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逆境到转机:民勤治沙历程

从逆境到转机:民勤治沙历程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明编户屯田以来,历官民勤的县令多以兴水治沙为己任,数百年间,卓有功绩者不乏其人。民勤地处沙漠前沿,东北西三面被腾格里、巴丹吉林大沙漠环围,遭风沙的袭击,苦不堪言。控制流域面积14700平方公里,是一座中型沙漠洼地水库,属三级工程。

从逆境到转机:民勤治沙历程

自明编户屯田以来,历官民勤的县令多以兴水治沙为己任,数百年间,卓有功绩者不乏其人。明代的宫惟贤,清代的童震、杜振宜、江鲲、文楠,民国的袁翼、黄昶、牛载坤便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

尽管旧时代的清官廉吏号召军民兴水治沙,但是无序开荒和掠夺性开发,特别是中上游凉州区等地的大规模开发,仍然导致了民勤水资源的迅速枯竭和土地的不断荒漠化。 “登高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园夕沙压,流离失所奔天涯。”这段辛酸的歌谣,是上世纪后半叶民勤景象的真实写照。要生存,要发展,就得兴水治沙。

民勤地处沙漠前沿,东北西三面被腾格里、巴丹吉林大沙漠环围,遭风沙的袭击,苦不堪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风沙线上的民勤人民并没有被沙征服,而是像风沙中的红柳一样坚毅的挺立着,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同风沙进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有计划和有规模的治沙时期,在继承历代人民治沙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控制,后治理,再利用”的原则和“外治风沙,内建林网,大力发展经济林”的方针,动员和组织国家单位、集体、个人共同奋进,插风墙、封沙育林、育草、压沙造林、封护柴湾、设置人工沙障、开展节约水、实施调水工程等,取得了控制流沙,调节气候的社会效益。

下面几个实绩工程,就是民勤人民兴水治沙的实绩。

(一)红崖山水库工程

从1956年至2005年,国家共投资15500万元,平均每亩投资150元,每人投资505元,每年投资311万元,先后兴建水库2座(其中西马湖水库因河床低,进水困难,水源枯竭而报废),整修外河1条,新修各级渠道3612.418公里,其中总干渠1条87.37公里,干渠11条154.106公里,支干渠2条14.46公里,支渠73条494.508公里,斗渠1007.41公里,农渠1854.564公里,配套各类建筑物 1687座,机井17000余眼,已配套使用9519眼,机井沟3862公里。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大大地改变了全县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红崖山水库是亚洲最大的一座沙漠水库。位于县境内的黑山与红崖山前谷地中,在县城西南30公里,四周环绕沙漠和盐碱荒漠。东靠重兴乡黑山村,距腾格里大沙漠边缘3千米;西依红崖山黑山头,距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约5千米 ;北部为荒漠沙丘地及盐碱地。控制流域面积14700平方公里,是一座中型沙漠洼地水库,属三级工程。库区南高北低,上游主河床由西南向流入库内,地面高程1475~1484.5米。因水库地处冲积和沙积洼地,地质情况复杂,建库条件差,经过30多年的探索实践,修建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工程经初建、加固续建、扩建加固、除险加固4个阶段才达到现在规模。水库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规模达到:总库容99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800万立方米。1996年实测淤积总量2836万立方米,水库最大水面面积25 平方公里。其基本地震烈度按7度设防,是一个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和养鱼的三等工程。

红崖山水库工程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

1.工程初建:1957年原张掖专区水利局组织进行水库的勘测设计工作,1958年1月成立“民勤县内、外河合并工程委员会”,同年10月开工。时逢“大跃进”,组织、动员全县农民成立“民勤县水利建设兵团司令部”,以公社为团,大队为营,下属为连、排、班,全力以赴。实行大兵团作战修库修渠。仅水库工地上工人数1.2万人,高峰时达3.9万人。民勤县党政领导直接参与勘测设计和现场施工。为解决石料运输,铺设小铁轨6公里,小型火车头4台,翻斗车111辆,汽车20多辆,胶轮大车600多辆,架子车、手推车2000多辆,木船、索道等一应俱全。由于抢工图快,不重视水利科学规律,导致1958年12月24日发生围堤决口事故,工程建设一度暂停,于1959年5月1日再度开工。上级领导组织劳改2支队进行施工,并于1960年调派从东大河皇城滩水库停工后的河南支边青年2000余人与本县农民工共同施工。在三年困难时期,这些河南支边青年和民勤群众为水库建设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64年第一期工程基本完工,1966年验收,总库容达到993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9800万立方米。

