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西县雨水集蓄工程建设纪实

陇西县雨水集蓄工程建设纪实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央及省、地领导在视察定西干旱灾情后指出,对无稳定水源的干旱山区群众饮水,要采取集中财力和时间通过雨水集蓄的方法解决。雨水集蓄工程是解决山区人畜饮水困难的最佳方式和途径。雨水集蓄工程是指人工对降雨进行收集、汇流、蓄存并进行调节利用的微型水利工程。蓄水系统包括蓄水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其作用是蓄存雨水。

陇西县雨水集蓄工程建设纪实

张国贵

雨水集蓄是一项古老的实用技术。我县西北部山区的农民用水桶、瓦盆等收集降雨时屋面滴檐水饮用,水窖修筑历史也有数百年。由于我国北方干旱日益严重,水资源日益紧缺,为了寻求有效的水资源利用途径,开始了雨水集蓄技术和水资源持续利用问题的研究。进入90年代以来,雨水集蓄利用发展迅速。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的“121雨水集流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解决干旱地区群众吃水问题、发展经济、扶贫攻坚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倾注了全省人民的厚爱和心血,我县也是主要的受益县(区)。我作为县水务局的一名干部,也有幸见证和参与了此项工作。

我所处的陇西县有25个乡(镇)279个行政村,总人口约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40万人,占89%。境内地表多被黄土覆盖,基本属黄土高原地貌、黄土梁峁沟壑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年降雨量445毫米,年蒸发量1440毫米,二者比值在3倍以上,是全省18个干旱县之一,西北部山区人畜饮水曾一度出现困难,甚至发生水荒。除渭河沿川及南部各临近支沟村社有比较可靠的水源保证外,其余地方均没有稳定水源,人畜饮水主要靠集蓄天然降水来解决。渭河以北地区,海拔2000~2500米,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梁顶与沟底高差一般在300米左右,谷深坡陡,沟床窄狭,坡降大。主要河流有大咸河、秦祁河、鱼家沟、妙娥沟,均为季节性河流,除汛期外,基本断流无水,而且水质差,无实用价值。

当地群众饮用水主要靠传统土窖蓄存的一点雨水。但由于该地区年降雨量只有300~400毫米,干旱较重的年份,只有200多毫米,大于5毫米的降雨天气较少,若有零星小雨,由于土质地面的集流场内难以形成经流,蓄不上水,人畜经常缺水断水。1995年遭遇特大干旱,北部山区天干地干、泉干窖干,群众吃水异常困难,每天都要翻山越岭去找水,常常要跑几里、甚至几十里,却往往是守候一天一夜,也舀不满一担水,大部分群众家中断水,大家畜非正常出栏近万头,造成存栏数急剧下降。如当时双泉乡的家畜出栏率高达45.8%,有的农户家中已无畜可养,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出外打工,在家的人口一天只限用一碗水,有的学校到了向学生借水的困难地步。特别是西北部的云田、和平、渭阳、权家湾、宏伟、通安、种和、福星、高能、德兴、柯寨、双泉12个乡,人畜饮水降到了最低限度,当地干部群众渴望解决饮水困难的心情十分紧迫。为了解决我县西北部干旱山区人畜饮水的困难,县上做了不懈的努力,几乎每年都要动员机关单位出动车辆上千辆次,为该地区送水3000多吨,但这只是解决了一时的断水之忧。人畜饮水困难成为解决山区群众温饱问题的主要障碍。为改变这一现状,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利用山泉、沟道截引、地下水采取蓄、引、提等多种形式发展饮水工程。全省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开始,先后建成了以北川人畜饮水工程为骨干的人畜饮水工程10处,在云田、渭阳等10个乡试验推广雨水集蓄工程1133户,比较稳定地解决了3万多人、4万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但大面积解决全县人畜饮水困难仍然面临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遇到秋冬春三季连旱的大旱年,泉干、窖干,北部山区群众饮水频频告急,县上动员社会各界拉水抗旱,拉水高峰期县上要组织动员几十个单位的上百辆汽车给缺水农户送水,这一现状引起了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及省、地领导在视察定西干旱灾情后指出,对无稳定水源的干旱山区群众饮水,要采取集中财力和时间通过雨水集蓄的方法解决。其指导思想是: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饮为主,兼顾其他,讲求效益。力争在三年内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改善和保障山区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为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条件。199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的“121雨水集流工程”以及1996—2003年大面积实施的集雨节灌工程,成为缓解干旱山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雨水集蓄工程是解决山区人畜饮水困难的最佳方式和途径。它是利用大气降水,通过对屋面、庭院、坡地道路进行硬化,加以防渗处理,集贮于水池或水窖内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该工程与其他工程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造价低廉。二是水源保证。如一次降水在1毫米以上,即可产生径流蓄水。三是见效快、效益好。当年投资,当年见效。富足水量可发展庭院经济。四是管理方便可靠。“121雨水集流工程”规划每户硬化100平方米的集水面积,兴建配套两眼20立方米的水窖,以解决5口人、2头大牲畜、4头猪的饮水,并为每户发展三分菜地、七分果园的灌溉用水提供水源。雨水集蓄工程是指人工对降雨进行收集、汇流、蓄存并进行调节利用的微型水利工程。其蓄水容积不大于10000立方米,灌溉面积小于5亩,一般由集雨系统、输水系统和蓄水系统组成。集雨系统主要是指收集雨水的场地,集雨场可以是庭院、屋面、道路、胡同、大田等,也可以是采用防渗材料铺砌的地面。常用的集雨面材料有混凝土、水泥瓦、机瓦、青瓦、沥青路面、塑膜、黄土压实面、自然土等。输水系统是指输水沟(渠)和截流沟,其作用是将集雨场中的雨水收集起来并输送至沉沙池。输水系统可以是土渠,也可以是混凝土、机砖或塑膜衬砌的小明渠。蓄水系统包括蓄水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其作用是蓄存雨水。在黄土高原沟壑区,蓄水建筑物主要是水窖和蓄水池。一般用于生活用水的蓄水建筑物,为了取水方便,多建于庭院和场院附近,蓄水容积在30立方米左右,提水设备以人力为主(手压泵)。用于灌溉的蓄水建筑物多建于田边和地头,容积一般在50~100立方米,提水设备有用动力的微灌泵,也有人工的手压泵。蓄水建筑物按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形状可分为土窖、水泥砂浆薄壁混凝土盖碗窖、砖拱窖、窑窖、蓄水池等。主要附属设施有沉沙池、拦污栅和进水管。全省“121雨水集流工程”,我县共建成混凝土水窖14243眼,占下达计划任务14000眼的101.7%,比较稳定地解决了7.53万人、9.6万头家畜的饮水困难,覆盖全县西北部山区12个乡镇人畜饮水最困难的100个村。之后以人畜饮水为主的“121雨水集流工程”,主要是扶贫项目资金、农发项目资金安排的整村推进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水窖工程,每年实施数量较少,截至2013年年底,全县累计建成人畜饮水水窖2.4万眼,缓解了23万多人、19万多头畜的饮水困难。1997—2003年全县大面积实施集雨节灌工程5.2万眼,蓄水总容积223万方,发展集雨补灌面积14.7万亩,覆盖全县25个乡镇、179个村。2004年后省地没有安排集中实施雨水集蓄工程项目,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转入以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及目前实施的引洮供水工程为主,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农户自来水受益户已达24449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6.6%。随着引洮一期供水工程的全面建成,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县人畜饮水困难状况。

