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健康城市治理的优化策略

宁波健康城市治理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做好宁波健康城市治理机制的顶层设计、治理服务办法等相关政策的拟订工作。完善健康行动计划,制定相应的健康宁波规划纲要,统筹谋划破解阻碍健康宁波建设的重大和长远难题。将健康宁波与美丽宁波、文明城市、全国首批健康试点城市建设有机融合,以规划引导,以政策扶持,以项目带动。通过健康宁波城市建设,让市民更多地享有改革红利。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产生是国际健康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也是宁波健康城市治理的必然要求。

宁波健康城市治理的优化策略

优化宁波健康城市治理策略需从治理激发城市活力、治理法制化、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优化建设治理项目、国际合作、社区行动计划、大数据技术,以及健康文化等方面(见图3-3)进行。

(一)将健康城市建设融入所有决策政策,再创城市发展活力

1.将健康城市建设作为拉动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跳出原有的城市经营理念,通过健康城市建设,树立城市治理理念,将其作为宁波实现体制机制再创新的一张好牌,努力优化引商、经商、居住环境,为“宁波帮”的二代、三代,甬商回归等创设条件,为宁波实现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阵的战略目标开辟城市建设新路径。

2.将健康城市建设融入所有决策政策

明确提出不仅应将健康发展融入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行业和部门的决策政策拟订,更应将其纳入所有行业和部门的决策政策拟订,将健康作为城市规划、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的风向标,将健康影响因子作为城市发展评估的核心指标。做好宁波健康城市治理机制的顶层设计、治理服务办法等相关政策的拟订工作。完善健康行动计划,制定相应的健康宁波规划纲要,统筹谋划破解阻碍健康宁波建设的重大和长远难题。在拟定政策、编制规划、建设工程项目等方面划定健康红线并守住健康红线。将健康宁波与美丽宁波、文明城市、全国首批健康试点城市建设有机融合,以规划引导,以政策扶持,以项目带动。

图3-3 宁波健康城市建设治理保障机制构建框架

3.将健康城市建设作为市民共享、健康公平的推手

要构建健康城市建设经费保障体系,将用于健康城市建设的年度财政投入预算占比不低于地方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等以条文形式固化,通过地方立法或政府规章等予以强化。没有健康的区域,就没有健康的宁波。通过健康宁波城市建设,让市民更多地享有改革红利。以改善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关注老年、妇幼、职业群体、失能者的健康状况为基础,改变卫生财政等以县级政府为主的情况,发挥市级政府的协调作用,逐步缩小区域健康差异,为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夯实基石。

(二)构建健康城市建设的法制保障体系,强化治理的法治化

1.为健康城市治理立法立规

宁波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应积极发挥立法优势,修订有关健康城市建设中具有区域特征的地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比如修订完善《宁波市爱国卫生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到2020年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城市理念在地方立法中予以固定,以维护健康城市建设的公共权益,保障健康城市的良好运行。健康城市治理立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社区生活,个人行为等。期望达到健康的环境是基础,健康的经济是支撑,健康的社会是保障,健康的生活是前提,而健康的人群是核心,体现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

2.建立相应的健康城市治理监督执法体系

对于扰乱健康城市建设秩序、破坏城市环境、危害市民健康等相关的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特别是近年来被推至风口浪尖的医闹行为。坚持市民作为主体自觉的最高价值,以维系和促进市民的健康为执法准则,坚持促进市民健康、实现市民健康作为执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形成健康城市治理的监督评估体系

一方面强化人大评议健康城市建议制度,强化对政府各部门的监督评估;另一方面从立法伊始就将监督权赋予作为健康城市治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力量的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和公众,使其也参与行使监督权,使全社会合力构建监督体系,保障执法的依法进行。

4.加强健康城市的宣传以及配套法律的教育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使相关机构和市民及时了解他们身边潜在的健康影响因素和通过何种途径能够有效地维权,也明确个体所需履行的义务。

