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索建立社会管理式健康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由政府、各类健康服务机构或组织、健康保障体系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式健康服务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部门间协作,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出发,推进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健康服务资源配置,补齐发展短板,能够向社会提供不同层次的健康服务,同时使得政府、健康服务机构或组织、健康保障体系共享收益、共担风险。[65]
首先,考虑到大部分健康服务具有一定的福利属性,因此应重视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政府要更好地发挥在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规制、规划布局、标准规范制定和行业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切实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增加健康服务,特别是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和工作重点,加强健康服务中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提供。[66]
其次,由于健康服务仍然具有商业化服务的一般属性,因此政府可逐渐弱化自己作为健康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的角色,并进一步改革阻碍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健康服务提供向包含公共部门、私人机构、非营利组织等多元化主体的方向发展,构建服务直接生产者、服务的组织安排者、消费者等合理分工的新型服务提供机制,真正形成社会共治型的健康服务体系。对于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健康服务,由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代替政府履行提供义务,也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的服务向居民进行分配;对于准公共产品属性的健康服务,可通过居民自行购买、政府提供补贴的方式,按市场原则购买所需产品或服务;对于私人消费属性的健康服务,政府除向弱势群体提供部分补贴外,严格按照市场原则进行交换。
最后,加强健康服务体系与健康保障体系间的有效协作,充分发挥健康保障体系在调控健康服务模式,提高健康服务可及性,反馈健康服务领域相关经济信息、医疗行为监督与医疗费用控制中的作用。这其中要重点探索健康保障体系在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类服务中的支付机制,通过保费的杠杆促使健康服务机构更加主动地提供健康管理与促进类服务。
2.探索建立医、防、康、养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
严格把握健康的发展规律,围绕宁波市城乡居民的健康需求,从资源布局与体系功能调整入手,强调预防为主,加强医防结合,加快对服务体系内部各机构间、各服务环节间的有效协作性的建设,不断进行服务体系内的调整与优化,构建连续、协调、整合、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67],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覆盖不同健康状态发展阶段的连续性的健康服务。
首先,以加强医防结合为目的,着手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以推进居民健康信息在各类医疗机构的整合和共享为关键点来探索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提高各类健康信息利用率,并推进慢性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
其次,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支点,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契机,通过对居民健康需求的仔细梳理及自身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将现有“六位一体”式服务中的工作形式、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等进行调整与优化,围绕着居民健康需求的变化,将防、治、康、养加以有效衔接,实现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健康服务的目标。
再次,为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应探索建立有效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依据居民需求合理增加政府的投入及鼓励社会力量对康复、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等健康服务资源的投入,并建立各类机构间的有效协作机制。畅通服务利用者在上述三个环节中的转诊通道,确保其所接受服务的连续性,并提高康复、长期护理机构的运作效益。
(二)实施公共卫生强化发展工程
坚持以满足需方为导向,以增进健康公平为出发点,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高标准实施各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围绕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问题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全面加强疾病防治、妇幼健康促进、卫生综合保障、心理健康促进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设,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加快形成惠及全民、保障全面、持续提升的健康促进体系。
1.创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理念
注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理念的更新与创新,不断探索服务模式的转变,逐渐建立主动干预、连续服务、有效管理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制。根据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的主要公共卫生领域问题以及各级财政的承受能力,不断调整与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类别与项目,依据需求增加与完善相应服务内容,创新服务供给形式,并稳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居民健康体检的经费标准。
2.提高疾病防治能力
积极加强影响宁波市居民健康重大疾病的防控机制建设,依据不同人群、不同病种探索设计精细化疾病防控办法,重点预防控制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和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在传染病防治领域,深入开发传染病智能直报系统大数据管理功能,有效提高传染病疫情预测和预警报告工作效率,继续规范实施国家免疫规划预防接种工作,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综合干预防治工作,提升港口区域内传染病防治能力,有效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在慢性病防治领域,要积极开发利用现有各类健康体检、疾病定期筛查、行为危险因素专题调查的数据与信息,尝试开展常态化社区诊断工作,提高以社区为范围的慢性病防治的精准性。重视健康管理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关口前移”作用,逐渐推进社区居民营养干预、运动指导、心理行为干预等生活方式管理服务的提供,重视对各类慢性病高危人群的个体化健康指导,提高患者人群自我管理的技能。依据慢性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特点,梳理现有不同年龄段慢性病防治服务功能,探索建立围绕生命周期各阶段展开的连续性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3.提高卫生综合保障能力
