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荣
1984年,我从武威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古浪县南部山区黄羊川学区从事教学工作,到今天,已经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整整干了三十年。三十年,对于漫长的历史来说只是弹指一挥,但对于一个只有几十年岁月的人而言,却不能用“短暂的时光”简单描述,特别是我们所处的这三十年,其深刻的内涵意义更是不能等闲视之,因为这三十年正是我们纠正错误、拨乱反正、继往开来,以经济建设为主并实行改革开放的时期,在这个的特定的时期里,机遇和挑战并存,创新和发展同在,一切想要在这个伟大时代成就英雄梦想、建立丰功伟业的人们,都可以在这个时代找到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异彩的机会!身逢其时的我们,如果一开始就能很好地为自己确定一个“好位置”,就肯定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在这个到处是机遇的时代为自己的人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这个时代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简直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代!但是我却“没能”把握住这个时机,为自己确定一个“奋勇攀登”的好位置,而是很“随意”地把自己定位在了默默无闻地从事山区教育工作上,并且在此后的三十年里再也没有动摇过这个在别人看来“毫无出息”的信念。
1983年,邓小平在北京市景山学校提出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这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界迅速掀起了改革的风暴。就是在这时候,我走进了正在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实验的课堂,亲身参与了此后三十年从未停止而且不断深入发展的教育改革。
十年“文革”后的山区教育百废待举,不仅教师队伍知识层次参差不齐,结构十分混乱,而且基础设施也十分薄弱,许多学校校舍破旧,桌凳奇缺。我所在的菜籽口小学全校5个年级5个班,120余名学生,7名教师,10间教师办公用房,12间教室。这7名教师中有公派教师3人,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4人,老的老(最老者51岁),少的少(最小者17岁),办公用房和教室均为上世纪60年代初修建的土木结构房屋,因为年久失修的原因,大多成了危房,办公条件十分艰苦。我是这所学校自建校以来分配来的第一个被同事们称作进过“炉子”受过“正规教育” 的“专业教师”,因此很受学校的照顾,学校分配给我的桌椅、床铺、火炉等用具都很完整,房间也比较干净,据说这间房子下雨天不漏水(学校的大部分房间都是破旧的危房,下雨天漏水是常事)。
就是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我走进了尘土飞扬、桌凳残破的山区孩子的课堂,并且打算用新型教学法占领这样的课堂!没有小黑板,我用废旧纸箱板糊制;没有教学挂图,我用红蓝墨水自己绘制;没有数数器,我教学生们制作小木棍……就这样,硬是在没有任何教学教具的情况下,将当时倡导的启发式、分组讨论式、因材施教等传统的教学理念、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引进了山区孩子的课堂,并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高度关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我所采用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结合当时的教育改革形势,学校因势利导,与周家庄小学、尚家沟小学、一棵树小学等几个兄弟学校联合展开了改革教育思想、重塑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讨论和实践,并在活动中形成了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共识,认为:当前教育应致力于目标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改变;致力于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致力于彻底摒弃棍棒教育的落后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观和学生观。与此同时,县教育局在全县教育系统内开始了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教研活动。乘着这股强劲的东风,我们以“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为抓手,在菜籽口小学校长徐福仁、周家庄小学校长周立国、一棵树小学校长杨成兴和老教师张耀武、毛宗仁、刘德元、王兴奎、王瑛、魏兴仓等同志的大力倡导下,在广大教师中大张旗鼓地掀起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探索和研究,掀起了三所学校间“比、学、赶、帮、超”的教学质量竞赛活动。那段时间,我们三所学校除了在教学方面互相比拼,文化体育活动也开展得十分活跃,几乎每周都要进行一次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和教师篮球比赛,每学期都要举办不同年级的语文、数学考试竞赛,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三所学校的教学质量迅速跃居全学区16所学校的前列。
在这些活动初见成效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提出了黄羊川菜籽口小学课改实验,拉开了山区农村小学的课改序幕。时任学区区长徐金堂同志了解到我们的做法后非常高兴,多次前往学校参加活动,并在全学区各学校积极推广我们的做法,改革实验在当地蓬勃开起来。
