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策保障:县级机构实施普九教育新机制

政策保障:县级机构实施普九教育新机制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普九”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通过强化县、乡党委和政府领导,靠实部门、单位责任,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有关领导配合抓,四大班子协调抓,全体动员、全民投入的领导机制和群众保障机制。按政策落实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总额1%的教育集资款。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关系着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也直接影响着陇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小康目标的实现。针对基础教育摊子大、底子薄、条件差、师资弱、财力紧张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制订了《陇西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普九”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把“普九”纳入县、乡政府任期目标,作为考核主要领导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并与晋职评优挂钩;县教育局与各乡(镇)教委、各中学签订教育质量目标责任书。通过强化县、乡党委和政府领导,靠实部门、单位责任,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有关领导配合抓,四大班子协调抓,全体动员、全民投入的领导机制和群众保障机制。确定每年的3月和9月为“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月”,通过召开会议、开办广播电视节目、举办文艺演出、进行巡回宣讲等方式,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依法治教的意识和兴学重教的责任感,为“普九”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穷县办教育难,办大教育更难。转变观念和提高认识后,经费的筹措又成为摆在县、乡两级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县、乡财政在安排预算时优先考虑对教育的投入,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1992—1998年,全县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达13202万元,年均增长21.8%。坚持“乡征、县管、乡用”原则,足额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全面计征城市教育费附加,营业性饮食业、娱乐业、旅店住宿业教育费附加以及机动车辆教育费附加。按政策落实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总额1%的教育集资款。大力倡导和动员社会各界捐款,1996年开展全县一次性教育捐资活动,捐助金额132万元。大力倡导和动员全县师生开展勤工俭学和勤俭建校。安家门小学校长李兰华勤俭建校的精神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省教委发出“学习兰华精神”的号召;双泉乡民办教师史振荣“不修家门修校门”的事迹被传为美谈。一场“学校学习安家门,校长学习李兰华,教师学习史振荣”的热潮在县内外悄然兴起。1997—1998年,县上成功地组织实施了总投资2148.58万元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试点项目,61所项目学校累计竣工面积41106.5平方米 ,占规划面积39149平方米的105%。96套仪器、10万余册图书和3927套双人课桌凳全部配发到位。项目预算之外,又多方筹资在各项目学校普遍建成了围墙、校门、花园和国旗台等配套设施,实现了校园的“绿化、硬化、亮化、美化”。(www.xing528.com)

为了夯实“普九”基础,有效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县上建立完善了“三项管理制度”,分年度统一建立了“普九”档案小学12表8 册8簿和初中10表8册8簿,加强和完善了对档案工作的动态管理。各乡(镇)领导干部包片,一般干部包村,村社干部和教师包对象,在摸清人口底子的基础上,积极动员少年儿童入学。对经反复动员和耐心教育仍不履行适龄少儿入学、复学义务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乡(镇)政府和教委依法采取强制性措施。全方位开展“减免救助”活动,建立了县级领导、县直单位帮乡挂校助学制度,县教育局责成学区、学校严格落实“三个5%”救助措施(5%的学生免杂费、5%的学生减杂费、5%的杂费统筹用于救助特困生)。自1992年以来,落实救助资金90余万元,帮助3869名贫困家庭子女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从1996年起,在已通过县级“普九”复评验收的乡(镇)逐步取消初中招生考试,代之以小学毕业生全部就近划片免试入学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