心,随即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向全镇大面积推广。在短短两三年内,不仅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还认证了全市第一个有机水果,并成功塑造了中国人参果之乡的品牌形象。
过去,张义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吃少穿,干部群众的工作着力点一直没离开过粮食。如果继续围绕粮食找优势,只能是以粮为纲,劣势比优势多,越来越穷。拓宽思路看问题,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条金光大道。山大沟深的劣势反而变成了无污染的优势,贫困山乡变成了生产有机食品的“天堂”。劣势变优势,似乎是在“骑着驴儿找驴儿”,找到了优势,才发现出路就在脚下。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贫困山区张义镇,其他成功的地区也是如此,甚至是一种规律,很值得我们总结和深思。(www.xing528.com)
“张哈”成功的关键是找准了自己的优势,突破点是利用日光温室技术发展人参果产业,“张哈现象”无可辩驳地说明,任何一个地方(包括贫困地区)都有相对的优势。认准了优势,发展优势,定能振兴一方经济,说到底就是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一条真理,但能不能认清优势,发展优势,有些像传说中寻找“金钥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掌握不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许多创新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但从实践到认识,需要干部来总结和升华;从认识再到实践,更需要干部来示范推广。这就是“张哈现象”最深刻的启示,也是发展人参果产业中最根本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