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瓜州县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守护戈壁之绿

瓜州县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守护戈壁之绿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樊生明退牧还草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举措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草原保护建设方面实施的最大的生态工程。在这一生态建设工程之中,瓜州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排头兵,成就斐然。草原退化严重,形势极为严峻。2009年9月20日,甘肃省草原工作暨退牧还草工作现场会在瓜州县召开,瓜州退耕还牧工作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和充分肯定。

瓜州县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守护戈壁之绿

樊生明

退牧还草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举措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草原保护建设方面实施的最大的生态工程。是通过对天然草原采取围栏建设、补播改良以及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措施,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提高草原生产力,促进草原生态与畜牧业协调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生态建设工程。在这一生态建设工程之中,瓜州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排头兵,成就斐然。

由于瓜州县地理位置特殊,地处内陆典型的干旱荒漠区,干旱少雨,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几乎是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地方名言”,也是多年来当地恶劣气候、环境条件的真实写照。改善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一直是瓜州人不懈的追求。虽然几代瓜州人多年来不懈努力奋斗,但由于气候变化、过度利用和人为因素影响,瓜州县乃至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压力越来越大。

瓜州县是甘肃省草原大县之一,天然草原面积3111.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5.96%,有各种植物362种,在西北草原生态环境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境内天气干旱,气温上升,祁连山雪线上移,河道来水量减少,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加之疏勒河流域开发及移民安置项目的建设,移民数量多,开荒面积扩大,草场面积减少及超载过牧等诸多因素影响,县境内天然草场退化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草原退化面积达2560万亩,占全县草原面积的82.8%。仅在1985—2003年期间,全县草原面积减少66.35万亩,草原平均亩产草量下降41.3公斤。草原退化严重,形势极为严峻

令人欣慰的是,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终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草原畜牧业和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3年国务院决定启动退牧还草工程,在退牧还草工程首次启动中,瓜州县被国家批准列入甘肃省退牧还草工程10个试点县之一,瓜州迎来了草原保护的春天。

为实施好退牧还草工程,安西县于 2003年8月成立了天然草原承包工作领导小组,后于2005年5月成立安西县退牧还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农牧局副局长樊生明兼任退牧还草办公室主任,从有关业务单位抽调8名工作人员开始实施建设。万事开头难,抽调来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围栏建设的技术、经验,一切从零开始。为确保工程质量,一开始就从学习入手,开工前举办县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企业负责人、技术员培训班,邀请省上有关专家讲授围栏安装、GPS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并印发瓜州县《网围栏建设技术规程》《围栏工程建设考核验收标准》《围栏工程建设技术指标》等学习资料。然后认真开展了外业调查勘测、作业设计方案、图纸绘制、实施方案撰写、室内外资料汇总等大量前期工作,准备了充分的第一手材料。

当时在戈壁草滩进行退牧还草工程围栏建设的一幕幕情景,对其中所经历的重重困难,我们至今依然历历在目。记得最难的是刚开始搞围栏安装工程,施工区域沟大坡深,丘壑纵横,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蚊虫叮咬,吃住不便。如东巴兔项目区落差近500米且沟壑交错;南岔项目区地处荒漠沼泽地带,越野吉普车过不去,摩托车也不好走,只能是步行前往,施工材料运不到施工地点,技术员和施工队工人就一起肩扛手抬转运材。由于施工难度大,造成施工人员组织难和施工进度慢。为了确保围栏工程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工,在施工现场围栏安装过程中,没有管理者之说,大家都是建设者,大家都是施工者,施工技术员和施工队同时上下班,坚持跟班作业,严格按照“四个一”(栽柱不浅一寸、长度不短一米、面积不少一亩、位置不偏一秒)的要求和五个环节施工。不过与围栏施工中遇到的困难相比,在工地上生活也是困难不少,由于远离村庄,工作人员和施工队工人一样自始至终吃住在野外工地,风餐露宿,起早摸黑,迎风冒雪搞测绘,头顶烈日架围栏,吃的是风沙拌饭,喝的是凉水,住的是简单的帐篷,防暑药、止泻药、感冒药随身必备。尤其是遇到恶劣天气时,风吹沙起打在脸上生疼,帐篷被风刮倒的事很正常。三伏天在野外施工,头顶烈日脚踩高温地皮,汗流浃背。初春和晚秋季节,早晚特别冷,睡在帐篷里面就像是在冰窖里一样。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技术员和工人一干就是几年,每天十几个小时在工地上,家里的事基本上顾不上,等工程结束时个个脸上的皮肤晒得黝黑,人人瘦了一圈。