亲历“121雨水集流工程”建设的历程,令人欢欣鼓舞,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大干工程的场面让人难以忘怀。历届省、地、县领导高度重视“121雨水集流工程”建设,我县以县委的名义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设立了办公室,确立了工作人员,县委、县政府共同印发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实施方案,多次组织召开 “121工程” 专题会、观摩会,总结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再掀建设高潮。各乡镇、各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组织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具体抓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落实,各帮乡单位也从实干求实效,地委、行署的4位领导在我县确定了联系点,县上四大家的12位领导确定了各自的联系乡,12个地直机关、108个县直单位和省地驻陇单位、驻陇部队都确定了各自的帮扶村。时任地委书记顾军把通安驿乡栾家川村确定为自己的联系点,经常派人检查落实,指导工作,并支援车辆向该村拉运水泥100多吨;行署副专员张乃先后两次深入到自己联系的高楞乡阳山村指导工作,加快了这个村的建设进度;时任地委秘书长王俊邦多方协调筹集资金5000元,解决了这个村的水泥运费问题;时任地农委副主任李亚东不仅为高楞乡协调筹集了15000元,而且长期蹲在乡上,从细、从实、从快地抓落实、促进了这个乡的工作进程;时任县委书记朱同心、县长牛兴民经常巡回检查,督促落实;时任县委副书记万腾举深入自己联系的云田乡,召开干部大会、群众大会、做了细致生动的宣传动员工作;时任县人大副主任张继德召集帮扶福星乡的7个单位,靠实了拉运水泥的责任,他还深入到福星各村社,总结当地干部群众水窖施工的好办法、好经验,通过政府“政务快讯”,向各有关乡作了推广;时任县政府副县长韩中林多次深入到自己联系的柯寨乡,检查备沙备料情况,督促施工进度;时任县政府副县长牟爱玉召集帮扶高楞乡的8个单位,专门研究了帮助水泥拉运问题,把这项工作靠在了实处;时任县政协副主席赵勤不顾年岁已高,跑单位、跑村社,把自己联系乡的“121工程”建设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一时间“121雨水集流工程”成为全县集中解决人畜饮水工作的重点。(www.xing528.com)

