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在推行健康城市行动战略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健康城市的概念。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1988年健康城市最初版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健康城市应该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发展的整体”。至此,“健康人群”的提法首次出现。世界各地纷纷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号召,从培育健康人群、创造健康环境和构建健康社会等角度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健康城市建设关注的焦点是人们的健康。建设健康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人为本,以健康为终极目标。查阅中外文献,尚未找到关于健康人群的明确界定。纵观国内其他地区健康城市实践,大家不谋而合地从健康的人这一角度去理解健康人群。本课题组认同这种观点,即健康人群概念的核心是人群的健康。
对人群健康有许多不同的解释。Vail认为,人群健康包括影响人们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支持和保证人们做出健康选择的条件,以及促进和维持健康的服务。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定义:人群健康是密集人群的健康集合,不仅指大量人群的健康总值和均值,还应反映整个群体的特定社会体验的平均健康状况。美国联邦委员会对人群健康的定义是:人群健康指被健康状况指示者所测量的人群的健康。[1]虽然他们对人群健康概念的描述或理解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人群健康研究对象是特定人群整体,关注决定某人群群体健康的多种因素,如生物、行为、环境、社会因素。
孙振球在《社区医学》中对人群健康的定义是:人群健康也叫居民健康,是用统计指标来反映一个群体的健康状况。如用人口统计指标、疾病统计指标和生长发育统计指标来评价人群健康所处的状态。[2]通常认为,一个健康的人群应该身体发育平均水平比较高,平均期望寿命比较长,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比较低,慢性疾病患病率比较低,死亡率低。郑继伟等以个体健康定义为蓝本,将人群健康初步定义为整个人群在躯体、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社会道德方面的良好状态。[3](www.xing528.com)
要实现培育健康人群的目的,概念的界定应该切实可行且可操作。致力于增进人群健康,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往关注的生长发育、疾病发生与死亡等常规健康水平指标,还需涵盖人群的健康意识、健康观念、健康素养及健康相关行为习惯等更多方面。综上,课题组基于社区医学的逻辑架构,结合多位学者的观点,拟用一套统计指标体系来反映人群健康。该体系包括人群健康水平及健康文化两个方面。人群健康水平包括生命安全、患病情况、体质情况和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健康文化包括健康观念、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及健康行为养成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