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谋发展:再谱新篇章

共谋发展:再谱新篇章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经济带涉及省市众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以及资源禀赋条件各不相同等原因,造成现行的行政、市场分割问题较为突出,使得各地区之间利益博弈激烈。

共谋发展:再谱新篇章

一、 困知勉行的合作发展

(1)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差距明显。长江经济带东部长三角两省一市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综合实力较强;中、西部地区各省市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与东部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趋势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将造成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和资本大量涌向东部地区,进而加剧这种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人口涌入东部地区也会给当地带来交通、治安、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压力;最终必然会影响长江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整体区域经济优势的发挥。

(2)在9省2市之间产业衔接尚需协调。虽然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已经形成了协作关系,但其规模、产业结构等差距太大,且存在着产业同构现象,各省区工业结构相似性很高,并呈现出“两头略低、中间较高”的特点。在9个省会城市中,大部分城市的主导产业都集中在汽车零部件制造、建材、重型机械、电子信息等,上海、江苏、湖北、江西、四川等省市的汽车、石化、钢铁、家电等行业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还没有形成合理而特色突出的区际分工和协作体系。内部竞争必然使本来就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重复性建设,造成了长江经济带全局区域低效率的经济发展。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虽然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要求相比,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与多式联运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长江经济带的对接与联运能力较为薄弱;商品中转及流通环节较多而且耗时长,在物流的时效性、货物运输成本与质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其交通设施建设滞后突出表现在向西开放国际通道能力薄弱,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够顺畅。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经济发展整体性差,资源优势转化渠道不畅,缺乏高效的经济互动。

(4)行政、市场分割化。长江经济带涉及省市众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以及资源禀赋条件各不相同等原因,造成现行的行政、市场分割问题较为突出,使得各地区之间利益博弈激烈。区域协调机制的不顺畅造成经济、交通以及生态环保等诸多方面还处于分割状态,地区之间没有建立统一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产品要素和资源流通受到制约。

(5)生态保护面临的压力较大。近些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长江生态环境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长江流域是我国主要的水源地、能源资源富集区和珍稀动植物宝库,生态环境敏感区较多,容易造成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其次,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推进,废污水排放负荷加大,水污染威胁呈加重趋势;再者,下游地区的长三角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承载的发展空间已经非常有限,资源环境瓶颈日益凸显;最后,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沿线集中了大批化工、钢铁、石化等高耗水、重污染的传统产业,潜在的污染风险较大。

二、 “一江春水向东流”与“东风西渐”

面对合作障碍,长江经济带诸省市采取了各项措施,以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景。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全面对接的再协调

长江经济带开发政策支持的重点在上中游地区。一是在基础设施方面要解决传统单一运输问题,实现水、陆、空无缝对接。二是在市场利益划分上,彻底打破传统的地方分割和贸易保护格局,建立统一市场。三是在产业转移上,把更多产业向中、上游转移,实现互利双赢。四是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抓住以重庆为代表的上游省市强劲的发展势头,发挥重庆和成都西部中心枢纽作用,培育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纽带。五是以云南为桥头堡,建设向西开放的国际大通道,加强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上中游地区引进外资、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二) 产业有序转移和分工协作

按照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通过协作分工,结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和集聚发展。在着力推动下游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依托中上游地区广阔腹地,增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引导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序向中上游地区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实施“工业4.0”发展战略,支持和鼓励开展产业园区战略合作,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以中上游地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推动产业协同合作以及联动发展。

(三) 尽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交通运输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起点,应以提高主要通道运输能力为重点,加强沿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联合整治长江航道,提高通航能力,建设沿江铁路干线和现代化的沿江高速铁路系统,发展沿江高速公路主干线,形成与干流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建设一批对能源、钢铁、石化工业和外贸物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和具有江海联运、铁水中转、水水中转功能的重点港口,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直达的运输体系,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统筹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城际交通建设,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为陆海双向开放创造条件,为生态建设做好示范。

(四) 打破行政壁垒

区域内正在加强合作,加快完善以国家为主导、各部委联动、各省市政府为主体及社会参与的协调协商与交流沟通机制,力争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进行专门规划,共同完成区域合作的产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保护等重大事项。同时,以市场体系建设为重要基点,积极探索市场体制改革,推动市场一体化,构筑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加强财税、金融上的合作,共同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让人才和各种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商品自由贸易。着力解决流域行政区边界地区发展薄弱的问题,清除妨碍区域合作发展和阻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的“死角”。

