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全人群和重点人群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以促进健康。对于全人群而言,重点在于防患于未然。通过健康政策引导、健康文化塑造、健康知识和技能传播等方式,多管齐下,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水平、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采纳健康生活方式,进而把防病的关口前移到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切实做好疾病的零级预防。针对孕产妇、儿童、流动人口、老年人和慢性病高危群体及病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切实保障他们的健康。
(一)促进全人群健康
通过实施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和市民控制吸烟工程,牢固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全面推进健康教育和促进,使维护和增进健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内在需求和共同行动,全面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最终促进全人群的健康。
1.提升市民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目前,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指标已成为衡量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已纳入《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14版)》。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素养和人均期望寿命、生命健康质量高度相关。健康素养是健康的直接反映和重要决定因素,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1)完善健康教育体系
一是在不断完善原有的健康教育体系和网络的同时,建立健康素养和行为生活方式监测制度,为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提供依据。仿照公共卫生监测,由宁波市健康教育所牵头,建立一套健康素养和行为生活方式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全市所有中小学、高校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市民的健康素养和行为生活方式信息。学校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度分别采集学生和市民的健康素养和行为生活方式信息,并通过系统报送到区健康教育所,区健康教育所汇总辖区信息后上报到市健康教育所。这些信息在全市范围内共享共建,可以为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等提供基础数据。
二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依《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要求,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课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大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在职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鼓励学校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持续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深入实施千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加强学校卫生工作。
三是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自媒体时代,人们接触信息具有方便、快捷、渠道多元、量大、真假难辨等特点。健康信息甄别能力是当下市民亟待提升的。虚假的健康信息轻则损害健康,重则害人性命。为了做好健康信息传播工作,职能部门要加强健康科普信息和医药广告的监测与监管,加大虚假信息打击查处力度,同时要建立一个权威的健康信息发布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定期发布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和技能的核心信息,满足百姓获取健康信息的迫切需求,不断净化虚假健康信息滋生的土壤。
(2)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生活方式是人们的自由选择,不能强行干预,需通过政策引导、环境支持、健康教育和健康文化塑造等多措并举的手段进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比如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试行中小学学生牛奶补贴、全脂和低脂奶销售差异性销售补贴政策。通过主流媒体健康信息发布平台,借助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营造健康文化氛围。依《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要求,实施临床营养干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配备营养师。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工作指导。通过健康大篷车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等活动,深入推进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重点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广泛宣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科普知识,开展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指导和干预。
(3)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要积极创新建立自我健康管理新模式,倡导市民自我参与的理念,强化“自我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提高参加各类健康促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自我保健管理,学会一套自我管理和日常保健的方法,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促进科学就医和合理用药习惯的形成,不断提高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
2.推进市民健身
在现代社会,身体活动不足是造成慢性病流行的重要原因。缺乏身体活动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四位危险因素,占全球死亡归因的6%,仅次于高血压(13%)、吸烟(9%)和高血糖(6%),高于超重和肥胖(5%)。同时,身体活动不足也是造成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规律运动对人类身心健康的益处已备受肯定。规律运动在生理方面不只可以促进心肺耐力,预防心血管、高血压、骨质疏松等慢性病,在心理方面还能降低忧虑、增进安适感与促进生活品质;对整个社会而言,亦可减少民众的疾病罹患率、缩短疗程,直接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与医疗资源的耗费,使社会成本大大降低。此外,经常保持运动较容易达到理想与标准的身材、健美的体态,是感性、自我肯定与健康活力的一种表现。规律的运动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让人们在年纪渐老时,体能保持较年轻的状态。
