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0年代中后期,全县农业发展在适应市场需求上迎来了新的春天。农业种植在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
一是围绕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对接市场调整种植结构。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国内外啤酒麦芽市场的快速扩张,啤酒大麦这一耐旱性强、生长期短、产量较高、价格较好的经济作物迅速在全县推广,尤其是西河、东河等河灌区,种植面积只用了五六年时间就超过了传统作物小麦的面积。宋廷新是东寨镇上四坝村的农民,家里6口人,有60亩承包土地, 2005年种植了50亩地的啤酒大麦,当年下来,扣除化肥农药种子款,50亩地啤酒大麦收入了两万多元,是前几年种植小麦最好收成时的两倍。而且种植啤酒大麦下种收割比较容易,买难的问题也基本不存在,良好的经济收入催生了全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县农牧部门的统计结果显示,据统计,2005年全县啤酒大麦种植面积已达到22.7万亩,占全县播种面积的31.7%,近三分之一。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传统农作物种植逐渐被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取代,焦家庄、城关、河西堡、水源、朱王堡等井灌区也大幅度压减了小麦种植面积,玉米、葵花、西芹、西瓜、西红柿、辣椒、茄子等经济作物应运而生,特别是地势海拔较低、光照时间长、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清河地区,瓜果蔬菜和饲草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作物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走上了周边地区的市场。全县陆续建成高原无公害蔬菜、啤酒大麦、肉羊、牧草、优质专用小麦等一批农业产品生产基地,“红、黄、白、绿、金”(胡萝卜、啤酒麦芽、肉羊、优质饲草、金鳟鱼)五大产业逐步形成特色,农民钱袋子里的钱慢慢多了起来。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19元。
二是加快以水利工程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种植综合生产能力。永昌是以河灌为主的农业县,全县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人均承包耕地面积较多的乡镇,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在90年代前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全县农业的持续发展。平田整地、建好渠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成为全县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头工作。永昌县委、县政府把1993年定为全县渠道建设年,一时间全县上下齐动员,一场声势浩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在全县广大农村打响。截至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和积极争取下,先后争取投资2.76亿元,认真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业节水灌溉、粮食基础能力建设等水利工程,累计新建、改造高标准干、支、斗渠3811.5公里。同时,还精心组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www.xing528.com)
三是积极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稳步发展高效节水设施农业。我县耕地海拔高,气候冷凉,极适宜喜凉性食用菌反季节生产。全县按照“设施简易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的原则,以低温型品种、反季节栽培为主,积极推广二次发酵、立体栽培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半地下室食用菌棚,初步形成了以新城子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南坝乡、城关镇等沿山冷凉灌区乡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利用戈壁滩地,积极发展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加大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阳光产业建设力度,日光温室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六坝日光温室辣椒、焦家庄西甜瓜、清河葡萄等产业布局具备雏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