继续加强公共场所、核与辐射、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医疗卫生、职业卫生等领域的危险因素监测和监督管理工作,积极开展重点职业健康风险评估,降低职业健康损害。建立完善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治的机制,全面提升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与救治能力。做好大型集会活动和人群密集场所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有效控制和处置事件的发展,增强市民公共卫生的安全感。
4.提高心理健康促进能力
进一步加强结构合理、职责明确、功能健全的精神心理卫生防治网络体系建设,关注居民心理健康,加强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干预,将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至社区,不断提高居民的精神健康水平,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同时积极开展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救助与康复服务工作,最大限度满足城乡居民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
5.促进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化合作
进一步在医院感染防控、蚊媒病毒现场检测技术、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监测技术等领域加强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吸收借鉴国际公共卫生工作的经验,有利于宁波应对港口经济圈建设过程中国际交流进一步增多、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挑战加大的问题。
(三)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质效提升工程
要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以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科学规划,调整区域健康服务资源配置,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1.促进医疗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
加强对县域内综合性医院的投入,均衡宁波市城乡医疗服务资源配置。通过建立“双下沉、两提升”的长效机制,推动市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高水平医务人员下沉,或加强县级医院与省级医院的合作,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继续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进一步推进市域内、县域内医疗技术资源共享,努力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衡化。
加强市级医学中心、重点专科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省级医学中心,并推动宁波市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区域医疗卫生体系的协同发展,促进该区域内城市间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的共享,逐渐带动宁波市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
严格控制城市公立综合医院的总体规模和单体规模,合理增加妇产、儿童、肿瘤、康复等专科资源,从而适应居民健康服务需求不断调整优化的空间布局,实现综合医院发展模式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2.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与权责分工,不断整合服务网络,改革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医疗保险体系在分级诊疗中的调控作用,促进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逐渐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工作效率。
三级医疗机构要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重点提升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能力。二级医疗机构作为县域内诊疗服务体系“龙头”要通过深入加强临床专科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发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功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现从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的转变。
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流动与上下联动,推广医联体建设、运行的经验,进一步扩大医联体的建设范围,充分利用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云医院平台,加强各机构间的协同性和联动性,做好合理双向转诊工作。通过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吸引居民基层首诊。完善预约诊疗服务机制,逐步将专家门诊预约权限放至社区,并畅通患者健康信息上转通道,提高上转效率。在一定服务半径内加强三级医院与基层机构、专科医院及提供康复、护理等延伸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下转通道建设,做好稳定期与恢复期患者人群的下转分流工作,缩短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提高优质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推行分级诊疗,对诊断明确的患者提供社区为主的健康管理和诊疗咨询服务,逐渐推行急慢分治的就医格局。
3.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既是落实分级诊疗中基层首诊制度的必需举措,同时也符合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需要。要把握“患者是中心、人才是关键”这两个重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
“患者是中心”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转变服务理念,将健康管理服务作为核心,注重疾病预防、治疗、康复服务的连续性供给,满足居民健康全过程、生命全周期的服务要求,并以基层为切入口,实现医疗卫生机构整体联动、医疗卫生服务科学接序。
“人才是关键”要求将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基层。通过继续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家庭医生服务技能培训来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素质,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激励优秀人才留在基层。通过落实医师多点执业、医联体内优秀医务人员下沉基层,为基层培育特色专科、培养专病特色团队人才等,满足居民对基层高服务水平的期盼。
