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水平
从生命安全、患病情况、体质情况和居民死亡主要原因四个方面来描述宁波市人群健康水平。
1.生命安全
(1)平均期望寿命
据《宁波卫生和计生统计年鉴》,2015年,宁波平均期望寿命为81.24岁,比2010年的79.43岁提高了1.81岁,高于全国(76.34岁)及浙江省(78.22岁)的平均水平,与世界最高水平日本(86.8岁)和我国最发达地区上海(82.75岁)还有不小的差距。
(2)婴儿死亡率
2016年,宁波市婴儿死亡率为1.66‰,比2010年下降了56.2%(见表7-2),远远低于全国或浙江省的平均水平,这是一个不易取得的成绩。业界通常认为,婴儿死亡率在4‰以下时,降低的难度就非常大了。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对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的贡献很大。
(3)孕产妇死亡率
2016年,宁波市孕产妇死亡率为6.47/10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2010年相比,未降反升,增加了28.9%(见表7-2)。
(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016年,宁波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29‰,在2010年基础上的降幅为54.4%(见表7-2),远远低于浙江和全国平均水平。
(5)出生缺陷发生率
浙江省是我国高出生缺陷发生率地区之一,近年来浙江省出生缺陷产生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宁波市出生缺陷发生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上升明显,由2008年的13.70‰上升到14.84‰,2010年更是上升到了17.36‰(见表7-3)。五年来,出生缺陷发生率居前5位,病种基本没有变化,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肢体畸形、唇腭裂、消化泌尿和脑积水。
表7-2 宁波市主要健康指标及比较
数据来源:《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表7-3 2006—2010年宁波市出生缺陷发生率及比较 单位:‰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情况
近年来,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快速变化,宁波市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2001年,宁波市慢性病患病率为19.9%。[4]据周娓等的调查,宁波市江北区2013年慢性病患病率为27.2%,其中男性为32.2%,女性为22.7%。[5]由表7-4和7-5可见,宁波市慢性病患病率一直高于浙江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呈上升趋势。
表7-4 2001—2013年宁波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及比较 单位:%
表7-5 2001年与2016年宁波市重点防治慢性病患病率 单位:%
数据来源:王仁元,谢亚莉,许国章,等.宁波市城区居民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2(2):169-170.
3.体质状况
(1)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合格率
宁波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十多年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无论是合格率还是优秀率均处于浙江省靠后位置,而且学龄越高,体质越差。表7-6为2014年浙江省各地区高校大一新生体质监测情况。
表7-6 2014年浙江省大一新生体质监测情况[6]
(2)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
浙江省体育局《2014年浙江省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和《2014年浙江省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的监测数据显示,浙江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了35.8%,全省国民体质合格率为90.4%,与2010年基本持平,而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二。在浙江省内,宁波人的总体体质合格率高达95.7%,位居全省第一(见表7-7)。
表7-7 2014年浙江省国民体质监测情况及比较 单位:%
4.居民死亡主要原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宁波居民病伤死因的前两位分别是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在死因构成中,恶性肿瘤一直稳居第一位,达到三成以上。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合并为心脑血管病,居民死亡有60%左右是由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造成的。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三类疾病的死亡率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心脏病从2008年起到2014年,由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从性别角度分析,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的死亡率二者比较相近,详见表7-8。
表7-8 2002—2014年宁波居民病伤死亡主要原因
数据来源:历年《宁波统计年鉴》。
(二)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健康相关知识和态度、健康素养以及健康相关行为。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改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早已发生改变,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由传染性疾病逐渐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饮食不合理、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了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患病率的急剧上升。不良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人们缺乏健康相关的知识和素养造成的。
1.居民健康素养
宁波市居民健康素养处于浙江省较高水平,2013年首次监测结果为16.27%[7],同期浙江省的平均水平为12.23%[8];2015年为15.44%[9]。宁波市居民健康素养主要特点有:城市居民高于农村,男性略高于女性,年轻人高于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健康素养水平越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1)三个方面健康素养水平(www.xing528.com)
2015年,宁波市居民三个方面的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24.99%,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19.02%,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22.88%。三个方面健康素养水平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人群中呈现的特点与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一致,如表7-9所示。
(2)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
2015年,宁波市居民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为56.98%,科学健康观素养为42.79%,健康信息素养为25.52%,传染病防治素养为20.79%,基本医疗素养为11.97%和慢性病防治素养为11.23%。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人群中呈现的特点与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一致,如表7-9所示。
表7-9 2015年宁波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布
续表
(3)2015年与2013年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主要结果比较
将2013年与2015年的两次监测结果相比较,宁波市居民健康素养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相同的分布趋势:25~34岁年龄段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35岁后健康素养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居民文化程度越高,健康素养水平越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健康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职业人群,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低于城市居民。不同的是,2013年监测结果显示女性健康素养略高于男性,2015年监测结果显示男女健康素养水平基本持平(见表7-10)。
比较两次监测结果可以发现:三个方面的健康素养中,居民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素养水平均为三方面中最高,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素养水平均为三方面中最低。六类健康问题中,居民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均为最高(均在55%以上),其次为科学健康观(均在40%以上),再次为健康信息素养(均在25%左右)和传染病防治素养(在22%左右),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和基本医疗素养水平较低。宁波市不同性别、年龄、文化、职业及地区的调查对象,在三个方面及六类健康问题的健康素养水平分布情况与总体的健康素养水平分布情况一致(见图7-1和表7-10)。
图7-1 2013年与2015年宁波市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主要结果比较
表7-10 2013年和2015年宁波市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主要结果比较 单位:%
续表
注:①2013年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样本量为1790;
②2013年与2015年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使用的调查问卷在内容及题量上均有差别。
2.健康相关行为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2008年7月,朱银潮等对宁波市常住人口健康相关行为进行了抽样调查。[10]作者随机抽取了江东区、奉化市和余姚市3个市(区)的4651名常住人口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宁波市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中的《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表》,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和相关行为三部分。
该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650份,问卷有效率为99.9%。其中,男性2319人,女性2331人;未婚者占13.2%,平均年龄为49.0岁;文化程度分布为小学及以下的占47.1%,初中占29.5%,高中或中专占16.3%,大专及以上占7.0%。
该调查采用“锻炼达标率”反映人群参与运动情况。参考美国CDC/ACSM 1995年推荐的运动量标准,“锻炼达标”是指每周至少3次,每次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
调查结果表明,宁波市常住人口锻炼达标率为13.1%,不同年龄组锻炼达标率不同,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见表7-11)。男性和女性市民的锻炼达标率无显著性差异。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分布:6次及以上的占8.5%,3~5次的占6.1%,1~2次的占5.2%,不足1次的占1.5%,从不锻炼的占78.7%。走、慢跑、太极和瑜伽等是市民最常参加的锻炼项目。不能保证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为:没有时间锻炼;从事体力活动,不需要额外运动;不愿意运动;身体不好;等等。
表7-11 2008年宁波常住人口锻炼达标率
续表
数据来源:朱银潮,许国章,张涛,等.浙江省宁波市市民健康相关行为现状[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8):622-623,629.
