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服务的属性
健康服务具有服务的一般属性。
(1)需求引导性:健康服务的提供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前提,没有关于健康的需求,健康服务就不会产生。
(2)不可分性:健康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可分性,同时健康服务与其生产的来源密不可分。
(3)不可存储性:所生产的健康服务不能被存储。健康服务提供的过程同时也是健康服务消费的过程,这个过程所消耗的时间既不能推迟也不能提前。
(4)无形性:健康服务的效果是无形的。在健康服务提供之后,其所带来的效果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差异性:不同的健康服务提供方在面对不同的健康服务接受方时,所提供的健康服务及其效果会有所不同。
健康服务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属性。
(1)福利性:健康服务的有效供给是促进确保人人享有健康的关键环节,尤其是相关基础性健康服务,是保证居民健康权的主要手段,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方法之一。因此,某些健康服务具有福利属性。
(2)地理垄断性和空间集聚特征:健康服务的层次越高,其服务可覆盖的半径越大,一般层次的健康服务主要基于某一地理范围内的内在需要,较难通过扩大外需寻求发展。
(3)供需刚性:健康作为人们最基本的需求,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加之医学人才的培养和技术进步等需要较长的周期,短期内健康服务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小。(www.xing528.com)
(4)健康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均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医学发展的局限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带来的不确定性,加之医疗卫生服务的干预和侵入等特点,使其具有高风险性。
(5)信息的不对称性和服务的垄断性:健康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信息的供方通常拥有比较完全的专业知识和信息,而需方则处于相对的信息劣势,由此造成供需双方关系事实上的不对称,供方处于主导地位,容易在服务市场上形成垄断和诱导需求。
(6)一定的外部性:一些健康服务具有生产和消费的正外部性,可使得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付出代价。同时,在一些健康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生产的负外部性,可能对社会或他人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造成负外部性产生的供方没有为此承担成本,如医源性感染等。[8]
(二)健康服务的目的
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G.L.Engel)提出“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这一新的综合医学模式。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新的健康概念:除上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层次的健康外,还包括道德健康。健康服务的目的就是满足居民的健康需要,具体而言就是满足居民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四种层次上的各类需要。也就是说,所有的健康服务都是围绕如何满足这四种层次的需要而开展的。
(三)健康服务的对象
健康服务的目的是满足居民的各种健康需要,因此健康服务的对象是居民,是“人”。这其中既包括个体自然人,也包括由个体人所组成的群体和整个社会。健康服务既可以是为某一个体自然人实施的服务行为,也可以是同时向某一特定群体或整个社会实施的服务行为。
(四)健康服务的效果
健康服务的目的是为满足居民的健康需要,因此其服务效果就是通过满足各种健康需要进而使居民获得及保持健康的状态。按照健康问题发生发展的过程及依照生命质量的不同表现,健康服务的效果依次体现为维持健康、增进健康、修复健康以及获得健康。对于健康问题尚未发生的居民,健康服务的效果是在于维持其现有的健康状态甚至是向着更为健康的状态发展;对于处于健康问题发生初期的居民,健康服务的效果是在于增进健康,抑制健康问题的发展,逐步调整至健康的状态;对于发生明显健康问题的居民,健康服务的效果则是在于修复其健康状态,使其重新获得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