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西”建设,一个是开发,一个是治穷。不论河西河东,都要大力种草种树,发展畜牧,逐步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各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创造条件,区别轻重缓急,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
河西地区,要坚持做到一手抓粮,一手抓多种经营,大力开展种草种树活动。要充分挖掘现有水土资源的潜力,发展水利建设,增产更多的商品粮,以支持中部地区调整农业结构,不能只停留在现有水平上。各级党委一定要把种草种树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中,这对开发河西,同样具有战略意义。这里,人们把祁连山的水源涵养林比作一条“青龙”,由于乱砍滥伐,林线逐年后退;把北部的沙漠比作一条“黄龙”,它正在逐年南移,使一部分宜农地走向沙化。如果我们不大力种草种树,保护和发展水源涵养林,巩固和发展防风固沙林带,加快农田林网建设,增加植被,那么,祁连山的水源就有枯竭的危险,“黄龙”就有淹没大块良田的威胁,那时候,河西走廊的绿洲也可能变为恶性循环。因此,河西地区必须大力种草种树,普遍推广草田轮作,扩展“青龙”,锁住“黄龙”,建设绿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高瞻远瞩,要用战略眼光来开发和建设河西。
中部地区,一定要把种草种树放在第一位,从解决“三料”(燃料、饲料、肥料)入手,进行综合治理,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积极创造条件迎接恶性循环停止、良性循环开始这个历史转折。解决温饱,就是解决这一地区群众的生路问题。具体措施是:首先要把破坏植被坚决制止下来,尽快解决“三料”俱缺问题。要放开手脚,把所有能够划下去的“三荒地”(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荒山、荒坡、荒滩的简称)全部划包到户,科学种草种树,草灌先行,草灌乔结合。切实保护现有的天然林和次生林,坚决刹住毁林开荒歪风。瘠薄山地要有计划地逐步退耕还草还林。认真解决林牧矛盾,有计划地封山育林,划区轮牧,提倡舍饲,以利林草生长。大力推广旱农耕作制度,加强“三田”建设,特别要大力兴修沟坝地,蓄水保墒保肥保土,实行草田轮作,因地制宜推广耐旱作物和抗旱品种,提高粮食单产,为退耕还草还林创造条件。有水利条件的地方,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搞些水利工程。要多能互补,大力发展薪炭林、草木樨,积极推广炉灶改革,因地制宜地推广供煤、电炊、太阳灶、沼气、风能等。还要扶持发展专业户、重点户,积极开展多种经营,采取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以及在自愿基础上进行适当移民等办法,尽快改变中部地区的面貌。上述措施的实施,要把河西的开发和中部的生态恢复联系起来,捆在一起加以妥善安排。
陇南地区,要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逐步建成以经济林为主的多种经营基地。在陇东、陇南地区,都要走种草种树、振兴林牧的道路。在陇东的塬区、陇南的小盆地和中部的水川地,要千方百计把粮食搞上去,逐步建成一批小片商品粮或其他商品生产基地。(www.xing528.com)
牧区和一部分高寒阴湿地区,近期的奋斗目标是:三年调整,五年发展。主要是搞好草原建设,改良牧草,积极扩大人工草场,能种树的地方要大力种树。要把扩大草场、种草种树,同改变牧区生态系统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紧密结合起来。在牧区,同样是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要继续完善牲畜包干到户责任制,逐步推行草场大包干责任制。同时,要大力开展科学养畜,调整畜群结构,加强疫病防治,改良畜种,提高商品率和出肉率。
加强老区建设,使老区人民富裕起来,最根本的还是要走种草种树、发展畜牧的道路。为了改变老区面貌,除采取一些灵活的、适合老区情况的政策和措施外,还要在物力、财力的安排上给老区以适当照顾和支援。我们一定要把老区建设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改变面貌,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努力,使老区面貌得到根本的改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