在迅速发展的教改面前,陈旧落后的教学设施设备与迅速革新的教学理念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为了支持学校教改,时任菜籽口村委会书记邸明、主任王武奎非常着急,他们积极寻找社会力量支持,想尽办法挖掘社会资源,在当时经济力量还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为学校通上了电。为了支持学校开展电化教学,菜籽口大队团支部还将团省委星火计划项目奖励菜籽口团支部的一台春风牌电视机送给了学校做教学用具。与此同时,村委会积极着手改善办学条件,利用有限的资源,翻修了现有的危旧校舍,添置了部分课桌凳和部分教学用具。
人民群众的支持,更加激发了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1985年,我们三个相邻的学校开展了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改革实验,同时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了“发挥课外兴趣活动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改革实验,从学校自身的特点和特色入手,开展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教育改革实验,并在改革中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显著效果,三所学校一举跃居全乡各学校前列,由原来的后进学校变成了先进学校。1986年,我被提拔为菜籽口小学教导主任,其他两所学校的一些改革“积极分子”也被委以重任,担当起了继续深化改革的重任。
改革实验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望,学校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时任乡党委书记王政国、乡长朱坤月、副书记姚英,在充分肯定我们成绩的同时,认为在黄羊川乡兴办初级中学的条件已经成熟,决定借教育改革的东风,以当前各学校在教育改革试验中涌现出的教学骨干为基础,兴办黄羊川初级中学。乡党委一班人敢想敢干,从1987年4月提出兴建黄羊川初级中学,到当年7月份立项兴建学校,仅仅用时3个月!(www.xing528.com)
学校校舍还在修建中,但是招生工作却已经开始了。当年秋季,在建中的黄羊川乡中借用黄羊川中心小学两座教室,招生94名,分成两个班开始上课。其决心之大,心情之迫切,以此可以一斑。这年秋季开学,我被抽调到乡中任教,担任初一一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课教学工作,同时兼任两个班的政治和美术教学任务。新的学校,新的工作,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新建的乡中连同后勤管理人员在内仅有9人,如何担当起全乡人民寄予的厚望,成了我们建校之初必须要明确回答的问题。在学校校长办公会上,经过反复讨论,我们提出了“建一流学校,要一流质量,争一流业绩,创一流文明”“四个一流”的办学思路。我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为自己定下了“第二节课必须上得比第一课好”、“本班学生在未来的小中专考试中至少有一名学生考入武威师范等专业学校,全班同学必须百分之百考入古浪一中”的奋斗目标。就这样,在黄羊川这块热土上,我们开始了艰难而又执着的创业之路。
建校之初,选拔进乡中任教的老师大都来自村级小学,没有中学课堂的实际教学经验。如何让任课教师尽快掌握中学课堂的上课基本技能呢?学校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委派相关任课教师前往黄羊川农中、古浪一中、武威一中等学校听课观摩,请黄羊川农业中学和古浪一中的教师到学校指导上课。与此同时,县教育局积极帮助扶持,选派了以朱应彪、张奋武、钟鼎魁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学老师到黄羊川乡中担任学校领导工作和课堂教学。这些工作的开展,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全校教师团结奋斗,决心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冲破黄羊川乡中自中考以来鲜有学生被市级中等专业学校录取的被动现实,给两万黄羊川父老乡亲一个满意的答复。
新办的学校一切都是空白,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老师们想尽了一切办法。一段旧电线,几块旧电池,经过一番拼凑,就被我们制成了一个很好的电路演示器,把工地上捡来的废木料加加工,被我们制成了直尺、三角尺、圆规等课堂教具。至于平整校园、平整操场这些力气活,更不是能够叫我们为难的事情。校舍建成后,全校师生全员参与,用了整整一个秋天、一个春天的时间平整校园和操场。在建校劳动中,全校师生总计搬运土石7000多立方米,硬是将高出教室1米多的建筑垃圾和多余土石运送到校园之外,将校园前一块东高西低、杂草丛生、乱石嶙峋的河滩地平整成了宽敞平坦的操场,在操场里建成了有模有样的篮球场两个、排球场两个、足球场一个和一条长300米宽5米的跑道。