2.加固续建:1964年按水电部防洪标准百年一遇设计,五百年一遇洪水校核的防洪标准,必须加高大坝,同时非常溢洪道为简陋的临时性工程,不能满足泄洪要求,存在危及大坝安全的隐患等等。为消除隐患,解决水库存在的问题,急需增加库容,扩大蓄水能力。1973年红崖山水库续建工程列为省水利基建项目,由民勤县成立红崖山水库续建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1980年年底完成。1981年水利厅组织验收,交付使用。本期工程完成后,总库容达到97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660万立方米,其中淤积库容2540万立方米。共完成工程量2570.46万立方米,其中土砂2504万立方米,石料63.5万立方米,浆砌石1.2万立方米,混凝土1.76万立方米。使用劳动工日583万个,水泥6456吨,钢材269吨,木材1394立方米,国家投资774.25万元。

3.扩建加固工程:为使水库达到千年一遇校核洪水设防要求,增加兴利库容,解决东坝迎风面风浪淘刷和冰推坏等问题,1987年武威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队提出《红崖山水库扩建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方案。1988年经省水利厅审批,1989年开始动工,1997年基本完工,1998年水利厅组织验收。水库规模达到:总库容99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800万立方米。共完成总工程量13.11万立方米,其中土砂方6.81万立方米,石方5.69万立方米,混凝土0.61万立方米;使用劳动工日32.89万个,投资520万元,耗用水泥3701吨,钢筋26吨,木材130立方米。

4. 除险加固工程:水库自三期建设以来,运行基本正常,没有出现过危及大坝安全的重大问题。但由于主风向东坝部分坝段及西坝,“三期”工程中没有做彻底加固处理,遗留工程项目多,加上风沙危害,大坝运行中暴露了很多问题。2002年经国家水利部审批列入全国病险水库加固计划,批复总投资296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70万元,地方配套999万元。2003年11月开工建设,2005年12月竣工。水库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规模达到:总库容99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800万立方米。共完成土沙方开挖65万立方米,砌筑石方6.35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3438立方米。耗用水泥5113吨,钢材232.03吨,木材34.58立方米,炸药25吨;投入劳动工日21万个。

截至2005年,从初建、续建、扩建、加固及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后,水库工程总投资5566.8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744.25万元,完成总工程量6559.52万立方米,其中混凝土约3440.37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力1166.89万工日,耗用水泥19470吨,钢材577.03吨,木材3358.58立方米。

(二)跃进总干渠及配套工程

跃进总干渠是全县唯一的输水大动脉,它的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担负着红崖山灌区90万亩耕地的灌溉任务,灌区所属的13条干渠均从总干渠引水,是各灌区实行计划用水、合理配水的一级骨干渠道,是全县经济发展的命脉渠道,在灌区水资源配置与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总干渠南起红崖山水库,北至收成乡天成村十三闸,渠道总长87.37公里,为梯形断面,采用预制混凝土薄板衬砌。1957年年底开始建设,到2005年已改建衬砌87.37公里,配套各类建筑物49座,控制灌溉面积83万亩。渠道设计最大过水能力为30立方米/秒。建设过程分工程初建、工程扩建、翻修加固、续建工程和续建配套四个阶段。1957年,跃进总干渠初建开工,到1959年建成渠道43公里。1978年对跃进总干渠进行了扩建,到1982年总干渠长62.44公里。1982年开始逐年对已建成部分险段进行翻修加固,1992年年底完成,共投资1477.5万元。1993年,跃进总干渠续建工程开工建设,到2000年干渠总长度达79.9公里。2002年总干渠续建配套工程开工,2003年10月21日竣工,共完成总干渠改建衬砌17.05公里。续建后的总干渠总长度达87.37公里。