(三)激励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健康城市建设机制,形成城市治理合力

1.创建相关统筹保障机构

成立由宁波市党政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委员,由市卫计部门、综治部门、财政部门、发展和改革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农林部门、教育科技部门、经济信息部门、公安司法部门国土环保部门、城管交通部门、海洋渔业部门、体育文化部门、气象水务部门等相关负责人担任委员的统一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市域内的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在强化部门协作,共同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中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比如紧跟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步伐,自主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破坏轻、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绿色GDP在经济增长总量中的比例,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和相互制约的治理机制

执行城市的健康职能,包括社会、环境和人群三方面,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健康城市治理过程中决策、执行与监督必须适度分离;在坚持政府仍是健康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的前提下,实现原来卫生城市建设的传统管理职能的细分与转移。政府除了集中负责关键性的健康基础服务部分外,应有条不紊逐步放开其他非关键性的健康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通过政策支持、资金保障、行动推动使全社会参与,产生新的健康城市建设承接组织,而政府部门则对这些组织坚持监督与指导。这样有利于形成相互调剂、相互制约的保障机制。

3.建立非营利性组织的第三方评估监督机制

强化健康红线的风险评估,构建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培育社会服务机构对政府的项目实施健康风险评估。采取行业促进、非营利性政治参与,构建健康城市建设第三方评估与反馈机制。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产生是国际健康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也是宁波健康城市治理的必然要求。第三方机构可以较为客观地评述健康城市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可对不同政策中的利弊和目标进行比较和权衡,可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可对第三方评估主体的法定权利与职责进行政策规定,对评估准则、指标等加以规范;同时为了保证评估体系内的公平竞争和规范性,需要通过相关条例建立遴选机制来考评各个层次公共政策评估组织的能力。为了保障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政府必须将相关政策信息资源公开,建立面向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同时还要加强对评估机构专业性和可信度的建设。

(四)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引导机构进入建设项目

1.采用PPP模式积极向社会融资

政府和企业联合治理开发城市的“潜在资源”,变废为宝将成为政府和企业良性互动的保障机制,即从过去仅仅依靠政府的单级治理过渡到各种社会主体共同推进的联合治理。从某种意义上说,联合治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治”,以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利益驱动下的合作治理为目标,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参与公共治理项目谋取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实现政府和企业双赢,是保障健康城市建设公共利益的良性长效机制。对健康城市建设中有关医疗、养老等政府负有提供责任但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项目,采用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伙或合营)模式向社会进行融资。

2.强化市场对健康风险的保护机制

将健康风险保护机制建立情况列入和谐企业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考核年检工作,为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企业家庭和工人搭建防范风险的平台,积极拓宽健康风险保障资金来源。

3.实现具有宁波特色的健康产业业态创新发展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作为重点领域,宁波可结合“中国制造2025”首批唯一试点城市的身份,实施相关精准医学研究行动计划并实现产业化,以健康促进的独创技术吸引资本的青睐。在坚持医学、医药生物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创新发展健康服务相关的业态,比如融健康体检与健康旅游业于一体的业态,融健康养老与健康房产于一体的业态等。努力将宁波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以新型健康产业为强大经济引擎的城市,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最适宜旅游度假、休闲养生的“绿色健康城市”。[57](www.xing528.com)

(五)谋求健康城市建设治理的国际合作,借鉴相关发展经验

1.充分发挥“宁波帮”人士的作用

众多“宁波帮”人士在城市治理、健康促进等方面具有先进的治理理念和实践经验。宁波可通过相应举措,加强健康引智工作,重点选择和引进具有鲜明特色的相关治理实体或相关业界领袖和慈善大家,谋求“宁波帮”人士的推介、指导乃至直接承接,在健康城市建设项目方面实现长期交流合作。

