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强弱鲜明的区域经济
辽中南地区城镇化率高,呈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布的城市体系,有利于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小城镇的灵活优势。在辽中南地区,拥有沈阳、大连2个副省级城市,鞍山、抚顺等8个地级市,涵盖大石桥市等12个县级市和岫岩县等17个县以及近二百个乡。其小城镇数量多且所占的比例大,城市体系较为均衡,是理想的金字塔结构。近年来,辽中南城市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约占辽宁全省的九成。
辽中南地区教育发展并不均衡,人才向重点城市集聚。辽宁省115所普通高等学校中的111所分布在辽中南城市群中,有76所分布在沈阳、大连两市。沈阳、大连每十万人口的高校在校生分别为约七千人和约六千人,接近经济发达省份;而营口、盘锦、铁岭每十万人口的高校在校生人数仅为千人以下。根据历年人口统计资料,2000—2010年,大连、营口等沿海城市和沈阳、本溪等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数在全省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鞍山、抚顺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口数占比则出现下降,人才向区域中心和沿海地区集聚趋势明显。
辽中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已近七十年,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和煤炭等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区内各城市第二产业产值普遍较高。以2011年为例,辽中南城市群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例高达98.3%。自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组织方式有了明显改善,但产业结构仍然面临“三多三少”局面:“传统产业多,新型产业少;资源依赖性产业多,高科技产业少;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太大,第三产业比重太少”。并且,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比重偏低和规模偏小,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大部分城市还没有培育出可以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接续性产业。
从资本市场看,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核心的辽宁省资本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2015年,辽宁省全省境内上市公司76家,年内累计实现境内融资218.3亿元。其中,首次公开发行融资18亿元,A股再融资(包括配股、公开增发、非公开增发、认股权证)200.3亿元。年末有证券公司3家,证券分公司22家,证券营业部302家;期货经纪公司5家,期货经纪公司营业部92家。2013年和2014年,辽宁股权交易中心与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相继上线运行。至此,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核心的辽宁省初步建成了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保障。
辽中南地区科技较发达,大中型企业创新能力较强。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核心的辽宁省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59.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2014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位居全国第八,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位居全国第十六位,技术市场成交额位居全国第九。同时,结合辽中南地区重工业发达的实际,辽宁省还推行了旨在促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开发国际级高端装备产品的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项目。到2015年上半年,自辽宁重大专项实施三年间,已启动42个重大项目,预算研发资金总投入42.38亿元,其中财政专项资金支持6亿元,企业自筹36.38亿元。其间,该地区累计攻克重大核心关键技术54项,开发出重大装备产品(样机)18个和重大装备关键部件12个,共申请发明专利114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5项,形成行业、企业标准20项,发表论文108篇,共组建研发团队36个,累计引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600余人,并购海外研发中心3个。
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与现代制造业
先进制造业是指:(1)依赖于信息、自动化、计算、软件、传感、网络技术的使用或整合的活动;(2)对通过物理、生物科学创造出的尖端材料和新兴性能加以利用的活动。上述活动既涵盖使用新方式制造已有产品的活动,更涵盖使用先进新技术制造新产品的活动。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包括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先进的制造模式、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先进的制造与服务融合方式。先进制造业的外延包括(不限于):(1)先进的传感、控制系统及制造平台;(2)可视化、信息学和数字制造技术;(3)先进材料制造。
先进制造业具有四个重要特点:(1)具有强大的产业或市场拉动能力;(2)多个行业间有交叉影响;(3)对国家安全和国家竞争力极其重要;(4)对国家实力和竞争力具有杠杆效应。
先进制造业的作用有:(1)提供高质量高薪酬的就业岗位;(2)有助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3)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程度体现了重要的国家安全能力。
与先进制造业相近的概念有“现代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三者均强调知识、技术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其的利用,但又存在明显区别。
现代制造业是从现有行业中划分出的行业群体的统称,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提出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制造业,现代制造业是强调采用高新技术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行业。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北京市统计局2005年明确将现代制造业分为电子信息产业、机电产业、交通运输设备产业、医药产业以及其他产业,包含15个行业大类,45个行业中类,95个行业小类。相对于先进制造业,现代制造业的概念提出得更早,其内涵更窄,更强调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对高附加值产品的获得。