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顺利完成了草原围栏建设任务。2009年9月20日,甘肃省草原工作暨退牧还草工作现场会在瓜州县召开,瓜州退耕还牧工作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和充分肯定。5年间,全县建设草原围栏340万亩,总长度达到4650千米。顺利通过市县级自查验收组实地检查测量验收,全面完成了批复建设任务。其中:2005年7月18日开始对2004年批复的三道沟镇、原东巴兔乡、南岔镇、原环城乡4个项目区80万亩禁牧围栏安装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历时3个月,至10月20日完工,围栏单元55个,围栏总长度102万米, 涉及14个行政村、3873户退牧户。2006年6月10日开始对批复的2006年第一批围栏工程进行建设,三道沟镇、腰站子乡、瓜州乡、原环城乡4个项目区工程建设,至8月30日,整个工期为82天,完成禁牧围栏建设50万亩、休牧围栏建设30万亩,围栏单元49个,围栏总长度104.83万米。2008年8月11日开始对批复的2006年第二批围栏工程进行建设,至9月20日完成西湖乡30万亩禁牧围栏建设,围栏单元27个,围栏总长度33.83万米。在2004年至2008年4批项目草原围栏建设中,共完成草原围栏面积340万亩,其中禁牧面积310万亩,休牧30万亩(禁牧、休牧围栏138个,总长度达465万米)。这些围栏,既是草原的一道道保护线,也是戈壁荒漠的一条条风景线。(www.xing528.com)

根据退牧还草工程配套政策,草原禁牧、休牧后国家按面积给予补偿。为实现退牧还草工程“封得住、禁得了,稳得住、养得好,农民收入不减少”的目标,用饲料粮补助资金扶持项目区禁牧农户种植饲草料、发展设施养殖、进行品种改良,来推动后续产业的发展。

为积极响应这一政策,实现减轻草场压力、牛羊由草原放养型向舍饲圈养型的根本性转变,县退牧还草办干部职工深入全县涉及8个项目区乡镇、48个行政村的12600户退牧户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并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物资兑付管理办法》。要实现牛羊由草原放牧向舍饲圈养的根本性转变,基础设施是基础,优良品种是关键,牧草加工是保障,通过认真细致调研,确定了先修圈舍,后调引羊只改良品种,再种植牧草发展草食畜牧业,促进全县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的路子。依据这个思路,全县8个项目区退牧还草项目饲料粮物资兑付工作陆续展开。

从2004年至2013年,县退牧还草办共兑付饲料粮补助物资资金7815.95万元,当时按照项目的要求不能给退牧户直接发放现金,利用这些资金,以物折资,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围绕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和退牧户实际需要,为项目区退牧户调购兑付了牛羊畜种、饲草收割加工机械、饲料、修建圈舍材料等各种物资。共兑付了铁门3906套、护栏28626米、饮水槽1542个、铁槽8815个、多功能铡草机2128台、单圆盘式割草机842台、便携式割草机2883台,兑付玉米、混配优质饲料262.09万公斤;调引投放种公羊1158只,基础母羊56025只;修建暖棚圈舍8000多座,牧草青贮池256座,储草棚178座;建成牛羊养殖小区222个(其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36个),入驻农户8725户,占养畜户2.12万户的41.16%;建成符合省级标准的种羊场2个、符合市级标准的种羊场2个、符合县级标准的种羊场1个,年繁殖供应小尾寒羊10000只,萨福克、特克塞尔等优良种羊300余只。

通过近十年的基础设施配套,极大地改善了全县牛羊圈舍及牧草收割加工机械等基础设施条件,畜牧养殖业发展逐步由组群放牧向舍饲精养转变,由品种单一、老化向优良品种转变,全县牲畜品种改良率达到85%以上,饲草利用率由项目实施前的35%提高到75%以上,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政策成效明显。

自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项目以来,通过围栏封育,发展舍饲养殖,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极大地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监测表明,2003年全县各类草原草层平均高度为7.61厘米,植物覆盖度平均为16.63%,其中温性荒漠化草原草层平均高度为38.4厘米,植被覆盖度为42.46 %,温性荒漠植被平均高度为52.3厘米,植物覆盖度为12.6 %。2006年监测数据显示,围栏封育区内,草层平均高度年增加约2.6厘米,年递增率为3.4%,植物覆盖度年增加约2.8%,年递增率为3.5%,温性荒漠草层平均高度年增加约2.1厘米,年递增率为1.6%,植物覆盖度年增加约0.8%,年递增率为1.2%。草原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明显提高,有效地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

(作者系瓜州县农牧局副局长兼县退牧办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