(三)外流域调水工程

民勤调水指挥部成立于1995年12月,下设办公室、工务质检科、财务物资科、工程管理科、总工程师。

民勤调水工程申请立项开始于1983年。民勤30万人民、100万亩耕地严重缺水。20世纪50年代民勤地表水入境流量每年为5.8亿立方米,到了20世纪末每年入境流量不足8000万立方米。为此,历届县委、县政府经过10多年艰苦不懈的努力,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于1994年12月经水利部水电勘测规划设计总院审查通过,并定为中型(III)等输水工程。1995年经省政府批准立项,同年11月8日开工建设。2000年9月主体工程竣工。2001年3月5日正式通水运行。

民勤调水工程是利用景电二期提灌工程的空闲容量,景泰、古浪的灌溉间隙向民勤输水,设计流量每秒为6立方米,实际输水能力达到每秒为7.5立方米,年输水6100万立米,最大可达到8000万立方米,总投资为3.0159亿元。国家和省上投资2.9359亿元,民勤自筹800万元,设计总长度101.44公里,被省建委核减2.4公里,实际修建99.04公里。86%的渠道穿越腾格里沙漠,首开沙漠修渠之成功先河。其中明渠14.14公里,渡槽1.5公里,暗渠83.04公里。输水总长度260公里,跨越景泰、古浪、民勤三县和凉州区。第一段从黄河五佛寺至古浪新井99.6公里为景电二期总干渠。第二段从新井至凉州区长城乡五墩村为民调工程,新建渠道99.04公里;然后将水送到天然河道洪水河,汇入石羊河,长60公里进入红崖山水库调蓄。工程历经5年的建设,被省政府评为“全省重点建设优质工程”。工程投入运行以后,规模、质量达到和超过国家要求,运行平稳。

(四)湖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200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省计委、水利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民勤县被列入国家一、二期人饮解困项目区。项目于2003年开工建设,2004年10月全部竣工,共投入资金2016万元。通过新建或利用已建水源井、修建调蓄水池、加压配合管道输水、修建集中供水点或供水到户的办法供水,共新(扩)建集中供水工程9项,铺设输水管道374公里,年为群众节约拉水费用302.5万元,湖区5.6万农民群众的饮水困难得到解决。政府继续引导群众走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种草养畜、移民搬迁、劳务输出5条路子,使局部生态得以恢复,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生产生活条件改观。2005年,政府投资2100万元,建设以工代赈易地搬迁、人畜饮水、节水浇灌、生态防护、小城镇等一批项目和交通电力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工程。加大移民搬迁力度,完成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昌宁移民点170户住宅设施建设,新建移民收缩点1处、28户,鼓励312户、1348人采取投亲靠友等形式迁往内蒙古、新疆等地。解决6000人饮水困难,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000亩,封沙育林草3.5万亩,营造5000亩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状况。

(五)植树造林防沙治沙

针对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民勤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治沙成就。

民勤县现有森林面积256万亩,内有天然林76万亩,人工造林180万亩,其中防风固沙林136.13万亩,农田防护林29.5万亩,生态经济林14.37万亩。森林覆盖率8.8%。

截至2005年,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180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290万亩,已封育成林面积76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了长达342公里的防护林带, 有效治理较大的风沙口191个,累计完成义务压沙12.5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3.4%提高到了10.68%。一个外镶边、内建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体系已初步建成,取得了调节气候、保护水土、防风固沙、绿化环境等综合效益,极大地改善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治沙造林保绿洲,生态保农促发展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目前,全县已经建成了薛百宋和村、三角城林场、红崖山水库西线、勤锋滩等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治沙样板点,涌现出以石述柱为代表的一批治沙先进典型。

为了加快民勤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省、市先后在民勤成立了连古城自然保护区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国营石羊河林场、苏武山林场等科研和造林绿化机构,县上先后成立了林业技术推广站、国营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林木种子管理站、自然植被保护站、国营苗圃、林业区站、林业乡站等科研、管理和造林等机构,创办了136个乡、村农林场,形成了一个科研、推广、生产及配套服务等实力较强的林业建设网络。

