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DNA3到民宿设计:乡村变革之旅——大乐之野、原舍

从DNA3到民宿设计:乡村变革之旅——大乐之野、原舍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乐之野和原舍这两个民宿的主人都是笔者的朋友,大乐之野的创始人吉晓祥和杨默涵是笔者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的校友,而原舍的创始人朱胜萱则是笔者认识已久的同行。后因上古众神争夺神位,在大乐之野展开血战。故后人称“大乐之野”为被遗忘的美好之地。2013年元旦,他们两人来到了位于浙江莫干山的碧坞村。

从DNA3到民宿设计:乡村变革之旅——大乐之野、原舍

这种类型的民宿主人是怀着乡建的理想而来到莫干山的,他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要来变革乡村,要干一番复兴乡村的大事业的。他们可能是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景观师等设计师,他们有理想,有情怀,有设计与建造的能力,有可持续经营的盈利实力,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强大的执行力,想到就马上去做。

大乐之野和原舍这两个民宿的主人都是笔者的朋友,大乐之野的创始人吉晓祥和杨默涵是笔者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的校友,而原舍的创始人朱胜萱则是笔者认识已久的同行。他们面对如今日益凋敝的乡村,决定通过乡村民宿的理念与实践来复苏乡村土地的记忆,并带给人们回归乡村的生活体验,用乡建理想来变革乡村。他们复兴乡村集市,植入文化元素,提升田园景观空间,促进城乡互动发展,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演进。

他们把乡建作为事业,也希望把自己在莫干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这是他们成立莫干山民宿学院的初衷。他们不断地吸引景观师、建筑师、工研艺术匠人、文化创意人、城市农耕践行者、绿色生活倡导人、绿色幼教工作者、社会公益人士和乡村休闲研究学者等各行各业对乡村有热情的人,把莫干山的乡村民宿变成了乡村的交流平台和建设平台。

这种类型的设计师行动派真正用他们的行动来建设乡村民宿,真正在用体验设计唤醒乡土中国。

山海经》中记载,上古传说的“大乐之野”是一片极为繁华的广袤地区,那里森林密布,山水秀美。后因上古众神争夺神位,在大乐之野展开血战。天帝一怒之下,将此地封闭,从此再无人能进入这片极乐之地。故后人称“大乐之野”为被遗忘的美好之地。该乡村民宿引用“大乐之野”作为名字,是为了让人们在匆忙赶路的过程中,不要遗忘身旁美好的地方,要停下脚步,仔细享受生活的美好。

从空中鸟瞰,大乐之野一号楼的雪景,与山村、树林融为一体

本乡村民宿的两位创始人吉晓祥和杨默涵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的同学兼驴友。大学毕业之后,杨默涵去了加拿大,把北美玩了个遍;吉晓祥则留在了上海浦东规划院,把国内玩了个遍。他们俩玩得多了,就想自己开一间民宿,实现他们在乡村民宿方面的想法。于是,他们开始寻找合适的出发点。2013年元旦,他们两人来到了位于浙江莫干山的碧坞村。那天下着雪,正好而立之年的他们俩站在一间旧浙北民居的露台上,望着对面满山的白雪,第一感觉:“对了,就是这里了!”

他们俩马上把这栋房子租了下来,它成了大乐之野乡村民宿的一号楼。时至今日,他们已经在碧坞村翻修或新建了6栋民宿,共19间客房,其中包括一栋开放式餐厅(WILDS BAR & RESTAURANT)及一间咖啡馆(LOST CAFE)。大乐之野所在的莫干山碧坞村掩映在山林竹海之间,中间有一条小溪穿过。早上醒来或夜晚入睡前,这里安静得只能听到鸟鸣声和溪流声。民宿的每一栋楼基本都由四间客房组成,内部自用客厅、餐厅、厨房等设施也一应俱全,每栋配备一位服务管家,为每一位来访的朋友提供独一无二的山乡旅居体验。总之,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在建筑设计和工程施工方面的专业优势,把一些美好的旅行及住宿体验在这里分享给他人,这是他们不断涌现的设计灵感和为之奋斗的情怀。

大乐之野周边的山村环境——莫干山镇仙潭村碧坞龙潭景区内(拍摄者:俞昌斌)

一号楼

(2013年底建成开业)

从大草坪看大乐之野一号楼的建筑立面

一、建筑设计分析

大乐之野在保留老建筑原先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建,在材质和色彩的搭配上十分简洁,建筑立面设计上运用玻璃、木条、白色粉墙等材料,给游人一种自然洒脱的感觉,与莫干山的安宁氛围融为一体。