(五) 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生态优势是最大的后发优势,也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综合治理长江全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刻不容缓。为此,一是要建立法制化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督促上游省市承担起更多的环保责任,中下游受益省市要对此予以充分肯定,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援助;二是建立多层级的协商对话机制,跨界行政区间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增强生态补偿各方面的沟通与协作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可操作性;三要进行制度创新,切实突破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瓶颈。

在发展速度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将尽的关键时期,要改善民生就必须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从地图上看长江经济带,处在内与外、西部与东部、沿海与山区、工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的中枢交汇带上;而其两端地理上的区位优势格外突出,一个向西面向欧亚大陆,一个向东面向亚太地区,担当着对接丝绸之路向西开放、陆地外展和向东拓展以及构筑海洋经济大格局的重任。作为“一带一路”的中间配套,长江经济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正在成为带动东、中、西部整盘复兴的经济增长极

主要参考文献

[1] 何惠芳.上海市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0.

[2] 张焱.国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区域文化差异性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9.

[3] 徐匡迪.上海:向世界展示开放的中国.中国企业家,1999(9):11.

[4] 邹荣庚.试论上海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上海党史研究,1998(S1):42—44.

[5] 曾刚,倪外.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9(11):1777—1782.

[6] 熊世伟.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演进和经验.浙江经济,2004(9):52—53.

[7] 覃桂凤.上海对外贸易解耦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2.

[8] 省发改委外资处.上海利用外资约占全国1/7.http://www.zjdpc.gov.cn/art/2014/3/1/art_105_634399.html,2014—03—01,2015—06—19.

[9] 2013年上海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http://www.chinairn.com/print/3371399.html.

[10] 黄奇帆.面向世界的宏伟工程——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国际商务研究,1991(12):1—3.

[11] 叔平.创造“法制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将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上海质量,2013(8):14—17.

[12] 高骞.“十三五”时期上海发展瓶颈与破解思路研究.2015,75(2):68—73

[13] 芮明杰.“工业4.0”与CPS战略、路径下的上海准备.

http://www.dfdaily.com/html/8762/2014/9/16/1185912.shtml,2014—09—16.

[14] 王海燕.上海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研究.科学发展,2015(76):92—98.

[15] 新华网.习近平: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06/c1024—26160831.html,2014—12—06,2015—06—19.(www.xing528.com)

[16] 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长三角统计年鉴2012.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2.

[17] 熊俊.长三角对外贸易方式演进规律与趋势研究.求索,2012(6):46—48.

[18] 张立.外商直接投资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2(1):52—57.

[19] 朱方.泛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对外贸易发展状况比较研究.安徽大学,2011.

[20] 邓罗飞,何涛舟,施丹锋.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商业经济,2010(1):90—91.

[21] 徐剑锋.苏浙沪产业结构的趋同与区域经济合作.浙江学刊,2003(4):141—148.

[22] 长三角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启动:流通设施互联http://finance.ifeng.com/a/20141217/13363288_0.shtml.

[23] 禚金吉,魏守华,刘小静.产业同构背景下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1(2):24—29.

[24] 傅建武.长三角概况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209/14/6153377_447457569.shtml.

[25] 操世元.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的行政壁垒.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85—88.

[26] 张锋.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与科学统筹.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27] 杨洁.21世纪长江经济带前景展望.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2006:33—63.

[28] 四川新闻网资阳频道.长江经济带:满盘皆活的全局战略.

http://zy.newssc.org/system/2010063/000917658.html,2015—06—19.

[29]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25/content_9092.htm,2015—04—22.

[30] 邹炜龙.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由来与演变.http://3y.uu456.com/bp_95tpm99fsn9acj39pwbt_1.html,2015—04—23.

[31] 黄庆华,周志波,刘晗.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6):92—101.

[32] 沈玉芳,罗余红.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0(2):23—30.

[33] 李慧.长江经济带:新棋局如何打开.2014.

[34] 杨培举.长江战略的多维解构.中国船检,2014(12):11—14.

[35] 陈南岳.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2):112—115.

[36] 廖志慧.构建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湖北日报,2014.

[37] 徐亚华,沈雪梅.协同共舞,“黄金水道”释放更多“黄金效应”.南通日报,2015.

[38]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综合运输,2014(11):4—13.

[39] 李志萌.共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江西日报,2014.

[40] 中国统计年鉴.

[41] 上海统计年鉴.

[42] 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43] 历年长三角统计年鉴.

[44] 历年上海市统计年鉴.

[45] 历年浙江省统计年鉴.

[46] 历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47] 历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8] 历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9] 历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