近年来,宁波市民参与健身的人群比例呈上升趋势,势头良好。今后要进一步完善以体育行政部门为龙头,以各级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为主体,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服务志愿者为骨干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1)继续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各类体育健身训练场馆和设施,推动市奥体中心等体育场馆建设,在新建公园绿地融入健身元素打造健康主题公园,建设健康步道、健康广场、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教育馆等支持性健康环境,扩大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社区居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青少年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和晨晚练健身站点建设,扩大农村体育俱乐部的覆盖面。到2020年,力争实现县(市)级全民健身中心全覆盖,乡镇(街道)、行政村综合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拥有率达70%,城市居民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3.5平方米以上,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率达100%,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5个以上。
(2)开展丰富多彩的运动健身活动
要积极倡导“体育生活化”理念,以“元旦万人长跑”“龙腾狮跃闹元宵大联动”“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等市本级传统品牌为引领,丰富各类全民健身活动。推行全民健身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农村、学校,推动健身活动普遍化、常态化。大力支持开展登山攀岩、健步走、自行车、球类、户外定向等健身休闲项目,继续开展海钓、滩涂运动、皮划艇、游艇等赛事活动,继续打造“月光经济系列赛事”“宁波系列马拉松”等全民健身新优项目。到2020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人以上,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50%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5%以上。
(3)进一步加强体质监测
今后需加强成年人和中小学生的体质监测工作,利用大数据分析体质监测的现状、寻找问题并不断改进。特别是要逐步解决宁波市中小学生体质监测数据常年落后于浙江省内其他地区的问题,切实提升学生们的健康水平。
3.开展市民控制吸烟
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吸烟增加罹患心脏病、卒中、癌症、严重肺部疾患和其他慢性病的风险。吸烟越多,危险性就越大。不过,烟草的健康危害既包括吸烟者还包括二手烟暴露者。宁波市目前烟草流行水平仍然较高,一半以上的成年男性在吸烟,每100个市民中有65个是二手烟暴露者。因此,宁波市今后控烟任务还很重。
(1)进一步加强公共场所控烟专项监督
以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党政机关全面禁烟为先导,积极推进宾馆(饭店)、商场、工厂、娱乐场所等其他各类公共场所禁控烟工作,大力推进无烟环境建设,逐步降低法定禁烟区域二手烟暴露率。其中特别需要加强的是宾馆、娱乐场所等控烟难点的专项监督工作。
(2)提高烟草危害知识宣传力度
全面禁止烟草广告,严格监督,一旦发现,严厉查处。今后要通过多种宣传媒体和形式,广泛宣传烟草危害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控烟意识,避免和减少烟草烟雾危害。特别要发挥互联网这一新媒介的作用,利用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强化宣传效果。
(3)开展吸烟行为干预
吸烟者依靠个人毅力戒烟,成功的概率非常小。很多烟民无法成功戒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科学专业的干预与指导。今后宁波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需开设戒烟门诊和咨询热线,指导吸烟者科学戒烟,逐步降低市民吸烟率。到2020年,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党政机关等重点机构控烟率保持在100%,全市总人群吸烟率下降至20%以下,烟草相关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二)保障重点人群健康
为全面提升宁波市人群健康水平,需要重点关注好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弱势人群,慢性病高危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关怀工作。
1.“母婴安全”行动
要全面做好优生优育工作,稳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保持适度的生育水平。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弘扬科学婚育文化,推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建立完善三级妇幼卫生与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组织体系,做到人员、经费、装备和工作用房四配套。进一步做好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免费开展围产期保健、孕产妇产前筛查和农村孕产妇免费补服叶酸项目,免费开展先天性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听力障碍和先天性心脏病等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提高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医疗保障和救助水平。到2020年,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7%以上,婚检率达95%,孕产妇死亡率小于4.5/10万,出生缺陷率下降到6‰,婴儿死亡率小于2.8‰。
2.老年人健康关怀行动
建立健全新型老年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市—县(市、区)—镇(街道)—社区(村)四级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医养结合机制建设,不断提高老年人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及补偿水平。到2020年,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0%,对60周岁以上老年居民,开展每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逐步增加老年疾病相关检查项目;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老年居民实施社区规范服务与管理,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免费治疗政策。
3.实施残疾人健康关怀行动计划
逐步将残疾人基本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并适当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医疗机构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康复专用设备、康复专业人员和无障碍设施。到2020年,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覆盖率达95%以上。(www.xing528.com)