此外,还应进一步合理放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用药权限,通过促进社会化力量开设第三方检验、病理、影像等技术平台,拓展基层机构医学技术服务能力等途径进一步拓展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能力。
4.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从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及签约后服务利用率两个层面入手,继续深入推行和完善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通过探索综合医院专科医生推介、跨行政区域自主选择家庭医生、社区宣传栏积极公示家庭医生服务项目及服务效果等多种途径努力提升全人群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率。
而在提高家庭医生制服务利用率方面,首先要从服务优化设计角度入手,充分结合居民健康需求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实际,不断调整优化家庭医生服务包,包括针对不同人群设计若干类别基本服务包等,提高家庭医生服务应对居民健康需求的精准性。其次,从家庭医生角度而言,要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并酌情调整有效的适合家庭医生群体的薪酬激励机制。从签约居民角度而言,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纠正许多居民存在的“家庭医生即是私人医生,应随叫随到”“家庭医生只能提供医疗服务”等认识误区,积极引导居民形成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正确认识。从信息建设角度,应积极开发适于家庭医生使用的、功能模块能够“化繁为简”的全科医生信息工作平台,提高健康管理服务的效率,减轻家庭医生的工作负担。
5.创新医院管理模式
加快政府在医院管理领域的职能转变,减少对公立医院的直接管控,从直接管理变为行业管理。成立宁波市公立医院发展中心,承担公立医院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决策、院长聘任、财政投入、运行监管和绩效考核等权责,履行政府的办医职能。
探索建立以医院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疗结构,逐渐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办管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尝试建立有效的医院内部决策机制,落实院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推动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强医院内部管理。试点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院长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与问责制,将考核结果与院长的薪酬、任免等挂钩。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多方监管机制,加强对医院经济运行和财务活动的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建立医院信息定期公示制度、发挥医疗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强化医院综合目标考核,探索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机构、社会评估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公立医院质量监管与绩效评估制度。[68]
6.推进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探索建立贴合宁波市医疗服务实际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并分设不同类别的医疗服务控制中心。扩大临床路径管理范围与优质护理服务范围,推进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
7.推进医疗服务国际化
为外籍人士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宁波建设国际港口名城的题中应有之义。
结合宁波市医疗资源布局特点、城市发展规划及国际医疗保健需求,以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和市第一医院国际医疗保健中心为窗口,鼓励和支持民营医疗机构积极参与涉外医疗服务,在外籍人士就诊的主要医院内培训一批具有双语服务能力的工作人员或志愿服务队伍,打开涉外医疗门户。
推动宁波市医疗机构与国外高等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开展联合办医、联合科研和学术交流,拓展境外学习培训渠道,提高领军人物和高层次人才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或引入国外知名医疗机构和国际化医院管理团队,简化外籍医疗人士行医注册程序,探索建设国际性远程会诊系统,大力推进国际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实施中医药服务特色化发展工程
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保健康复及“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强化中医药在常见病、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作用,促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
1.加强特色中医药服务科技研发与临床优势培育
加强中医药在宁波市居民主要健康问题领域内的科技研究、产品或技术研发,并加快成果转化速度,不断促进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实施优势中医临床科室培育工程,在部分条件成熟的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强化中西医结合服务,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提升中医药在优势病种领域内的临床诊疗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常见病、高发病治疗与保健中的“简、便、廉”的优势,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中医保健服务的需求。
2.完善中医服务体系
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保健康复及“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完善中医预防保健—临床诊疗—康复服务体系,按照中医药在治未病中应发挥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的要求,为居民提供可覆盖健康发展全过程的中医药服务。
完善三级中医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中医医疗服务联合体,推进优质中医药服务资源共享,实现中医药服务的上下联动。
加快“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的建设,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建立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中医基层适宜技术,传播中医药文化,培育符合基层需要的中医药人才,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适宜居民需求的中医药服务。
3.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