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急灾区人民所急, 想灾区人民所想,慷慨解囊奉献爱心,不少退休老干部也纷纷慷慨解囊,支援“121工程”建设,灾区群众铭记在心。“121工程”建设中,省人大、兰州跌路局、国防科工办、省建材局、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省司法厅、省总工会、省石油总公司、省审计厅、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省工商局、兰州阀门厂、西北地质研究所、省防疫站、省人事厅、省轻防总会、玉门石油管理局、省工商行、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省引大工程指挥部、省农垦总公司、有色兰州公司、省水电设计院、中科院化物所、省经贸委、省环保局、省测绘局、省国际技术经济公司、省国税局和省民委31家对口帮扶陇西县“121工程”单位给我县捐助资金416.8443万元。地县118个单位及13442名干部职工帮助村社拉运砂石料232方、红砖2万页,拉运水泥3873吨,支援运费18.1666万元。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人士情系群众奉献爱心,为“ 121工程”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党和政府深切的关怀,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群众热情之高前所未有。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的“121雨水集流工程”不仅是一项救命减灾工程,而且是干旱山区发展水利、发展庭院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创举和新突破,深得民心。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工作的主动性和建设的积极性空前,广大干部,特别是乡上的同志,长期驻到村社,从一、从十、到百、到千地抓,村社干部更是责无旁贷,全身心投入,不怕苦,不叫累,任劳任怨,白天黑夜地干,体现了基层干部工作实、作风硬和高尚的品质,广大群众更是把这项工程真正当作自己的一份家业来搞,男女老少齐上阵,起早贪黑地干,真有一股不干成就不罢休的决心。县水利局是“121雨水集流工程”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当时我和局里的好多同志都是直接参与施工技术指导,经常在施工一线,和群众接触比较多,我问了好多群众,搞“121工程”愿不愿意,他们说:“愿意得很,这是好事,怎么不愿意!”我又问:“这项工程拉沙、挖窖都是重体力活,苦不苦?”他们说:“咱庄户人还怕苦?比这苦的活咱都干,这点苦算啥,吃水太困难了,能把吃水问题解决了,即使再苦也要干,这是好事。”我又问有劳务输出的农户:“人力不足怎么办?”他们说:“要请人帮忙,自己也给人家帮。一家帮一家,这事就搞成了。万一不行,就把到外头去的人叫回来。”群众发动起来了,他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动起来的群众,就会焕发出巨大的力量,这力量就是我们成功的保证。村里形成了“互助组”“变工对”, 邻里相帮、亲友互助的情况比较普遍。记得福星乡胜利村有位残疾人李强,他只有一只手,但他就用那一只手,一个人开挖并用石头砌好了一口水窖。这就是群众的力量,这力量的背后就是渴望、执着、信心,就是空前高涨的积极性。

“121工程”不仅解决了当时我县北部人畜饮水最困难群众的饮水问题,也给干旱地区稳定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我县北部干旱山区群众要求修建水窖的心情一直都很迫切,近年来,雨水利用技术能够得到复兴,客观上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全球性气候变暖,局部地区干旱加剧的局势愈来愈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已有的水资源开发规模和能力难以满足人口增长、城镇化、工业化和灌溉面积发展等巨大的需水要求,开辟新的水源,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缺水问题的主要途径。但跨流域调水将引起一系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工程造价高,年运行费用大,解决问题有限,很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已达到或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二是技术本身的优越性。雨水自天而将,分布极广,水质良好,无污染,转化为土壤水后,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收集、存贮后可直接供给生活、灌溉和工业利用。利用技术简单易行,工程投资小,维护管理方便。雨水收集、输送、存储和利用技术体系研究的深化和新型材料的应用,使得雨水利用技术得到迅速普及并为更多的人所接受。雨水资源的利用不但可以缓解干旱缺水问题,而且由于对雨水进行直接调控,减少了降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消除了水土流失的动力,减少了水土流失危害。雨水调控和利用被认为是干旱区旱地农业提高生产力和治理水土流失的结合点,是干旱区旱地农业发展的方向。

我县在水资源利用当中由于区内均为季节性河流,直接受降水控制,地表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径流总量的67.1%,且多以暴雨形成,而农作物播种和幼苗生长期3—5月只占20%,地表水泥沙含量高,只能用于农业灌溉,境内无蓄水工程,无法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利用量小。不仅开发利用难,而且水资源严重短缺,属于重度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40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平的1/9,全国水平的1/17,干旱缺水已成为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充分利用当地降雨资源,发展雨水集蓄工程,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不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带有战略性的问题。由于雨水集蓄工程一般规模小,分布较分散,不但不会造成淹没、移民等不利的环境影响,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因此年有效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的地区,都可开发利用雨水资源,以解决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实施节水灌溉,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这是我国21世纪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节水灌溉设备的系列化生产,以及农业耕作技术进步和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雨水节灌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技术条件和更大的推广应用空间。集雨节灌技术和集雨节灌工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乃至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推广应用不会过时,更不可终结,意义深远,前景广阔。

(作者系陇西县水务局干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