4.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强化行动
要积极将外来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之中,实施流动人口健康管理项目,建立流动人口健康服务与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结核病控制工作,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和贫困人口的孕产妇母婴安全管理机制,确保流动人口和贫困人口的母婴安全。实施外来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常态化管理,孕产妇保健管理、住院分娩,儿童生长发育监测、体检和免疫接种等方面的市民待遇政策。
5.系统干预慢性病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慢性病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控制慢性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系统管理。因此,有必要运用健康管理中的疾病管理策略,来探索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建立科学、规范、高质量的慢性病管理网络。
(1)坚持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
实行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是及时发现血压、血糖、血脂偏高等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的有效抓手。参合农民、参保居民(职工)、退休人员和学生等人群健康体检工作应把慢性病核心指标作为必查项目,其中对40岁以上人群开展体检测血糖服务。这些要求需继续落实。
(2)完善慢性病监测
为了提高高风险人群的发现率,全市要建立健全慢性病和死因监测报告制度,组织开展辖区脑卒中、冠心病急性事件、糖尿病、恶性肿瘤发病及死因登记报告。建立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居民营养与健康等专题调查。加强慢性病监测信息和调查资料分析,掌握慢性病流行规律及特点的基线信息。
(3)深化双向转诊制度
首先与医保部门积极沟通与协商,争取医保政策的支持。尽早推动社区首诊制度试行。其次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医院的联系。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夯实社区全科医生和家庭签约医生的队伍,为慢病的双向转诊奠定基础。今后要通过定期举行交流活动、建立结对制度等方式加强双方的联系,打通两者之间的双向转诊通道,共同构建社区慢性病防治平台,逐步实现慢性病管理“确诊治疗在医院、随访管理在社区”的格局。
(4)明确具体工作任务
要积极开展国家、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创建,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为抓手,大力推进健康促进活动。建立健全慢性病监测网络,着力构建慢性病综合防控长效机制,培养一批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健康管理师,指导慢性病自我健康管理小组开展活动。开展减盐行动,发放限盐勺等健康支持性工具,推广低钠盐。加快推进居民家庭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开展社区诊断,确定重点目标人群、高危人群和优先领域,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遏制发病率快速上升趋势,降低死亡率。到2020年,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率均达到70%以上,50%的县市区成功创建国家、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3]
(张秀娟,孙峰)
【注释】
[1]李忠阳,傅华.健康城市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
[2]孙振球.社区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
[3]郑继伟.区域视野下的健康发展战略选择: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王仁元,谢亚莉,许国章,等.宁波市城区居民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2):169-170.
[5]周娓,元国平,岑焕新.宁波市江北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1):20-21.
[6]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2015年全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抽测结果的通报:浙教办函〔2015〕191号[EB/OL].(2015-09-25)[2017-02-08].http://www.zjedu.gov.cn/news/144314955659911305.html.
[7]徐倩倩,陈国崇,王潇怀,等.宁波市2013年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J].浙江预防医学,2015(10):1064-1066.
[8]李英华,毛群安,石琦,等.2012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J].中国健康教育,2015(2):99-103.
[9]徐倩倩,谷少华,梅秋红,等.2015年宁波市15~69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J].现代预防医学2016(20):3722-3725.
[10]朱银潮,许国章,张涛,等.浙江省宁波市市民健康相关行为现状[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8):622-623,629.
[11]朱银潮,许国章,张涛.浙江省宁波市市民健康相关行为现状[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8):622-623,629.
[12]李辉,张涛,王永,等.宁波市居民二手烟暴露情况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7):583-584.
[13]程志华,李辉,龚清海,等.宁波市慢性病防控综合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3):379-380.
[14]李忠阳,傅华.健康城市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7.
[15]郑继伟.区域视角下的健康发展战略选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301.
[16]周向红.加拿大健康城市实践及其启示[J].公共管理学报,2006,3(3):71-72.
[17]张浩,李光耀.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预防医学,2008,20(1):2-3.
[18]王鸿春.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9.
[19]张月林.现代健康城市发展研究:苏州健康城市建设范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14.
[20]李忠阳,傅华.健康城市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10.
[21]张月林.现代健康城市发展研究:苏州健康城市建设范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05.
[22]宋言奇.世界健康城市建设的新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2008(4):119-120.
[23]程志华,李辉,龚清海,等.宁波市慢性病防控综合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3):379-3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