2.主动融入国际健康城市联盟的各项活动

实施整体开放的健康促进与服务的城市治理策略,积极参与全球健康城市网络的相关活动,尤其是在市民健康服务体系构建方面,积极寻求国际支持。

3.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强化服务健康城市的人才队伍建设

要将服务健康城市建设的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宁波人才发展规划;要在“浙东学者”“甬江学者”等人才项目中专设人才培养项目。在健康服务领域,要向一线城市、特色城市学布局,学路径,学效率,实现健康城市建设人才队伍的共享共用。

(六)继续优化健康城市建设的数据技术,不断保持发展优势

1.积极推进健康城市治理网络监测系统的构建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健康城市建设的热点治理项目,根据其动态变化,提供实时定量可靠的数据,同时也有助于加快第三方评估治理的进度,提升其效果,帮助政府推进阳光工程,方便公众随时了解居住地周边环境治理的情况,保证社会公众利益不受侵害。

2.积极完善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

在继续完善云医院等优势网络品牌项目的同时,推进健康体检网络检测平台建设,并配合线下实体跟踪,让预防干预的关口前移,并且不断使医疗资源及医疗重心下沉,推动医疗系统互联网监测和健康体检配合联动,共筑宁波市民的健康长城

3.构建自下而上的市民参议治理直通网络平台

利用大数据技术,将现有商业平台微信、微博、各种论坛上有关健康城市治理的民众建议进行数据整合,积极引导民众对健康城市建设项目建言献策

(七)实施健康社区建设的长期行动计划,实现治理全面覆盖

1.创建健康社区专项行动的保障机制

实施健康社区建设的长期行动计划,让在职的员工也参与健康社区的治理,扩大社区业主委员会的职责,尤其是在健康社区方面的职责。不断塑造宁波健康社区的项目品牌,比如继续扩大与世界银行的合作,利用其资金、技术和资源开展垃圾分类等城市治理。

2.构建健康细胞工程的衍生机制

在健康社区建设的长期行动计划中,注重治理的全面覆盖,对驻守社区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家庭等均开展健康单位建设,并建立社区曝光等监督机制。

3.发挥社区业主参与治理的主体性

不断发挥市民作为社区业主参与健康城市治理的作用,弥补宁波公益性社会组织尚需培育、引导和发展的缺陷,以提高治理效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发展。

(八)构建富有宁波区域特色的健康文化,隐性凸显放大效应

1.营造绿色公共卫生文化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数据,影响健康的基本因素中遗传因子占15%,医疗服务占8%,环境因子占17%。[58]因此,必须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机制建设,将卫生城市创建升级为健康城市创建,高度重视和切实落实构建绿色的生活环境保护,让雾霾、受污染的水源、不安全的食品等远离市民。

2.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影响健康的因素中,个人生活方式更是占到了60%,是影响健康最主要的因素。要让人活得更长久,而且是要健康,必须引导市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管住嘴和管住腿。可通过健康日志、健康手册、运动处方等细致入微的推广宣传,倡导市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健康生活理念走进机关、社区、家庭等场所,以点带面,逐步扩展,让健康细胞工程产生裂变效应,为健康城市创建打好基础。[59]

3.倡导寻求绿色医疗服务

不断提高市民防病的意识,及时传播正确的疾病知识,以及纠正居民生活中常见的误区,更要着力让他们学会正确的防病措施,以及进一步促进健康的方式。以绿色理念引导市民改变求医观念,减少过度治疗、滋补品依赖,积极寻求绿色整合型医疗服务。

4.开展区域健康文化研究

通过弘扬屠呦呦和韩启德等宁波籍医学健康大家的精神,让健康文化成为一种时尚,在宁波落地生花。

健康城市的建设并非一日千里、一朝一夕可促成,而且往往在短期内,为了治理城市中的各种问题,政府、企业、公众等治理主体可能会受到相应的考验,但是将健康城市建设置于治理的视角、融入城市的文脉以后,不断促成、互为扶衬、共享共融的城市治理机制一定能够形成,在宁波将呈现的是更健康的城市、更健康的生活、更健康的市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