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未病科室的建设,发挥中医药在防病、调理和养生等方面的特色作用,以健康管理的理念探索治未病服务路径,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重视非药物疗法在治未病服务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完善中医药相关医保政策,动态调整医保目录,将治未病中医药服务收费项目及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4.支持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领域,提供中医体质辨识、经络按摩、传统运动、情志调摄、中药保健等服务。制定出台社会化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准入条件、服务规范等,并加强对此类机构的监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探索建设中医药养生基地。
(五)实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强化工程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发力点,实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强化工程,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改进服务质量,有效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提升。
1.创新发展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服务
在继续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倡导优生优育的基础之上,对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提升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促进人口健康发展。
计划生育服务向着更加注重服务于家庭的模式转变,充分考虑家庭因素对健康生育行为的影响,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为主题的家庭发展政策框架,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开展人口均衡发展、健康发展促进工作,提高人口素质。
实施育龄妇女健康素质提升工程与母婴安全工程,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检测与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的整合,为育龄妇女免费提供从备孕至分娩的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构建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此外,要进一步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
实施健康儿童工程。其一,加强儿科资源投入与服务能力建设,充分考虑宁波市现有儿科医疗资源分布特点,结合分级诊疗服务推进、家庭医生签约等工作,构建职责明确、有效分工协作的全市儿科诊疗服务体系,较快速地提升区域内儿科医疗服务能力。探索建立区域内儿童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或儿童专病中心,提升宁波市儿童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其二,依据儿童健康水平及主要健康问题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并提升儿童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服务的连续性,如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的供给,酌情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种类,推进学龄期儿童的健康监测工作与合理促进营养、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等工作。
2.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
不断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深入推进养老服务向促进老年人健康的方向发展,逐渐实现健康老龄化。
开展健康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老年康复医院、老年保健院、老年护理员、临终关怀医院等机构。加强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资源布局规划衔接,进一步健全医养结合机制,促进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在机构养老服务方面,通过强化养老机构内医疗、康复、护理、保健功能建设,在条件适合的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服务机构,通过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高效转诊等形式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能力。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通过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促进医疗机构以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服务延伸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形式开展健康养老服务。(www.xing528.com)
拓展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内容,促进慢性病防治与管理服务、中医药服务同养老服务的紧密结合。依据健康状态对老年人群提供分层分类服务,努力使老年人享受到发病前期或稳定期生活照料与健康管理、急性期住院治疗、恢复期康复护理的全程化健康养老服务。
3.重视发展残疾预防与康复服务
对宁波主要致残疾病及其他致残因素开展积极防控,将残疾预防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医疗服务有效结合,探索制订不同人群在不同生命周期内不同残疾问题的预防服务行动计划,提升残疾预防服务的覆盖率。
继续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依据残疾康复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康复资源建设。继续加强残联、民政与医疗卫生部门的协作,合作共建残疾康复机构,畅通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通道,总结推广家庭医生社区康复服务试点经验,提高残疾人康复机构的服务水平。
(赵凌波,王幸波)
【注释】
[1]江悍平.健康与城市:城市现代化的新思维(201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8.
[2]王鸿春.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2.
[3]孟旭,张树青.关于服务定义研究视角的探讨[J].商业时代,2009(15):17-18.
[4]杨鑫,李丽洁,邓砚.我国社会管理式健康服务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09-212.
[5]白书忠,武留信,丁立,等.我国健康服务业与健康管理的创新发展[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5(2):89-93.
[6]郑继伟.区域视角下的健康发展战略选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2.
[7]杨鑫,李丽洁,邓砚.我国社会管理式健康服务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09-212.
[8]代涛.健康服务业内涵、属性分析及政策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3):1-5.
[9]郑继伟.区域视角下的健康发展战略选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3.
[10]王陇德.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1]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1-147.
