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山
张义堡,水湖滩,大佛爷手指磨脐山……
传说磨脐山由十八盘金磨组成,有十八匹金马拉着,一年三百六十天不停地转呀转呀,把一颗颗金小麦磨成金粉,贮藏在山下的金柜里。只要有人能找到打开金柜的金钥匙,就能取出金粉造福父老乡亲。
美丽的传说是虚无的,但寄托了甘肃省凉州区张义镇广大人民群众向往富裕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张义人一代接一代地探索,一年接一年地奋斗……终于在这一个新世纪的春天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引导人民群众找出了祖祖辈辈盼望的这把“金钥匙”。(www.xing528.com)
2002年,张义镇沙井台村村民邓国录从山外引进了从来没有见过的“人参果”种子,种进了自己新建的日光温室里,没想到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高产,而且“色、香、味”远远超过了山外的产品,当年收入2万多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镇上领导认定这就是他们战胜贫困的“法宝”,坚定地伸出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采取强力措施,引导群众把人参果发展成了一个区域特色产业。到2006年,全镇发展日光温室达到2195座,人参果总产量2.5万吨,收入6500万元,平均每亩纯收入达2.1万元。使2000多农户8900多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据镇上领导统计,2004年开始建起日光温室的农户,到2006年存款都在10万元以上。张义镇找到了战胜贫困的“法宝”,迅速向邻近的天祝县哈溪镇扩展。2006年,哈溪镇发展日光温室达到1451座,几乎尽占了所有的川地,今年开始向比较平坦的山地延伸。如今,张义、哈溪两镇已经创造了联手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的模式,天梯山人参果品牌已成了他们的代名词。人们说起人参果,必然要想到张义和哈溪;说起张义和哈溪镇,必然想到人参果。
过去走旱路旱路不通,走水路水路不通的贫困山区,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将一个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吃第一口时,没有人称赞的“人参果”,“无中生有”地发展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是一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现象”。因此,我们有理由把这一现象称为“张哈现象”。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贫困地区战胜贫困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