1.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www.xing528.com)

1978年,民勤县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县,给民勤人民彻底根治沙患,改善生态环境带来了希望。多年来,民勤人民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林业建设方针,采取国家、集体、个人造林一起上和谁造谁有的政策,统一规划、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实施的步骤,民办国助、群众投劳、多方筹资、协同共建的筹资措施,按规划设计、设计施工、项目投资、标准验收的工程造林管理办法,以绿洲边缘西沙窝、北沙窝、中沙窝、邓马营湖四大沙区为主战场,以绿洲西线红崖山、尖沙窝、勤锋滩、大滩老虎口、三角城、西渠板湖滩等区域为重点,连片营造防风固沙林,以勤锋滩、连古城为主,绿洲外围封育天然林草植被。截至2004年年底,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924.8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 1350.12万元,地方配套投资和群众投资、投工投劳折资2574.7万元,累计完成工程建设人工造林保存面积55.9万亩,其中防风固沙林38万亩,农田防护林11.5万亩,经济林6.4万亩,完成封沙育林(草)成林面积75万亩。项目的实施,使绿洲边缘防风固沙体系更加完善,林木植被得以恢复和增加,起到了降低风速、调节气候、减少干热风危害、提高空气湿度、遏制沙漠化蔓延进程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人民群众防沙治沙的自觉性,有效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北”一期工程(1978—1985年)共8年,国家投资267.02万元,地方配套投资44.4万元。其中造林补助费277.92万元,封沙育林费33.5万元。群众投资312.2万元,投工投劳26万个。全县营造各种人工林保存面积197569亩,占一期规划任务的112.9%,其中防风固沙林175145亩,农防林20126亩,经济林2298亩,管护天然林木和封育植被12万亩。

“三北”二期工程(1986—1995年)共10年,国家投资 201.6万元,地方配套投资41.4万元。其中造林补助费200万元,封沙育林费20万元,中幼林抚育经费0.5万元,检查验收补助费1.15万元,飞播造林经费1万元,其他专项经费20.35万元。群众投资 1554万元,投工投劳130万个。全县营造各种人工林保存面积236303亩,占二期规划任务的110.94%,其中防风固沙林123067亩,农防林68580亩,经济林44656亩,“四旁”植树1743.17万株,管护天然林木和封育植被35万亩,人工模拟飞播1000亩,低质林改造100亩,中幼林抚育11万亩。

“三北”三期工程(1996—2000年)共5年,国家投资 53.5万元,地方配套7.5万元。其中造林补助费55万元,封沙育林费6万元。群众投资50万元,投工投劳7.8万个。全县营造各种人工林保存面积72487亩,占三期规划任务的111.525%,其中防风固沙林23910亩,农防林26556亩,经济林22021亩,“四旁” 植树373万株,管护天然林木和封育植被63万亩,人工模拟飞播11000亩,低质林改造3500亩,中幼林抚育1500亩。

“三北”四期工程第一阶段(2001—2005年)自2001年开始实施,省、市共下达民勤县人工造林任务52800亩,封沙育林任务42800亩。2005年年底经上级部门检查验收,民勤县按要求,高标准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2. 退耕还林建设

2002年,民勤县被列为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区。四年来全县共完成省、市下达建设任务25.0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0.53万亩,配套荒沙滩造林9.5万亩,封沙育林(草)5万亩。2002年完成省、市下达退耕还林任务2.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5万亩,配套荒沙滩地造林1万亩;2003年完成1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5万亩,配套荒沙滩地造林6.5万亩;2004年完成3.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2万亩,配套荒沙滩地造林2万亩;2005年完成6.3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3万亩,配套封沙育林(草)5万亩。工程涉及全县17个乡镇、8个单位、171个行政村、434个社、9740个农户、43024人。