[12]常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
[13]2017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2-06)[2018-11-18].http://nb.zjol.com.cn/system/2018/02/06/021649182.shtml.
[14]宁波市获评2016年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试点城市[EB/OL].(2017-05-05)[2018-11-18].http://wjw.ningbo.gov.cn/art/20175/5/art_1852_997116.html.
[15]张明华.大力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J].宁波经济:财经观点,2015(1):6-7.
[16]宁波市卫计委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计划[EB/OL].(2017-03-09)[2018-11-18].http://wjw.ningbo.gov.cn/art/2017/3/9/art_111_1040211.html.
[17]季蕴辛,励丽,刘雅辉,等.宁波市分级诊疗工作实施现状及推进举措[J].医院管理论坛,2017(8):12-13.
[18]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门诊常用药品范围重新公布,5月起增至153种[EB/OL].(2017-01-12)[2018-11-18].http://wjw.ningbo.gov.cn/art/2017/1/12/art_1852_892261.html.
[19]宁波市卫计委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计划[EB/OL].(2017-03-09)[2018-11-18].http://wjw.ningbo.gov.cn/art/2017/3/9/art_111_1040211.html.
[20]宁波市卫生计生委.多措力推“双下沉、两提升”机制[J].宁波通讯,2016(15):38.
[21]季蕴辛,励丽,刘雅辉,等.宁波市分级诊疗工作实施现状及推进举措[J].医院管理论坛,2017(8):12-13.
[22]陈敏.双向转诊,慢慢热起来[N].宁波日报,2016-11-21(12).
[23]季蕴辛,励丽,刘雅辉,等.宁波市分级诊疗工作实施现状及推进举措[J].医院管理论坛,2017(8):12-13.
[24]韩璐.宁波:“小医生”撬动大变革[N].健康报.2016-08-05(1).
[25]宁波市卫计委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计划[EB/OL].(2017-03-09)[2018-11-18].http://wjw.ningbo.gov.cn/art/2017/3/9/art_111_1040211.html.
[26]鲍云洁,陈琼.宁波开建临床特色重点专科首批专科名单出炉[EB/OL].(2013-08-20)[2018-11-18].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13/08/20/007820821.shtml.
[27]宁波市卫计委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计划[EB/OL].(2017-03-09)[2018-11-18].http://wjw.ningbo.gov.cn/art/2017/3/9/art_111_1040211.html.
[28]杨红桃.“三步评审法”规范医用耗材集中采购[EB/OL].(2017-08-30)[2018-11-18].http://wjw.ningbo.gov.cn/art/2017/8/30/art_612_1429976.html.
[29]宁波市卫生计生委.2015年宁波市卫生计生工作总结[EB/OL].(2015-12-25)[2018-11-18].http://www.nbwjw.gov.cn/art/2015/12/25/art_111_59125.html.
[30]易鹤,陈敏.宁波云医院斩获全球信息化最高奖[N].宁波日报.2017-06-16(7).
[31]我市“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获第四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十佳创新奖[EB/OL].(2017-08-25)[2018-11-18].http://wjw.ningbo.gov.cn/art/2017/8/25/art_1852_1548461.html.
[32]何伟.宁波发展蓝皮书(2016)[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211.
[33]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甬政发〔2010〕23号[J].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2010(5):10-13.
[34]刘玉莲,章国平,王涌,等.宁波市中医药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3):347-349.
[35]宁波市卫生计生委.2015年宁波市卫生计生工作总结[EB/OL].(2015-12-15)[2018-11-18].http://www.nbwjw.gov.cn/art/2015/12/25/art_111_59125.html.
[36]陈敏.抢救传承中医,宁波在行动[N].宁波日报.2016-08-10(3).
[37]刘玉莲,章国平,王涌,等.宁波市中医药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3):347-349.
[38]蒋炜宁,章杰.16类5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请你免费享用[N].宁波日报.2017-02-08(5).
