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波市健康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对健康产业的整体认识有待提高
首先,市民的健康意识有待提高。虽然宁波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较为先进的地位,但是全民的健康意识并未与收入水平相匹配。2014年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国卫宣传发〔2014〕15号),明确要求2020年实现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东部地区提高到24%。2015年度宁波市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仅15.44%,居民在慢性病防治、基本医疗等方面的健康素养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基本医疗健康素养水平仅为11.97%。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受内因、外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居民健康知识向健康行为的转化率较低。调查显示,虽大部分市民了解亚健康状态的危害,但因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等原因忽视对自身的健康管理,仅有1/3的人群会定期体检[34]。与此同时,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习惯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和亚健康人群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市民的健康意识会直接影响健康产业的发展。第一,市民的健康意识和水平会直接影响健康消费行为。例如:目前宁波市民对营养健康知识的认知度较低,不能正确认识保健品的功效,进而影响正确的健康消费行为,导致保健品使用不当,延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第二,市民的健康意识会直接影响健康产业市场的份额。例如:市民健康保险意识不足,健康保险业发展就会相对滞后,目前宁波市健康保险产品体系尚不健全,健康保险产品主要集中于医疗、养老保险等,而关于长期护理、失能等相关保险尚未发展起来。
其次,政府对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足。宁波市政府尚未充分认识到健康产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目前,宁波市所发布的有关健康产业的发展规划或文件多是有关生命健康产业的,而对其他健康产业例如健康保健、保健护理、健康管理等产业的发展还未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有健康测算显示,在医疗保障方面投入1元钱,就会得到8元的收益。宁波市应尽快出台健康产业的发展规划等,为宁波市健康产业体系的协调发展、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提供政策保障。
再次,企业对健康产业发展潜力的认识尚不足。目前宁波市多数健康相关企业仍处于市场初探阶段,未做好充足准备。健康产业格局处于点状、局部的发展态势。健康产业品牌效应尚未形成,未能成为吸纳产业金融资本和智力资本的磁场。
(二)健康产业发展规范有待健全
健康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国家尚未建立完善的健康产业发展规范。
首先,政府监管措施不完善。健康产业内涵丰富,相关行业较多,行业管理涉及多个政府行政部分,例如:市场监督管理局、贸易局、物价局、民政局等。然而各部门监管具有标准不一致、统一协调能力有限、政策细则不明确、健康产品和服务多样等特点,导致监管执行困难,监管缺位现象时有发生。
其次,行业规范和标准缺乏。健康产品和服务关乎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严格、明确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尤为重要。但是目前仅有医疗卫生行业有相对完善的规范和标准体系,其他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和运行良好、监督有力的产业监督认证体系,或仅有指导性的规范或标准,例如《美容美发业管理暂行办法》[35]《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等,但由于缺乏评估机构实施评估行为,这些规范和标准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指导价值。[36]行业规范体系的缺失,导致市场上健康产品和服务项目质量参差不齐。例如:目前宁波市逐渐兴起一些体检公司、健康咨询公司、健身会所等均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但因健康管理行业标准和规范的缺失,以及行业学会等的指导,市场相对混乱,服务内容和标准不统一,品牌企业和产品都尚未确立。(www.xing528.com)
最后,人员准入、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健康产业的特点决定了该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行业必须有行业准入标准。但目前宁波市健康服务产业中,仅有医疗卫生行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准入、培养培训机制较为健全,其他健康服务产业,尤其是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属于新兴产业范畴,起步较晚,尚缺乏明确的职业准入标准和培养培训标准,从业人员良莠不齐。
(三)健康产业格局尚需调整
健康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说,产业集群可对集群内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企业之间实行高度分工协作,生产效率极高,可产生外部经济效益;其次,集群内企业地理位置临近,容易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可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再次,集群内企业可形成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虽然目前宁波市已初步形成以杭州湾新区、宁海县为代表的健康产业集聚区,但是总体来说,宁波健康相关企业多数是在市场导向下自发形成、发展起来的,集聚水平尚不高,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不明显。宁波健康产业多分散在不同区域,以制造业为主,规模较小,产业链深度开发能力较低,普遍存在产业链过短、位置过低的现象。产业规模有限,竞争力不足,全市真正有区域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优势企业较少,导致产业主体难以通过核心技术、战略联盟取得市场标准的制定权和定价权。为解决这方面的缺陷,要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发挥产业集聚效益。
健康产业内部结构尚需调整。首先,各健康产业群发展水平不均衡。医疗服务、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等产业体系发展较为成熟,也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健康管理、保健护理、心理咨询等市场开发不足,健康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一方面是因为高技术高水平人力资源不足,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不足以支撑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质量健康服务覆盖面较窄,例如目前宁波市多数健康管理机构仅针对高端消费人群提供高端健康管理服务,导致市民健康消费的巨大潜力未被充分释放。其次,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尚待优化。目前,宁波市卫生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存在较为突出的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协调现象。三级医院多集中在中心城区,无法较好地适应城市化推进的总体布局,周边市县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拥有量偏低。宁波有68.75%的三级医院分布在老城区。2016年,宁波海曙区、江东区和江北区每千人口(常住)拥有卫技人员20.8人,是宁波全市平均水平(10.04人)的2倍多,每千人口(常住)拥有医疗床位数13.2张,也是全市平均水平(5.85张)的2倍多,严重影响了健康的公平性。
多元办医结构尚未形成。从卫生机构的举办主体来看,2016年,宁波市拥有民营医疗机构2545家,约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62%;然而,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数为6167张,仅占全市床位数的17.8%;所承担的门诊量、住院人数不足宁波市的20%。可见,宁波市民营医疗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健康产业技术尚需提高
健康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国各省市均十分重视该产业的发展,将其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国家发改委已认定了22家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我国已有80多个地区(城市)提出建设生物医药科技园。
在如此的竞争形势下,宁波市健康产业在市场品牌、技术革新等方面均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健康产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宁波在该领域的科技支撑力量较弱,投入较少,研发人员更显不足。据调查,全市生命健康企业研发投入大都不足3%,相当一部分企业在1%以下。行业内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只有6家,多数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由于没有本土的985、211大学,宁波市尚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健康产业相关学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在相关领域有影响力的带头人和有实力的创新团队缺乏。多数基本的技术服务项目如DNA测序、蛋白质测序、基因重组等都要依靠上海、江苏的平台和公司。这些均导致宁波市健康产业相关技术开发不足。例如:健康医药领域偏重低附加值制造,缺乏基因药物、生物工程育种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医药产品;健康食品高技术开发应用不足,产业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尚难以适应大众对功能性健康食品的需求。对于医疗服务领域,截至2015年,宁波市仅有7家三甲医院,低于厦门的9家、深圳的11家、大连的17家、青岛的21家,位居计划单列市的末位。[37]优质专科(学科)和重点专科不突出,尚缺乏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医疗机构发展同质化明显,特色不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