在整个乡村民宿设计与建造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当地旧屋拆除下来的原材料,建筑外立面主要使用的材料为旧木料、旧砖以及旧的小瓦,达到修旧如旧、融于环境的设计特色。他们尽可能保留原建筑的石材基础与毛石墙面,并在局部节点凸显当地原材料的特性,这是本民宿建筑设计的特色。

该墙体结构全部是重新做的砖混结构,并特意加了钢结构进行局部支撑,原有木梁柱仅保留作为观赏。其建筑屋顶也都重新翻修过了,顶上的瓦片都换成了新买的小瓦,包括屋顶的防水保温。地面铺装的木板也都重新排过。

新加建的钢结构与原有的白墙立面相结合

立面图

二、室内设计分析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一号楼客厅

一号楼中的一间复式客房

该乡村民宿的室内设计使用了水泥墙、白色粉墙、裸露的木梁、木质家具等材料,都给人一种轻松惬意的感觉。在施工过程中,他们在当地的旧木市场采购旧木地板作为民宿的主要材料,将旧木地板使用到屋顶、楼面、花园步道等各种可以利用的地方,原房屋的木结构完全保留。比如,该民宿内部的木构架屋顶基本是全部保留下来的,但实际上仅起到装饰作用,而不承重。建筑室内全部重新做了混凝土圈梁。又如,客房里面隔出两层的空间,有一个沙发可以变成给小孩睡觉的沙发床。阁楼上面有一个主卧的大床,用麻绳绑出来,好像床是吊起来的一样。还有,一层到二层的楼梯旁边建造了一大排书架,这也是民宿主人希望做一个乡村图书馆心愿在此处的表达。总之,通过这些细部,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具有设计感和品质感的室内设计。

另外,该民宿的客厅之中比较有特色的是一个巨大的壁炉。因为江浙一带的冬天非常潮湿阴冷,如果没有壁炉或很好的保暖设施,住在里面是很难受的。所以,该民宿主人测算了需要多长的排烟管道,花了两万多元打造了真正可以烧木材的壁炉。这个壁炉选用了一个进口的牌子,嵌在白色的墙体里面,很有特色,客户也觉得很舒适。可以看出来,这个成本还是非常值得花的,它赢得了游客的赞誉。

上面两张照片表现出客房阁楼布置大床的细节,吊绳仅作为装饰使用(拍摄者:俞昌斌)

对原有木结构的保留(拍摄者:俞昌斌)

新的砖混结构与原有木结构的并置(拍摄者:俞昌斌)

三、景观设计分析

这个民宿前面有一片干净而开阔的草坪,客人可以坐在这里烧烤、搞活动。而草坪的端头是一个毛石砌筑的大平台,从该平台上看出去的视野特别宽广,可以看到对面的远山,给人很舒服的感觉。一个好的民宿周边必须要有能借景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而这四间客房的窗户全部是朝向远山的,游客坐在屋里往外看去,心情会很愉悦。它上面设有两间客房,下面设有两间客房,一共四间客房。边上的开间上面为两个客房的入口区,下面是厨房和会客区。在会客区里摆有沙发,房客们可以坐在一起聊天、泡茶、自己做饭,非常适合几家人一起的短途旅行。

一号楼前干净而开阔的草坪,可以举办各种活动

在房子右侧的一角是一个用钢结构加建出来的玻璃房子,这是四户人家可以在一起泡温泉SPA的地方。为什么要做温泉呢?又为什么要做成一个玻璃房子呢?原因是民宿主人有泡温泉的情怀,还因为该房子对面有一棵很漂亮的樱桃树,民宿主人希望营造一种坐在温泉SPA池中欣赏不远处的樱桃树的意境,所以他们建了一个浪漫的玻璃小屋,一边泡温泉SPA一边观赏美丽的樱桃树。

加建这个玻璃房子,就是为了看这棵樱桃树泡温泉SPA的玻璃房子(拍摄者:俞昌斌)

二号楼

(2014年建成开业)

一、建筑设计分析

二号楼藏在一棵百年树龄的红豆杉后面,整栋楼面积较小,周边景观除了那棵红豆杉之外都是劣势(相对于一号楼的磅礴视野),所以二号楼的整个庭院都围绕着这棵红豆杉展开。不同于一号楼的高地势、高视野,二号楼更如温婉的小家碧玉,简单干净。该楼由于受到老房子的格局所限,形成了当前这种不规则的形状,客厅不是方方正正的,楼梯也是左右分岔的,卧室和洗手间有半个楼层的落差,而正是这些原因却意外造成了二号楼室内的独特性。