[39]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实现“满堂红”[EB/OL].(2017-01-23)[2018-11-18].http://www.nbwjw.gov.cn/art/2017/1/23/art_142_900598.html.
[40]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实现“满堂红”[EB/OL].(2017-01-23)[2018-11-18].http://www.nbwjw.gov.cn/art/2017/1/23/art_142_900598.html.
[41]陈敏.宁波市成为国内首个传染病智能直报区[N].宁波日报.2016-10-25(1).
[42]蒋炜宁,章杰.16类5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请你免费享用[N].宁波日报.2017-02-08(5).
[43]2017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2-06)[2018-11-18].http://nb.zjol.com.cn/system/2018/02/06/021649182.shtml.
[44]宁波市残疾人联合会.宁波市残联2015年主要工作总结[EB/OL].(2016-08-24)[2018-11-18].http://gtog.ningbo.gov.cn/art‖8/24/art_16_422354.html.
[45]郭旭,陈慧敏,付建珍.宁波市康复医学发展概况及前景展望[C].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康复医学发展论坛,2013.
[46]宁波市卫计委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计划[EB/OL].(2017-03-09)[2018-11-18].http://wjw.ningbo.gov.cn/art/2017/3/9/art_111_1040211.html.
[47]宁波市卫生计生委.2015年宁波市卫生计生工作总结[EB/OL].(2015-12-15)[2018-11-18].http://www.nbwjw.gov.cn/art/2015/12/25/art_111_59125.html.
[48]陈敏,陈琼,马蝶翼.儿科医生荒,何日能缓解[N].宁波日报,2016-06-27(3).
[49]破解儿童看病难,宁波放大招!儿科医生护士待遇、儿科医疗服务价格都将调整[EB/OL].(2017-04-28)[2018-11-18].http://www.nbwjw.gov.cn/art/2017/4/28/art_140_979042.html.
[50]宁波市出台《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方案》[EB/OL].(2017-02-13)[2018-11-20].http://wjw.ningbo.gov.cn/art/2017/2/13/art_1852_903056.html.
[51]宁波市民政局2016年工作总结[EB/OL].(2017-02-20)[2018-11-20].http://www.nbmz.gov.cn/cat/cat195/con_195_39926.html.
[52]余建文,曹玮.医养结合,期待深度牵手[N].宁波日报,2016-05-12(5).
[53]宁波市人民政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8-01-23)[2018-11-20].http://gtog.ningbo.gov.cn/art/2018/1/23/art_21_877805.html.
[54]何伟.宁波发展蓝皮书(2016)[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219.
[55]马伟杭,张俊华,晏波.美国管理型、整合型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模式初探[J].中国卫生人才,2012(1):78-80.
[56]廖晓诚,杨宜勇.新加坡与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比较[J].中国经贸导刊,2014(31):50-53.
[57]李春梅.健康城:医养结合的新加坡模式[J].中国勘察设计,2016(6):52-55.
[58]邓艳萍.以色列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以色列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78.
[59]北京市人民政府.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EB/OL].[2017-12-16].http://zhengwu.beijing.gov.cnghxxsewgh/t1192812.htm.
[60]王鸿春.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0-16.
[61]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杭州市建设健康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健康杭州“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杭发改规划〔2011〕534号[EB/OL].(2011-07-27)[2018-03-16].http://www.hangzhou.gov.cn/art/2017/1/17/art_1256297_5249358.html.
[62]王鸿春.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98-199.
[63]陆杰华,江捍平.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28.
[64]郑继伟.区域视角下的健康发展战略选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8-59.
[65]杨鑫,李丽洁,邓砚.我国社会管理式健康服务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09-212.
[66]代涛.健康服务业内涵、属性分析及政策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3):1-5.
[6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17-12-16].http://www.nhfpc.gov.cn/xcs/wzbd/201610/21d120c917284007ad9c7aa8e9634bb4.shtml.
[68]蔡一华.杭州健康城市建设实践与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