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健康城市建设的治理保障机制问题及成因分析

我国健康城市建设的治理保障机制问题及成因分析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是城市立法中健康城市理念缺失,现行有关城市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未真正从健康城市建设治理的理念出发进行立法,医药卫生科研和健康促进保障制度的创新制度不健全,致使健康城市建设治理并不健康,亦并未站在治理的立场。

我国健康城市建设的治理保障机制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部分城市在治理过程中以经营城市为治理机制为主旨

健康城市的治理需要紧密融合协调的理念,将健康城市建设置于城市发展的首要战略地位,将其提高到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将其作为关乎民众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重要方面来统一居民的思想认识,达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由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健康效益的冲突明显,健康城市建设尚未融入所有的政策,导致其对城市本身的关注超过对人这个主体的关注,在城市房产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巨大,并以此作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体系,但也带来了淡水资源缺失、土地和能源供应短缺及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有的甚至引起了整个地区资源供应的失调,比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

(二)健康城市建设治理的法律保障并不完善

一方面是有关健康城市建设治理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缺失,健康城市建设治理依据的往往是其他的非专门性法规,或者是一些行政法规与规章,多以暂行办法、试行条例等形式存在,相关立法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立法过于原则,缺乏程序性规定,不变操作,增加了执行的难度。另一方面是城市立法中健康城市理念缺失,现行有关城市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未真正从健康城市建设治理的理念出发进行立法,医药卫生科研和健康促进保障制度的创新制度不健全,致使健康城市建设治理并不健康,亦并未站在治理的立场。

(三)健康城市建设治理体系不健全,统筹推进组织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www.xing528.com)

由于健康城市概念与项目内容并不同于此前我们创建的“卫生城市”的概念与项目内容,它带给我们的是基于治理的视角,更多地站在综合的、互动的、互为依存的关系视角,需要高度关注传统的非公共卫生领域,比如经济领域的就业、住房问题,社会领域的教育、福利问题,生态领域的污染、资源保护问题,社区发展领域的邻里关系、文明习惯问题。大部分城市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或卫生规划时,侧重医疗资源配置,以重视疾病防治为中心,过往将健康问题更多地甚至单独地让城市医疗卫生部门承接,相对忽视了健康城市公共资源配置,在更多地争取政府领导对健康城市做出政治承诺、协调与统筹政府部门建立伙伴关系的运行机制、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包括社会非营利性组织、企业、社区等)参与等方面存在不足;存在着由医疗卫生部门独家承接推行责任,以及过分局限于公共卫生领域的弊端,更缺乏健康促进方面专门专项的规划,对健康城市建设公共健康服务网络、服务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没有提出具体详尽的行动计划和措施,整体治理效应不强。

(四)健康文化与市民素养涵育的保障机制存在缺位现象

健康文化教育资源的机构设置统一,并且在相关资源的整合方面有缺失,中华传统文化与健康文化的共融共生不够,健康城市成果共建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市民的健康素养、膳食结构素养与健康意外处理素养不高,尤其在生活方式方面,包括个人发展领域的心理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问题不少,自我健康责任意识不强,不少市民个体并不能对自身的健康负责,健康素养和健康责任教育做得不够。在健康行业文化塑造,医患关系融洽度,企业、学校和社区健康文化,社会健康文化产业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健康旅游与健身休闲置业、相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