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示生态贫困陷阱的根源

揭示生态贫困陷阱的根源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庆阳市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由于境内地形复杂、植被稀少、土壤疏松、降雨集中,加上不合理的人为生产和开发建设活动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由此形成了“生态贫困双圈陷阱”,即贫困—投资不足—经济效益低下—贫困,贫困—扩大开荒—环境破坏—贫困,经济与生态两个恶性循环圈链接点就是贫困。

揭示生态贫困陷阱的根源

庆阳市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由于境内地形复杂、植被稀少、土壤疏松、降雨集中,加上不合理的人为生产和开发建设活动致使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23291.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5.9%,年入黄泥沙1.684亿吨,占黄河流域入黄泥沙的1/10,占甘肃省入黄泥沙的1/3。水土流失一方面加剧了水、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土地变得更加贫瘠,沟头前进,塬面缩小,沟床下切,沟岸扩展,沟壑发展,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另一方面造成耕地肥力下降、土地沙化,大量泥沙下泄使村庄、道路严重破坏,淤积水库和灌溉渠道,影响了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全市平均每平方公里年流失水量2.5万立方米,流失土壤6000吨,每年流失表土0.2~1厘米,局部高达2厘米,导致每亩耕地流失氮素5~15斤,磷酸9~15斤、氧化钾120~200斤,肥力逐年下降,低肥力耕地占到75.8%,严重影响粮食稳产高产。2007年我们对条件相对较好的董志塬做了详细调查测算,总面积2765.5平方公里,涉及庆阳市的西峰区、庆城县、宁县、合水4个县区27个乡镇301个村,总人口63.6万人。董志塬年土壤侵蚀量1683万吨,随之流失氮、钾、磷总量达7.5万吨,不仅使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降低,而且也使土壤理化性状变差,导致持水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单位面积产量。梯条田平均亩产246公斤,坡耕地仅104公斤,使得区域年粮食产量在18万~20万吨之间,年人均产粮37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133元,在贫困线徘徊。受粮食供给水平的影响,农、林、牧、副产业比为72.3∶4.2∶17.7∶3.7,农村产业结构呈现单纯粮食生产为主的一元结构,调整困难重重。由此形成了“生态贫困双圈陷阱”,即贫困—投资不足—经济效益低下—贫困,贫困—扩大开荒—环境破坏—贫困,经济与生态两个恶性循环圈链接点就是贫困。贫困就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贫困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使穷人失去了对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环境恶化作出的反应能力,往往走上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山区群众为了生存,广种薄收、铲草皮、挖树根、乱放牧现象随处可见。(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