高端制造业的概念并不统一,相当于现代制造业,是制造业中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和高竞争力的行业总称。从生产组织方式角度讲,高端制造业是指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行业,此类行业往往(不一定)属于先进制造业。因此,高端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在概念上存在交叉。
二、 东北经济的内核——沈阳经济区(www.xing528.com)
沈阳经济区雏形起步于“一五”期间,然而受资源枯竭和产业结构单一的影响,区内城市之间的合作进程一直较慢。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启动,沈阳、鞍山等七城市签订辽宁中部城市群合作协议,拉开了以沈阳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建设序幕。2006年,“沈抚同城”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2008年“辽宁中部城市群”更名为沈阳经济区,2010年,沈阳经济区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等七个地区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座城市,区域面积占全省50.8%;常住人口占全省55.6%;经济总量占全省63%,占东北地区30%以上;城市化率约为65%。
截至2015年,沈阳经济区已经建立了省、市、新城镇、产业园区上下统一的组织管理体系,规划建设了42个新城新市镇和63个产业园区,确定了19个改革示范区或试验区。目前,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正在加快,沈抚新城已经初具规模,铁岭、本溪、抚顺等地注册登记的企业可用“沈阳”冠名,城市间医疗、就业、教育等方面的一体化合作也日趋紧密。沈阳经济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知识产权私有化”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沈阳经济区也面临各方面的考验。在创新方面,沈阳经济区的重要产业——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研发经费支出与装备制造业同样发达的江苏省相比仍有差距,专利申请数量在全国的占比也较低。在产业方面,经济区内各城市均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重复布局严重,钢铁等优势产业分散于区内各市,难以形成行业领先的产业集群。在生态环境方面,虽区内总体的环境质量向好,但长期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等难以根本扭转,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城市发展方面,沈阳经济区的城镇化率较高,但多年粗放型发展方式造成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以及功能不健全,致使部分城市发展后劲不足。在核心城市方面,沈阳市产业结构仍有待调整,第三产业规模发展较小,制约了其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对区内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沈阳经济区正按照《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要求,结合《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继续调整城市产业机构,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城市竞争力,加快推进周边城市的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形成由沈阳经济区,沈阳国家中心城市,沈铁、沈抚、沈本、沈辽鞍营和沈阜五条城际连接带组成的“一极一核五带”的总体布局。
三、 沿海的重要增长极——辽宁沿海经济带
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毗邻渤海、黄海,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所辖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占全省的1/4,人口占1/3,地区生产总值占近1/2。辽宁沿海经济带曾是我国唯一没有整体开发的沿海区域,地势优越,基础设施较完善,区域内有大连港、营口港两个吞吐量超亿吨大港,交通便利,海运发达,已形成了东北地区最发达、最密集的综合运输体系。
与辽宁省其他地区相比,沿海经济带的科研力量雄厚,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条件。目前,沿海六市受第二产业影响较大,但已经基本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龙头。大连软件业、房地产业等多个服务产业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盘锦的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表现出较大增长潜力。
辽宁沿海经济带面临的问题与辽宁省其他地区类似,区内部分城市第二产业比重仍较大、城市间产业发展定位相似并且竞争大于合作。六个城市之间城镇化进程差异较大,大连一枝独秀,营口发展迅速,但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有限,其他四个城市发展速度较慢,沿海经济带城市的辐射作用尚不明显。
辽宁沿海经济带正在发挥着东北地区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门户的作用,不断地整合沿海港口资源,继续提高航运、物流等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加快产业整合和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四、 双星同辉——沈阳经济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协同发展
沈阳经济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在战略上分属腹地和沿海,两个区域比较优势不同,产业特色各异,二者协同发展有助于辽宁全省利用优势互补实现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在这两个区域内部,沈阳经济区内部发展较均衡,已形成了相对闭合的一体化经济区,应注意腹地与沿海城市的多方位交流;作为沿海经济带内部城市间梯度较大,应注意区域内的错位发展。
在区域之间,腹地可利用沿海临港优势向海外发展,沿海地区可利用腹地的雄厚配套能力拓展服务功能,从而将沈阳经济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沿海经济带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构建上下游产业关系,最终形成沿海与腹地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