山坡地形造就了建筑的立面效果,一棵红豆杉树成为庭院的主景

二、室内设计分析

基于以上现状条件,他们在室内设计方面确定了以下几个细节:①近红豆杉的区域布置为客厅,并且挑空做成大落地玻璃窗,让客人们坐在室内能一览百年红豆杉的气势;②内部空间打破常规三开间南北向排列的传统模式,以增加内部空间的趣味性,弥补户外景观的不足。后来形成了落地的斜向走廊连接四个客房与挑空客厅的方案,内部空间十分有趣(拐角的地方以为是尽头,却意外遇见了起居室)。

二号楼里有着适宜三两好友相聚的小客厅,北欧式清新风格的家具,烟灰色布艺沙发,红砖砌成的柴火壁炉,设计感强烈的餐桌椅。白天暖暖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游客可以在这里静静地发呆。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立夏、小雪、秋分芒种四间客房带着简约的北欧风情。房间拥有舒适的挑高空间,洁白的墙面,统一风格的浅色系实木地板和吊顶,家具挑选宜家风格的布艺沙发、落地灯茶几,体验简单而随性的生活。

挑空的会客厅,壁炉也是特色之一

室内斜向的走廊和挑空的客厅

客房卫生间

三、景观设计分析

由于外部露台较小,所以在红豆杉下布置了可以远观的枯山水,来衬托红豆杉。可以说,欣赏红豆杉的最佳位置是在二楼房间的阳台上。

室内的灯光照亮整个花园(露台较小,不适合活动,所以采用枯山水衬托红豆杉和室内客厅)

从庭院的一角看建筑,简洁干净的风格

三号楼

(2015年建成开业)

一、建筑设计分析

三号楼南向有一栋宅基地,遮挡了大部分的景观视野,而三号楼的东向有一条小溪流过,小溪两旁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其中两棵榉树每到秋天红色、黄色相间,十分美丽。

基于上述的现状条件,他们将三号楼的房间布局改成东西向,四间客房及客厅皆朝东而坐,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朝东而开,南立面以红砖墙为主,形成虚实对比。主要入口放在东侧的小溪边,沿着小溪边筑梯而上,并巧妙地结合小溪边的树林。

三号楼建筑立面,黄昏时室内的光照亮室外的环境

清晨的建筑与花园

灯光照亮整个三号楼的室内空间

主房立面图

透视图

二、室内设计分析:

三号楼的室内设计很重视适合三两个好友相聚的小客厅。白天阳光从窗户中照射进来,客人可以在这里安静地发呆。客厅中的壁炉旁边堆满了干柴,冬日里围炉夜话,也是一番很浪漫的事。同时,为了保证住宿的舒适性,会修补一些老建筑中影响客人的体验。比如在普通的老房子中,走廊上老木头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但是在这里会完全避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及屋顶平面图

起居室,壁炉也是亮点之一

三、景观设计分析

三号楼主要结合东侧的小溪与树林,设计户外的活动区域。楼顶上还有一个可以看星星的露台,这也是景观设计的亮点所在。而民宿主人对现场植物的保护也体现了他们在景观设计方面的原则。进入三号楼要沿着溪水溯溪而上,民宿主人原想做一个“流水别墅”,后来发现一棵树挡住了前路,于是他们就把树留下,绕道而行。在做每一栋房子的设计时,他们都遵循这样一个尊重自然的方式。

大面积玻璃墙面可以借花园的景观

玻璃墙面没有分隔花园与室内,而是使两者更加融为一体

黄昏下花园的雪景,树梢带着雪花,墙体顶着积雪,一派宁静清幽的氛围

五号楼

(2016年3月建成开业)

2016年3月,五号楼正式对外公开,这栋融“客房”与“有爱员工房”为一体的民宿将带给游客们不一样的室内外氛围。这里讲究“链接”,通过五号楼的室内设计将人与人的关系拉近,父母与孩子、自家的孩子与朋友家的孩子等,他们都可以在这个空间场所里相互对话交流。

夜幕下的五号楼建筑外观

一层小花园,通过室外楼梯到达二层客房

简洁干净的客厅装饰,有着无印良品的风格

从花园到达二层建筑的楼梯处可以远眺莫干山山脉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咖啡馆

(2013年建成,与一号楼同时开业)