在工程建设中,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和《退耕还林条例》,把退耕还林与治沙节水、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种草养畜、生态移民相结合,坚持“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方针,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几个关键环节,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精心实施。在建设布局上以湖区和坝区风沙沿线乡镇为重点,建设绿洲内部高效农业经济带,绿洲边缘锯齿状退耕还林带,绿洲外围封沙育林(草)带。在树种选择上,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节水、低耗、高效为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结合,突出沙区特色,大力推广优良乡土树种和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增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长期性、稳固性、高效性,推进工程建设的长期发展。在发展模式上,大力推广林草、林药间作模式,兴建林果、牧草、药材精深加工生产线,走产、加、销一体化的路子,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经过四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8.3%提高到现在的8.8%,在绿洲408公里的风沙沿线初步建起了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立体防护体系,在改善生态环境、调节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3.乡村林网建设

民勤县农田林网建设起步较早。1957年,根据林业部营林调查队的规划设计,县林业局在薛百乡长城村、三雷乡渠尾村、西渠镇扶拱村进行试点。林带宽10~20米,带间距400米。设计照搬苏联的框框,强调自成体系,强调方位角,强调垂直、等距和直线,不考虑当地农业耕作特点和实际情况,把原来大片农田切成不规则的三角地,且高低不平;对可以利用的道路、沟渠、荒地等均未予利用,违背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基本原则,给耕作灌溉造成很大困难,不到10年,营造的林网因妨碍农田基本建设被陆续砍伐。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羊路乡中沟村为试点,采取窄林带、小网格的形式营造。林带宽3~5米,带距200米。林带基本沿水渠、道路、条田边界设置,做到林渠、林路、林田相结合,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收到预期效果。7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以“五好”(好条田、好渠道、好道路、好林带、好居民点)为标准的农田林网,涌现出新河乡三合村、薛百乡宋和村、大坝乡城西村、东湖镇冬固村等一批林网建设典型。据1985年统计,全县已形成林网和林带的有15个乡130个村,形成网格2140个,林网化面积45.1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至2005年,累计完成农田林网建设29.5万亩,基本上形成了农田林网化的发展目标。

2005年,民勤县启动实施全县村镇绿化工程,确定每个乡镇建成1个以上的示范村,整村推进,全面绿化。各示范村高度重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村屯四旁植树力度,完善耕地内农田林网,营造防风固沙林,积极发展果园和庭院经济林,努力实现“道路水系林带化,村镇民宅园林化”的绿化格局,为全县村镇绿化树立了样板和典范。全县建成果园、庭院经济林面积360亩,宅旁植树500多亩,居民区林木覆盖度达35%以上;完成村委会驻地绿化35亩,林木覆盖度达30%以上;完成农田防护林营造8000亩,枣粮间作500亩,绿化渠道45公里,渠道绿化及农田林网覆盖率达80%以上;完成灌木固沙林营造9000多亩,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在沙区边缘耕地推广林草间作1000亩;完成高标准道路绿化204公里,其中省级道路6公里,县级道路9公里,乡村公路189公里,乡村道路绿化率达80%以上。这不仅有效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而且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4.草湖、柴湾封育与保护

柴湾是在长期的自然演变过程中由天然植被经人工封育而形成草灌结合的防风固沙林,多在绿洲农业区与流沙交界处的地段,原系水草地,后由于流沙铺压浸水后长起梭梭、红柳、白刺等灌木。随着灌木的不断增多、长大,阻截了流沙,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个固定沙丘。这些固定沙丘经长期封护培育,便形成了柴湾。数百年来,民勤人民把它作为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而苦心经营。

柴湾在历史上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红柳包、白刺包与流动沙丘相比,前者能减低风速50%左右,增加相对湿度20%上下。柴湾滩、柴湾包的阻沙作用与地面其他植物相同,固沙效果更为显著。植被覆盖度为73%的柴湾滩,地面积沙厚度达220厘米;面积占69%的柴湾滩,地面积沙厚度达100厘米。一个高5米、直径4.5米的红柳包,其积沙面积达2321.3立方米;而一个高0.55米、直径5.4~3.4米的红沙包,其积沙面积只达10.65立方米。所以,本地谚语说“寸草遮丈风,流沙走不动”。

