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门乡二墩村:一个榜样带动的荒地开发故事

土门乡二墩村:一个榜样带动的荒地开发故事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这片地并不是无主地,而是土门乡二墩村的荒地。“王三福在四墩滩打出了水井”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王家河,沸腾了整个白石头河村。因为有典型做榜样,岘子、井泉、西靖的许多群众打消了各种顾虑,勇敢地迈出了走出深山的脚步,相继下滩,开始打井开荒。

土门乡二墩村:一个榜样带动的荒地开发故事

1985年春天,饱经贫困山区生活折磨的岘子乡白石头河村的村民王三福,看着全村落后的生产条件、群众的贫困生活和微薄的不能一提的经济收入,心中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法:何不离开这干旱少雨毫无发展前途的贫穷地方,寻找一块能够生存的乐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距白石头河几十里路的四墩滩上有一块荒地,在这块荒地的北边,永丰滩麻口队的人已经在那里打成一眼机井,而且井中的地下水很旺。他眼前一亮,这里不就是我要寻找的乐土吗?回家以后,他和几位兄长、子侄们反复商量,大家一致认为打井开发这片荒地,确实是一个能够让他们走出大山的好主意,大家纷纷集资,让他带着钱前去打井开荒。大家的支持鼓起了王三福极大的信心,怀揣着村里十几户父老乡亲的希望,王三福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四墩滩,开始圆起了他的开荒打井梦。

事实上,这片地并不是无主地,而是土门乡二墩村的荒地。既然是人家的地,要想搞开发,就得事先征得人家的同意。王三福经过多次跟当地村民疏通协商,最后达成了用一次性补偿土地费的办法,从二墩村“划拨”500亩荒地的协议。

协议达成后,他们十几户人家卖掉了家里仅有的羊只和粮食,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积蓄,交清了土地补偿费,置办了开挖机井所需用的三脚架、钢丝绳等工具,来到了四墩滩上打井开荒。那是最艰难的时候,没有房屋,他们挖地窝铺,钻窖洞;没有水,他们到十几里之外去买水。风餐露宿,爬冰卧雪,遍尝生活的辛酸,用一对骡子从井中往外拉砂框,两个人在井口井底挖砂装框、三个人在井口吆骡子接砂框,整整历时两年,终于在近百米深的地下打出了甘甜的井水!

苍天不负有心人,王三福和村民们成功了!他们欣喜万分,王三福捧着打出的井水,到县上主管部门作了详细汇报。当时任县“两西”建设指挥部主要领导的张玺同志听了非常感动,马上前去做了实地考察,表示要向政府认真汇报,争取将这个工程列入扶持项目,帮助他们搬迁下山。数天后,他们不仅得到了批复,更让他们高兴的是,县上还就此专门安排农电局为他们架通了高压电,安排井管理站派冲井机给他们冲井。两个月后,深冲成功,机井出水了!

“王三福在四墩滩打出了水井”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王家河,沸腾了整个白石头河村。时任白石头河村党支部书记的我闻讯后,骑着自行车,专门前去四墩滩看望了他们,并从中受到了启发,一个大规模的组织群众集资打井、吃饱肚子脱贫致富的设想逐渐在我脑海形成。在王三福的建议下,我和村委会主任石怀珠连续两次到木塔台、四墩滩等地实地察看,一致认为,打井开发荒滩地,搬迁群众下山,是我村目前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www.xing528.com)

方向明确了,干起来就有了劲头,趁着王三福的“打井热”,我们组织第二批群众自筹资金,下山开发打井。这一次,由我出面和二墩村协商达成了双方联合开发木塔台的协议。办法是:由二墩村提供土地,我们出资出力打井开荒。协议达成后,我们于1987年秋天动工开挖井筒。又是一年夙兴夜寐、不畏艰难的奋斗,到1988年6月,我们的第二眼机井再次深冲成功。

机井打成后,我们信心倍增,大家不辞辛苦,加大了跑项目、要投资的力度。几经周折,移民搬迁工程立项,县上很快为我们架起了高压电线,帮助我们购买了机井配套设备。从这年秋天开始,本村25户群众一起动员,平田整地,修渠铺路,打庄盖房,硬是用自己的双手,于1989年春,在二墩木塔台上建起了新家,并在新开垦的300亩土地里种上了小麦玉米和各种经济作物。由于这里水质好,土地肥沃,这一年虽然是新地庄稼,但长势却非常好,实现了当年安家、当年见效的最佳目标,使100多口人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还有了经济收入。

下山入滩的群众在木塔台上淘到了“第一桶金”,我也吃上了“定心丸”,把本村所有村民搬迁到黄花滩开荒定居的决心更大了。1989年7月,时任省委常委的省“两西”指挥韩正卿,在市县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王三福井和我们的井口,表扬肯定了我们自筹资金、自力更生、自谋生路打井开荒解决温饱的做法,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又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问题,并把我们的这种做法称为“王三福、郭泰山”精神,要求全县发扬这种精神,自己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我们的这种精神后来被县委书记李保卫总结为自强、自立、自信的“三自精神”,而我和王三福也被县上树立为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在县乡会议上多次进行了宣传,号召全县学习和发扬“三自精神”,以“三自精神”为榜样,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用典型引路,号召全县山区群众大胆下山进滩,在过去所谓“鸟不拉屎”的地方,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因为有典型做榜样,岘子、井泉、西靖的许多群众打消了各种顾虑,勇敢地迈出了走出深山的脚步,相继下滩,开始打井开荒。当时,仅在我村就有石怀珠、李泰山、冯瑞祥、董渊文、鲁林山等人,组织群众先后成功地在“五滩”上打机井开荒,搬迁定居。后来,岘子、井泉、西靖一些有识之士如赵发凯、杨元德、叶兴开、王万山、安文宽、张君和等人也纷纷前来打井开荒,也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一时间,一个开发五滩、建设五滩的高潮迅速在全县山区掀起,世代居住在山区的农民,终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走出了狭窄封闭的深山,走进了天宽地阔的川区,踏上了奔向小康生活的幸福大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