这个咖啡馆原来是一个猪圈。该民宿主人把它租赁下来,墙面涂白,改造了门窗,把猪圈改造成了一个很好的咖啡馆,有许多客人在此喝咖啡、聊天,气氛很不错。这个咖啡馆在上山处很明显的位置,地段非常好,游客可以坐在里面,透过一大片落地玻璃窗看到整个山体的自然环境。它是由陈悦女士(当地德清武康人)来管理的,她热爱这个事业,她理想中的咖啡馆就是在这满山的绿色包围之中的一间小屋,有咖啡的香气传出来,每个人都会走进来点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总之,乡村民宿需要有很多这样热爱乡村的民宿主人,他们有一种情怀和奉献精神,愿意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业。

隐藏在森林中的小咖啡馆,气质非凡

黄昏,山乡半山腰中的咖啡馆。一缕温馨的灯光从室内映射出来,让人感觉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山村

黄昏,雪景中的咖啡馆,让人好想进去喝一杯热乎乎的咖啡

咖啡馆室内布局,很难相信这里原来是一个猪圈

“WILDS BAR & RESTAURANT”餐厅及酒吧

(2015年建成开业)

建筑外表是莫干山非常普通的民居建筑,但是内部空间却改造成现代工业风格与乡土融合的格调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建筑模型南立面

建筑模型北立面

二层茶室内景模型

该民宿主人最新改造了一个酒吧及餐厅,叫作“Wilds Bar & Restaurant”。由于该酒吧没有客房,所以上下两层只花了不到一百万元做好了,而且建造的速度也很快。一层的空间不大,主要是二层空间。一层就是一个接待区,二层是一个比较大的空间,有一个包房。二层室内设计用了很多木质材料。木质的梁架结构都露出来,并通过结构加固了一下,其管线都露在外面,有工业风格的效果。这些管线还包括一些消防、报警的设备。该共享的中庭空间面积不大,比较有趣的是从屋顶的梁架上垂下一个特色的灯具。这个灯具不贵,但是很有设计感。总之,这个餐厅及酒吧是比较简单的,可以作为他们几间客房共同使用的服务设施。他们这里的食材就是取自于莫干山本地的食材,如山中新鲜的竹笋,溪流中野生的鱼虾等。这些食材只需要简单的烹饪都会有很鲜美的味道,甚至连调味料都不用放。

屋顶结构及照明设备房细部做法 (拍摄者:俞昌斌)

内部空间保留原有的木结构屋顶及支撑梁柱结构,增加木格栅屏风、黑色铁艺栏杆加木扶手、木质餐桌匹配木座椅及布艺座椅(拍摄者:俞昌斌)

大乐之野价值点分析

(续)

(续)

与民宿主人吉晓祥问与答

1.你做这个民宿的目标和愿景是什么?你为什么做民宿?你的情怀是什么?

答:我和默涵是大学同窗五年的同学,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一个是海归、一个是事业单位朝九晚五的公务人员,我们曾经都做过很多城市的规划设计,但始终觉得城市规划所做的设计太过宏观和战略了。一方面,想要做一些更接地气的设计,造几栋真正属于自己的小房子;另一方面,也着实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就到莫干山,盖了个自己的民宿。

我分享两个小故事,这两个小故事恰好促成了我们大乐之野一号楼的一些空间特色,后来也常会被客人津津乐道。

当时寻思着想要做一个怎样的民宿的时候,我受了《海边的卡夫卡》影响很大,在那个寂静的山林里,有一个私立的图书馆,一个年轻姑娘在这里兼职管理,一个年长色未衰的少妇是馆长。这图书馆充满着画面感,我闭上眼睛仿佛就能看到村上给我指出的天堂的模样。这是一个洗涤尘世俗物的秘境,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是村上的图书馆,是我们的大乐之野。

那就做一个有图书馆的酒店吧,当时我是这么决定的。但是在之后的设计改造中,能够与当初想象的图书馆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也只剩下那一整墙的书架(一号楼挑空客厅的书架)。书架上仅有的一些书,时刻都在向我控诉,说好的图书馆呢?说好的美丽管理员呢?理想和现实有时候真的还是很有差距的,哪怕你看到我们已经做了这么理想和冲动的一个行为,但还是距离我们的理想有很大差异。为何做不了图书馆呢?其实原因特别庸俗,就是这么小一个民宿,不允许我们太任性地去做一个图书馆来做配套。

第二个故事,是我们一起去新西兰,有一晚住的是wanaka小镇的一家民宿。它有一个露天的温泉,我们拿了一瓶红酒,躺在池子里面,抬头是漫天的繁星。我们讲故事、谈感情,聊到一个姑娘,就喝一杯红酒,等到默涵把他心中的沈佳宜数完一遍之后,红酒见底了,我抬头看到的不再是繁星,而是漫天的星座,那个是天蝎,这个是双子,正北方向还有默涵的沈佳宜在向我们微笑。

于是,我们决定,要做一个有温泉的酒店。我们累了、困了、烦了,客人累了、困了、烦了,都可以躺进去,让红酒见底,让天空出现沈佳宜。

所以,2013年,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建造这样一个民宿酒店,希望她能有知性的图书馆,有感性香艳的温泉池。现在看来,我们完成了既定目标的一部分,希望这个温泉,这个书架,能带给我们和大家一点理想的火花。

2.请用一句话来说明,你的民宿主题是什么?再用一句话来说明,你的民宿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三个方面各有什么亮点?

