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文
十一届省政协换届后,根据工作分工,由我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回顾这两年的履职经历,尽管时间很短,但通过用脚丈量民情民意,用心感受群众冷暖,使我受益良多,感触颇深。记忆最深的是2014年5月,根据省委安排,围绕贫困地区“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弥补小康建设短板”的调研主题,由我带队深入陇南、天水的贫困乡村开展调研活动。围绕到2020年我省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这个总目标,怎样去弥补短板?从哪入手?大家都在进行着思考。我省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历史欠账太多。只有下功夫解决好这些基础性、紧迫性、根本性的民生难题,才能真正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换穷貌”“改穷业”“挪穷窝”“拔穷根”。带着对上面诸多问题的思考,我作为调研组长,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了调研前工作座谈会,安排部署调研工作,讨论完善和细化调研方案,邀请省扶贫、交通、水利、财政等部门负责同志介绍有关情况,并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有关问题听取意见和建议,最后选择“路、水、房、电”四个方面作为这次调研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我一直有个愿望,要到最贫困、最偏僻的高山区走一走,看一看。陇南康县是我的双联点,5月26日一早,天下起了小雨,我们一行由青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明道领路,沿着一条上山的崎岖泥泞的羊肠小道,冒着雨走了近10公里,来到石家沟这个僻静的小山村,该村现有10户43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洋芋、黄豆及一些蔬菜,经济作物有核桃、木耳、松子等,这10户人家分别悬挂在这山头、那山坡上,召集开个会都很困难。马永政是毛家山的能人,养了50只羊、1头牛,屋后还有几十亩的板栗林,这两年修了现浇房,还从山外购置了木质沙发,当问到当前生产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困难时,马永政说,这两年养了牛羊,日子好过了,就是山上没有路,取水也不容易,干啥都不方便。是啊,这就是贫困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接着就在马永政家小院里邀请村民开起了座谈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合计村里群众今后的生产生活。从马永政家出来,我们又去了另一个贫困村。住在高山顶的王永发老人今年59岁,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平时走路都很困难,听人说,省里有领导进山来,他专门跑来看看。我拉他坐下,了解到他们老两口居住在最远的山顶上,常年害病,又无子女时,我们调研组一行的心情都是沉重的,并与带路的乡村干部商议,在深山里交通不便,看病就医是个麻烦事,遇有急事可不得了,要想想办法,尽快将这些独居深山的老年人搬出去,通过农村养老院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与王永发老人攀谈毕,附近的老百姓听说是省交通、扶贫、水利、财政部门的领导来了,他们自发聚拢到一起,争先发言,要求尽快为他们修一条通往乡镇的路、一座桥,架一条农电线路,铺设一条引水管等等,我们都一一铭记在心,群众那种期盼和渴望的眼神深深触动了我们调研组的每一个成员。我们感到基础设施落后是高山半高山群众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路、水、房、电的建设是制约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结合扶贫攻坚行动,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政策措施,整合各类资源,分类分户指导,下功夫解决高山半高山区群众易地扶贫搬迁问题。要顺应群众意愿,在宅基地选址、搬迁补偿标准方面与群众多沟通多商量,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诉求。要在解决好迁入地道路交通、饮水安全、农电线路、文化体育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同时,加快培育发展经济林、特色种养殖和乡村生态旅游等优势富民产业,进一步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续发展问题。(www.xing528.com)
这次调研之所以记忆深、感触多,是因为我们走了别人没有走过的崎岖泥泞的路,了解到了别人掌握不到的情况,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不通电、不通路、信息闭塞、世居深山贫困群众的所思所盼。调研行程中每天中午一点前,晚上七点前没有吃过正点饭。6天的调研结束了,通过边走、边看、边思考,大家集思广益,多方征求意见,使我们对弥补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思路愈加清晰,最后提出了以下五条建议,一是对接小康标准,突出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二是以村社道路建设为突破口,着力解决群众出行的交通难题;三是充分考虑地域差别和贫困状况,制定差别化的投入机制和补助标准;四是建立政府主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五是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后续管理,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这些建议上报省委后,有的已吸收进省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关问题研究总报告之中,有的被有关部门在工作中采纳。我也坚信,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1236”扶贫攻坚行动以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等重大政策机遇,坚持从实际出发,真正树立为民务实的情怀,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愿望一定会在贫困地区实现。
(作者系政协甘肃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