清末民初,为了封育柴湾,风沙沿线的村民自发组织起“柳会”“柴会” “风沙会”“风墙会”等管护组织。固定看护柴湾的人,叫做“柴夫”。当时已有不成文的管理柴湾的乡规民约,采用罚粮和罚款的办法,严格管理,禁止在柴湾内打柴、铲草、放牧。“柴会”“风墙会”每年9月或12月召开一次例会。对人或牲畜践踏幼林或砍伐、放牧于柴湾“封禁区”者,实行“罚服”(即有罚而服之意)。例会这一天,凡犯有柴湾规章者自动前来交罚款,若有违抗不交者,则召集众人至其家中卷铺盖、拔饭锅,以示惩罚。之后,受罚者再拿钱或粮来赎取。“柴会”收入的钱粮除开支“柴夫”的工资外,其余存公,定名为“柴会公”,选定专人管理,作为防沙基金。

民国时,柴湾除严格封禁管理外,或引洪浸灌,或引用农田余水浇灌,促栽繁育,并加以人工营造,植以白刺、红柳,使其逐步扩大。民国中期 ,马步芳统治河西时,柴湾常被骑五军“官驼”放牧践踏,惨遭破坏。

20世纪50年代后,县人民政府将柴湾划分为绝对封禁区、封禁区、半封禁区,加以管护,并采取飞播、人播育草、植树造林措施,积极封育柴湾,使长达210公里、面积103万亩的柴湾发挥了防风固沙、卫护农田的屏障作用。

1985年以后,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项目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封沙育林(草)及飞播造林。为了有效保护全县林木植被,1999年,县上成立了森林派出所,并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农业乡镇实行常年禁牧的通告》《民勤县封沙(山)禁牧实施细则》和“三禁”规定等制度、政策,县、乡、村、社四级护林网络体系逐步形成。截至2005年,封育天然沙生植被290万亩,已封育成林面积76万亩。

5.全民义务植树

义务植树是造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每年都组织全民进行义务植树活动。尤其自1998以来,民勤县始终坚持开展“义务植树周”活动,采取义务植树活动同“三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通道绿化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的方法,认真落实各级领导兴办造林绿化制度,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每年都开展轰轰烈烈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1998—2002年累积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140多万人次,义务植树1500万株,尽责率达95%以上;市、县级领导每年都兴办造林绿化点40多个,累积办点面积达15万亩,极大地推动了全县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 在义务植树活动中,市、县各级领导经常深入第一线,搞督查、做调研、抓进度、促落实,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身体力行参加植树活动,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造林积极性,营造了浓厚的全民绿化氛围。

结合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特别是2000年开始的红崖山水库绿色保卫工程中,全县组织参加义务植树人数累积达80万人次,在红崖山水库西尖沙窝、龙王庙等重点地段,五年完成治沙造林6148万亩。2002—2003年在民武公路通道绿化工程建设中, 组织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1.21万人次,植树60万株,建成高标准绿色通道60公里。在标准化农田林网样板工程、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黑河滩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及各乡镇每年组织的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工作中,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都注重实效,突出重点,为全县生态综合治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结合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民武公路通道绿化和退耕还林工程和裕东公路通道绿化工程,县上发动城区机关干部职工、工程建设区群众,全力投入工程建设,三年累计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140多万人次,义务植树876万株,尽责率达95%以上。在标准化农田林网样板工程建设中,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县生态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6.道路绿化工程

以县级主干道路绿化为重点,狠抓全县通道绿化工程建设。为此,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通道建设的通知》精神和省市关于加大通道绿化建设的会议精神,坚持“大通道、宽林带、多树种、高标准”的建设原则,以民武、民昌、民西、民湖、裕东路等县级主干道路为重点,辐射乡村公路,采取通道绿化同义务植树相结合,同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标准化农田林网工程相结合,累计完成通道绿化1260公里,有效改善了全县沿路景观和生态环境。

7.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

2007年12月7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以发改农经〔2007〕3378号文下发批复通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正式实施,总投资47.49亿元。《规划》以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主线,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为核心,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下游抢救民勤绿洲、中游修复生态环境、上游保护水源的总体思路,对石羊河流域进行重点治理。《规划》总体目标,在保障生活和基本生态用水、满足工业用水、调整农业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适度外调水量和生态移民的总体治理思路下,努力实现“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治理目标。

(作者系民勤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