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老城区8平方公里的所有雨水、污水均排入离城最近的火巷沟,这条伤痕累累的排洪沟每年约有3亩大的塬面被洪水侵蚀,且老城区排洪设计标准低,遇到暴雨或连续降雨,洪水泛滥,排水设施不堪重负,严重危及城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一方面,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暴雨洪水不断侵蚀着群众的生命财产。2002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开发建设南区,首当其冲考虑的是南区的排洪问题,经过反复调研、充分论证,提出了将雨洪水资源集蓄起来进行城市防洪、城市抗旱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设想。
2013年4月15日,西峰新城区集雨抗旱水源工程试验项目(天湖)开工建设,当年6月份,世纪广场、世纪大道相继竣工,天湖肩负防洪任务,必须尽快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而在当时,城市雨洪资源集蓄利用在全国来说也没有先进经验可以引进,国家也没有这一方面的扶持资金,项目资金缺口非常大。怎么办?在这关键时刻,我区水务工作者积极发扬奉献、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全系统职工用自己的房产证多抵押,从银行贷款114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兑付了工程租地、农户搬迁、青苗补偿等费用,完成“三通一平”,为工程的顺利开工创造了条件。
“水利系统职工用自己的房产证抵押贷款搞水利,这在甘肃省水利建设史上史无前例。”接着,通过与施工单位的反复协商,施工单位答应垫付建设费用,这样就解决了资金缺口,项目的顺利开展。
2003年8月,省水利厅副厅长刘斌带领相关水利专家对项目进行了研讨,一致认为该项目是陇东旱塬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一条新举措,9月份,省水利厅将其确定为集雨抗旱水源试验工程,并在资金上予以支持。
工程开工不久,遭遇罕见的连绵阴雨,给施工造成了巨大的困难,西峰区水务局干部顶暴雨、冒酷暑,挖临时泄洪道,在51天内用抽水机排水17万立方米,抢险施工,确保了世纪大道、世纪广场的安全度汛和工程顺利建设。(www.xing528.com)
为确保2004年汛期来临之前投入运行,针对连绵阴雨造成湖底土体含水率过高,致使土方工程未能按原计划完成的现状,经充分论证,我们首次提出了冻土开挖新方案,在解冻之前完成土方工程。
2004年4月,项目主体竣工,占地170亩,以原世纪大道和世纪广场1.22平方千米的硬化面为集流场,湖面面积66亩,平均水深3.66米,总容积13.28万立方米,年复蓄雨洪水40万立方米,完成投资605万元。主体工程由3个大小不等的蓄水湖组成,平面呈“品”字形布局,三湖之间采用排空管及溢流堰连接。
天湖工程的成功实施,在城市雨洪水利用和管理方面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由洪水控制向洪水利用的转变,城市雨洪水由排到蓄、由害到利的转变,雨水资源利用由农村分散小工程向城市集中大工程的转变,水土保持由坡道治理、沟头防护到源头治理的转变。
项目实施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一是拓展了旱塬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每年增加可利用水资源40万立方米,相当于目前城区40天用水总量,可满足1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能够大大缓解旱塬缺水状况。二是有效解决了新城区的排洪问题,防止了局部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强了城市防洪能力。三是将集蓄的雨水在非灌溉期利用下渗田补充回灌,提升了地下水位,提高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四是在干旱、缺水、多风的陇东高原,建成了一处水利风景区,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