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解节水与增收矛盾的金钥匙:产业转型

化解节水与增收矛盾的金钥匙:产业转型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解决不断增长的人口吃饭问题。多年的经验得出了一个结论:在武威就粮食来解决粮食问题,终究没有出路。武威石羊河重点治理的成就说明,振兴一方的经济,必须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的路子。在深化市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武威实际的战略决策。随后火荣贵同志又在深刻认识市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总体构想。

化解节水与增收矛盾的金钥匙:产业转型

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做任何事情,犹如打开一把锁,在找到钥匙之前的努力,往往都是昂贵的学费。为了解决不断增长的人口吃饭问题。几十年来,武威的措施就是集约化生产粮食,在有限的土地上种了夏禾种秋禾,带田和复种面积达到了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特别是井泉灌区的全部耕地实现了复种或带田化。这一措施,虽然稳定解决了全市人口的温饱问题,每年还能向国家上缴10万吨商品粮,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一度使武威市成为了甘肃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也付出了沉痛的生态代价。时任民勤县委书记卢小享认为至少欠下了“三笔账”:生产用水比重大欠了生态用水的账,人类活动不理性欠了自然的账,前代人和当代人欠了子孙后代的账。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精辟地指出:“不是母亲的奶水少了,而是孩子太多了。”多年的经验得出了一个结论:在武威就粮食来解决粮食问题,终究没有出路。

武威石羊河重点治理的成就说明,振兴一方的经济,必须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的路子。找到这条路子至关重要的前提就是认清市情、县情和乡情,说到底就是一个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没有科学的发展观,就会偏离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就会把劣势当优势、机遇当困难。在错误的思维方式下,干部群众的工作越积极,经济偏离发展的目标就越远,继续下去只能是“生态难民”。立足科学发展观看问题,就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必须以水定发展,以水定产业结构布局,强力推进产业转型。

2010年2月7日,武威市委召开工作会议,市委书记火荣贵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提出了实施工业强市和生态安全“两大战略”(以后又完善成了城乡融合、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在深化市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武威实际的战略决策。从此,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走上了经济工业化、农业设施化的轨道。随后火荣贵同志又在深刻认识市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总体构想。全市上下掀起了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的新高潮。(www.xing528.com)

凉州区中坝镇汪泉村地处武威最富庶的井泉灌区,2007年以前,这里是清一色的小麦玉米带田,现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该村第二村民小组农民赵雷的日光温棚里,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详细账,他家5口人,耕种土地7亩,过去全部种小麦玉米带田,每年用水最少也在5000立方米左右,但收入离富裕还有很大距离。他说:按现在的价格计算,除去成本最多也就是5000元,孩子上学的费用全靠打工收入。2009年以来,他先后搭建了3座日光温棚,占地4亩。2010年,他的3座日光温棚,除去各种费用净收入6万多元。温棚里全部实行膜下滴灌,每棚用水不足300立方米,加上1.5亩小麦和1.5亩玉米,全部用水不足2000立方米,新配置的水权略有节余。赵富的收入账和用水账是全市的一个缩影,2007年以来,全市建成以日光温棚和养殖暖棚为主的设施农业59.5万亩,每亩净收至少万元以上,仅此一项农民净收入近60亿元。在此基础上,全市累计发展特色林果业88.19万亩。全面推行主体生产模式。到目前,全市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井关了,地压了,复种没有了,带田也没有了,干部群众最为担心的就是农民的收入要减少。但现实恰恰相反,限制用水“限”出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压减耕地“压”出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禁牧“禁”出了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81.18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35亿元,是2006年的5.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68元,是2006年的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63元,是2006的2.3倍;实现牧业增加值30.51亿元,是2006年的2.8倍,占农业增加值的34.2%,比 2006年提高6.83个百分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