1988年7月,黄羊川乡中第一批学生毕业,当年即有两名学生(崔佰仁、曹岩山)以名列全县第三名和第五名的成绩被武威师范学校录取,其余学生均被古浪一中录取,实现了学校制定的奋斗目标。黄羊川乡中旗开得胜,在当地引起了不小震动。学校以此为契机,乘胜召开了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深化改革研讨会,对“启发式教学法” “愉悦式教学法”“体现双主体地位课堂模式”等教改理念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对农村中小学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的理论依据和实施等问题进行了研讨。这一活动的开展,加上教育局教研室负责同志张俊泽、刘志龙在黄羊川学区组织开展的课堂教学研究宣讲活动和课堂实践活动,以及教育局开展的课堂教学能手、课堂教学新秀选拔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全学区教育改革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使黄羊川乡中教育教学工作乃至全县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1989年,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指出:“改革是整体,修修补补不行。”2月,国家教委提出了教育改革的要求,指出:“这几年,我们进行的教育改革大多数是单项的、局部的改革……要把改革引向深入,必须不失时机的进行教育的综合改革。”邓小平的指示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也有力地推动了黄羊川乡中课堂改革实验的向前发展。在已有的改革基础上,时任校长的马秉武同志要求对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评价体系进行全面改革,推出了学校常规管理工作量化评价体系,在全县教育系统内首先推行了学校常规管理、班级管理、学生日常管理、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量化考核评价办法,从而使学校管理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教研成果一年比一年突出。1992年,在全国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活动中,黄羊川乡中学生姚文龙获全国物理化学竞赛二等奖、甘肃省赛区一等奖,马生东同学获甘肃省赛区一等奖,填补了甘肃省和武威市在该项赛事中的空白,受到了原武威市教育委员会主任马千里同志的高度重视和热情赞扬,他还亲临黄羊川乡中,接见了二位获奖学生和物理指导老师郭海同志、化学指导老师张泳同志。当年,学校被县教委树为教育管理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学校美名一时传遍了远近四方,许多家长不舍远近,纷纷送孩子前往黄羊川乡中求学。短短三四年时间,学生人数增加到了1000多人,教职工人数也由开始的9人增加到32人,学校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考入小中专的学生数量年年上升,到1994年,总共已有90余名学生考入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当年考入武威师范学校及其他各类中等专业学校的人数增加到了26名。取得这样丰硕的成果,简直让人难以相信,当地群众也倍感欣慰,对黄羊川乡中的喜爱简直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
从1998年开始,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大学的校门逐步放宽,高中生考入大学几率大大增加,维持了二十余年的“小中专热”迅速降温,高中教育再次引起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呼声成为广大群众的强烈呼声。面对当时的教育形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以教育部对古浪县义务教育“双基验收”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检查为契机,于2000年提出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优化教学资源”的教育改革思路,做出了强化乡镇中心小学优势地位、在县城增扩建中学和小学的思路,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夯实教育基础,大抓教学质量”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几乎在一夜之间,一场改扩建校舍的宏大行动在全县开展了起来。
2002年,我被抽调到县城监修古浪六中。六中建成后,我担任该校支部书记兼副校长。2005年,古浪五中扩建,我又被抽调到古浪五中担任支部书记,参与了五中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和基础设施扩建工作。2007年,五中建成后我再被调往城关一小任党支部书记。2010年,城关一小实施扩建工程……
三十年来四调动,一路走来好风景。这些年来,我亲身见证了中国教育的改革行动,目睹了教育改革带给中国人民的实惠,深刻认识到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教育基础设施的强化——县域内大小学校校园内高楼耸立,绿树掩映,花团锦簇,再也不见了过去陈旧破烂的模样,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当年我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现代信息教学技术、现代新型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普及和应用,课堂教育模式已经真正实现了规范化和科学化,三十年教研改革已经为学校现代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古浪教育也已完全具备了走向更加辉煌的物质条件和人才力量储备!
展望不久的将来,古浪教育肯定会以一个全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而且肯定会以自己的方式为古浪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振兴和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古浪县城关一小副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