调查发现,慢性病患病与否成了一个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也提示了很多市民只有在患病之后才开始意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而开始培养有益健康的行为和摒弃不良生活方式,“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尚未落到实处。
2012年年底,课题组在宁波市江北区做过一次居民慢性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来自江北区7个街道、1个镇,共计2485名,其中男性1137人,占47.7%,女性1248人,占52.3%。本次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居民慢性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表》,发放问卷2585份,回收有效问卷2385份,有效率为92.3%。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7-12。
表7-12 2012年宁波市江北区慢性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续表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最常参加的锻炼项目是走路,无论是在市区还是农村“走路”都达到6成以上(详见表7-13)。宁波市江北区居民每周运动3天以上的达38.2%,其中城市为51.8%,农村为24.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7-14)。
表7-13 2012年宁波市江北区居民调查前一个月内的运动情况
表7-14 2012年宁波市江北区居民调查前一个月内的运动情况
“十二五”期间宁波市借助体育创强平台,加强政策保障,在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健身服务和国民体质监测等方面加大投入,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组织发展迅速,体育社团组织日渐多元,全市每年举办各类群众性赛事活动3000余场,大型群体活动300项以上,参加总人数达到100万余人次。市本级有体育中心、蓝天健身中心、老年体育活动中心3个综合性全民健身中心;县(市)区级大中型体育场馆数量达到21个;全市城乡社区和行政村的体育健身设施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成功打造“15分钟健身圈”。体育强县(市)区达标率达到80%以上,体育强镇(乡)、体育先进街道均100%达标。北仑区跻身全国20个全民健身示范试点城市(区)之列,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县级区和浙江省唯一入选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体育局和市总工会联合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工间操活动。2015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87%;国民体质测试总体合格达标率92.1%,位居全省第一。
(2)成人吸烟
吸烟情况。吸烟指从抽第一支烟开始,累计吸烟达100支,并且现在仍在吸。[11]朱银潮等在2008年的宁波市常住人口健康相关行为调查中,对市民吸烟问题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吸烟率为27.6%,男性吸烟率为53.0%,女性吸烟率为2.4%。其中吸烟量高于20支/日者占18.5%,已戒烟的人占2.6%,戒烟成功比例为8.7%。15~19岁年龄组吸烟率最低(0.4%),40~44岁年龄组最高,为35.9%,平均吸烟年龄为23.5±7.5岁。吸烟者平均每天吸烟的支数为20.5±11.5支。不同文化程度的吸烟率也不同(P<0.05),初中文化程度的吸烟率最高(31.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最低(16.1%),详见表7-15。
表7-15 2008年宁波常住人口吸烟情况
数据来源:朱银潮,许国章,张涛.浙江省宁波市市民健康相关行为现状[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8):622-623,629.
65岁之前,吸烟行为流行率随着年龄增大呈现“n”形曲线分布。25~35岁年龄组人群吸烟率快速增长,在35岁达到了顶峰。基于我国的烟草文化,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吸烟行为不同。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时代建立起来的健康生活方式并不是很牢固。随着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原先健康的生活方式极容易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取代。我们需要对在校学生的健康知识、信念和行为等进行强化训练。45岁左右的中青年人群应该是目前健康促进干预的主要目标人群。
二手烟暴露情况。吸烟的危害对象并非止于吸烟者,二手烟暴露者同样面临健康危害。2011年4月,李辉等对宁波市所辖11个县市区居民烟草使用和二手烟暴露情况进行了调查。[12]调查发现,65.34%的不吸烟者每周都有几天要被迫吸入二手烟,28.22%的不吸烟者几乎每天都接受二手烟。《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报告》中得出的不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72.4%,67.3%的人表示有人在自己家中吸烟,显示宁波市二手烟暴露率和家中二手烟暴露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二手烟暴露场所看,全面禁烟的工作场所比例很低,且酒吧、餐厅等娱乐公共场所的二手烟接触可能性很高。
《宁波市爱国卫生条例》规定禁烟场所为29类。市区公共场所均有禁止吸烟标志,建成区没有任何烟草广告。宁波市开展无烟单位(医院、学校)创建活动,截至2015年年底共创建省级无烟单位90家,市级无烟单位776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