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历来都十分重视我省形势严峻的荒漠化和治理工作。上世纪80年代中央倡导“种草种树、治穷致富、反弹琵琶”的思路,全省迅速掀起了一场绿化陇原大地的热潮,林业、草业大发展对防沙治沙起了巨大作用。在90年代提出“植树种草、治理荒漠,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荒漠化势头得到一定遏制。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中央特别关注我省石羊河、黑河、民勤、敦煌四大生态环境问题,“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决不能让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治理思路启动了甘肃荒漠化治理工程。
2010年,国务院在《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我省定位为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和战略通道。十八大以来,再次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中央提出“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到2020年和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我省历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高度重视荒漠化治理工作,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战天斗地,着力实施了多项生态保护工程,决心一定要扼住黄龙的侵害。2007年,省政府曾召开了全省防沙治沙大会,全面安排部署了防沙治沙工作,明确了防沙治沙目标任务和责任措施。2008年省政府出台了我省防沙治沙纲领性文件《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等。特别是近年来,加快了治理荒漠化的步伐、加大了治理的力度。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把我省建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发展沙产业,有效促进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省第十一届人代会强调:“要加强生态与环境保护,继续推进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及防沙治沙、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和甘南黄河重要水资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赋予了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2013年年底,国务院通过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总体方案》等,这些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对于早日建成经济发展、山川秀美、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省政协将荒漠化治理列入建言献策的重点内容。“希望各级政协及委员们要高站位认识,准确把握甘肃作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牢记这样的重托和群众的期待,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充分利用政协的参政议政职能,提议案、搞调研、建言献策,改善生态环境。”(www.xing528.com)
在中央和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的高度关注下,先后颁布出台了《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甘肃省草原条例》《甘肃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关于加快发展全省非公有林业经济的意见》等近20个鼓舞人心的治沙决策,使治理荒漠化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我省的黑河、石羊河、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等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河西及沿黄主要灌区1000万亩农田节水工程增效明显,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完成任务5000多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累计完成近3000万亩,建立了58个自然保护区等,这些治理工程都是得益于国家和省上政策的大力支持,才取得了如此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