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健康社会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注重健康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追求人、环境、城市的有机结合实现动态平衡,实现社会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行为心理因素的协调统一。处理社会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时,通过建立公共保障体系、城市文明和谐、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等,促进物资、信息、资金等各种要素在整个环境社会系统中通畅、快速地循环流动。
(一)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社会保障安全网,逐步形成了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宁波模式”。
(二)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统筹设计,努力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稳定增长机制、多元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及多层次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和监管体系。[25]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力度,建立高效的交通管理系统;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坚持公交优先。在公共设施中融入健康理念,比如在公园里设置步道,优化包括广场、购物街、城市中心公园等在内的城市网络化步行系统。
(三)城市文明和谐
1.城市精神
在以城市为载体的空间领域内,人文精神又集中体现为城市精神。宁波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河姆渡文化到“经世致用”的浙东学术文化,以及大批的文化先贤和近现代文化名人,宁波表现出显著的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特征。1994年,宁波提出“立志创业、务实高效、文明守法、团结奋进”的宁波精神。1995年,宁波又提出“想大局、算大账、迈大步、创大业”的港城精神。2000年,宁波市委又提出了“开拓、开放、开明”的宁波精神内涵。2005年,宁波明确提出“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的提出表现了宁波人民兼容并蓄、励志图强的生活气度,以及厚德崇文、创业求新的精神品格。
2.健康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其首要特征就是社会性,文化对人和社会会产生深远影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在人类改造社会和自然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健康文化则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和疾病斗争为核心,在防治疾病、维护和增进健康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26]健康文化既包括物质成果,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建设,又包括精神成果,如价值观念,还包括行为层面,如行为举止。健康文化包括有形的文化,如健康出版物、电视电影等,也包括无形的文化,即健康理念、健康观念,对待健康和生命的态度。健康文化的核心,实质上是健康意识、健康素养与健康行为。
健康文化不仅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维护其良好状态,还提供健康文化服务。健康文化借助文学、艺术、出版和传媒手段,向广大市民普及健康知识,更新健康观念,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健康城市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城市文化促进健康文化发展,从而提高市民的健康素质。
3.健康的国民心态
健康的国民心态也叫社会心态,主要是指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心态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中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情绪和行为意向的总和。[27]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是健康社会心态的基本构成要素。健康社会心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心理基础。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自然照射,是社会管理的风向标,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近年来,宁波注重培育“最美”土壤,积极选取“最美典型”,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涌现出一大批感动全社会的“最美人物”。这些道德模范和时代楷模,为宁波构筑“道德高地”、建设精神家园注入了强大的价值力量。在浙江省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宁波位列第二;象山陈淑芳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全国道德模范俞复玲受邀参加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晚。宁波三个先进典型入选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公示名单。
争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贯彻落实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增强“爱心宁波·尚德甬城”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各类“文明礼仪”主题活动,倡导礼貌友善、言行优雅,着重培养公民文明礼仪习惯;依托基层党校、农村文化礼堂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组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展览展示等活动,运用宣传栏、黑板报、电子屏幕和挂图等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高道德修养,增强道德自律。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www.xing528.com)
(四)健康公平
1.健康公平的概念
健康公平内涵丰富,关于健康公平的概念,研究者各有见解。世界卫生组织和SIDA(Swedis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gency)在1996年的一份倡议书《健康与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中强调:公平不等于平等,它意味着生存机会的分配应以需要为导向。更确切地说,公平应该是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而不是分摊本可避免的不幸和健康权利损失,卫生保健和健康公平性要求努力降低社会人群在健康和卫生服务利用方面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应有的社会差距,力求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达到基本生存标准。WHO将健康公平定义为,所有社会成员均有机会获得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这是人类的基本权利。
周良荣认为,学术界对健康公平的界定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观点。[28]一是机会公平说,强调起点和机会的公平,认为“健康公平是指所有社会成员均有机会获得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这是人类的基本权利”[29]。二是结果公平说,强调结果的公平,认为“健康公平指不同收入、种族的人群应具有同样或类似的健康水平,各健康指标在不同人群中应无显著差别”[30]。三是机会公平加结果公平说,认为健康公平分为应然性健康公平和实然性健康公平。[31]前者强调卫生服务结果的公平,后者强调所有社会成员应以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来获得卫生服务,并达到在社会普遍健康水平上的一致。
也有研究者认为,健康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健康状态公平和卫生保健资源使用公平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机会达到所能达到的最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状态。后者则是指每个人都能公正、平等地获得可利用的卫生服务资源。
2.健康公平的影响因素
健康公平缺失是医疗服务市场化、个体经济保障能力不足的体现,政府承担多少责任是健康公平程度的关键。
1977年,英国政府成立了健康公平研究小组。1980年8月,该小组向国会提交了Black Report,指出社会健康水平差异现象,并将不同社会阶层的健康水平差异归因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从而引起了对健康公平的广泛研究。国外研究表明,国外学者对导致健康不公平因素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物质因素。英国健康公平研究小组发现,物质生活条件、住房、工作、收入等是造成健康不公平的主要原因;贫穷是造成社会低层早死和预期寿命较低的主要原因。二是社会资本因素。Kawachi认为,收入不平等会引起死亡率的上升,而社会资本状况差,又反过来严重限制了贫困人口的能力发展和摆脱贫困。贫困阶层处在“贫困—低社会资本—更贫困”的恶性循环当中。[32]三是卫生服务利用过程因素。Margaret Whitehead认为,卫生服务利用的过程也影响健康公平,贫困阶层比富裕阶层的就医等待时间更长,就诊时间更短。[33]四是卫生资源分配因素。福利主义认为,资源分配应该根据人的需求和意愿来进行。
我国研究健康不公平主要围绕社会资本与经济收入因素、公平与效率因素、政策与制度因素、权利责任与法律规定进行。政府的政策调整必然会影响公共卫生资源分配,要实现健康公平与社会和谐,就要正确处理具有差异性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医疗卫生服务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权利责任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关系。
总体来看,国内外对健康公平概念的界定主要围绕着机会公平或结果公平展开。就影响因素来看,大部分文献认为经济收入是造成社会健康不公平的深层次原因。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学者对不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居民间的健康公平差异上,而对策则以理论研究、宏观研究居多。
3.公共社会资源公平分配原则
健康城市Meta理论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在社会和政治事务中优先考虑健康”。长期的干预措施能对人群的健康产生广泛、持续的效果;而短期的干预措施,比如健康宣教、卫生保健等,在花费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能获得更集中的健康收益。
第一,坚持按照道义论的基本精神,从根本上肯定人人享有健康的基本权利,主张人人平等。避免政策上出现对某些个体的歧视,把握具体分配的合理性。
第二,按照需要来处理分配,坚持合理差等享权的原则,分配具体资源和利益。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人人平等”,而不是“人人平均”。合理的差等分配按照需要进行,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第三,福利性和商业性结合的原则。公平分配资源不等于无偿分配资源。我国还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的阶段,除有国家财政支持卫生事业外,还要求医疗卫生事业谋求自身发展。国家重点保障国民基本医疗,公民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承受力选择相应的医疗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