答:山居生活。

建筑设计:以现代建筑设计形式改造并保留传统浙北民居的木框架结构。

室内设计:以简约的北欧风格为主。

景观设计: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注重建筑与环境结合,使用者的步行流线、观景视野以及具体空间的使用与每栋楼最亮点的景观之间的关系。

3.如何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推广你的民宿?

答:我们强调人与民宿之间的互动,包括我们的团队与当地村庄、乡村生活的关系、我们团队与客人的关系、客人与乡村生活的关系。把这些关系做好,我们并不需要太多的推广。

4.你的民宿如何来盈利?如果现在不盈利,你预计多久会盈利?如果一直都无法盈利,你有新的计划吗?

答:主要通过客房收入盈利,一直都在盈利。

5.你如何经营你的民宿?在经营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问题并如何去克服?比如说有哪些个性化的问题?

答:我们投入一栋老宅改造出四间客房的成本大概是两百万元。每天的房价差不多1200元。入住率大概65%~75%,每周五、周六的晚上相对爆满,周日白天游客基本都回去了。而周一到周四的时间段,入住率是比较低的。所以节假日加周末大概有一百多天吧。我们节假日的价格略贵一点。一天约1000元一间客房,4间,乘以365天,乘以65%的入住率,我们的利润率约在40%。如果控制好成本的话,利润率可以达到更高,40%~45%。但是我们这个模式很难复制,其他地区很难复制出这么好的效果。最后,我们比较保守的估计是大概要五年收回投资,这是比较客观的判断。当然,说到五年收回成本,是指老板自己来管理这个店,再找几个阿姨做饭、收拾民宿的房间,最多再请一个管家,这样相对来说管理成本是比较低的。还有,民宿可以作为一个资产沉淀下来,还可以在乡村里面找到很多的商机。这是当前做民宿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基本信息:

地址: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碧坞龙潭景区内

网站:www.lostvilla.cn

山谷、茶田、薄雾、原舍,共同构成一幅美丽乡村的图画

2012年一次莫干山的旅行,让原舍的主人朱胜萱先生发现了溪北村(2010年更名为南路村)这片近60亩藏匿于山腰之中的荒芜之地,陈旧的乡公所、萧条的小学堂,背景却是郁郁葱葱与恬淡安详的竹海茶田。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兼狂热的“乡土知识分子”,他在这片无人问津的土地上看到的是对于乡村重生的渴望和内心深处乡愁的呼喊,因此他意识到这里可以成为他梦想已久的实践之地,最终在2012年末第一家原舍正式对外营业。

朱胜萱先生认为:中国的乡村有独特的美,它是从历史和土地中演变出来的。面对如今日益凋敝的乡村,朱先生决定通过原舍的理念与实践来复苏这片土地的记忆,带给人们一种回归本原的生活体验。

“原”,是“本原”,在古汉语中为“探究”的意思。用探究的态度追溯生活的本原,是原舍想要带给每个旅居者的启示。它把游客从城市带入淳朴自然的村庄,当游客离开时又能把原舍的生活方式带走,并给予更多人心灵上的指引。

本着“原色乡土,原本生活”的理念,原舍提出如下倡导:

1)老物件是记忆的索引,原舍会不断收藏属于本土记忆的老物件。

2)尊重乡土历史方物,原舍的每一间房间名称都来源于周边山水地名。(www.xing528.com)

3)为了环保与体现在地性,原舍坚持地板与家具不上漆。

4)为保证最佳的居住品质,房间使用砖混石墙,一律不采用夹板隔断。

5)保证健康生活体验,原舍倡导有机蔬果种植,重视原乡体验互动。

人情味带来的土地复苏——屋舍留得住人,而真正留得住心的是人情味。主人式服务是原舍人情味的起点。原舍以主人模式进行管理运营,既亲切又极富特色。简单而言,原舍作为一个倡导原本生活的平台,每一家原舍民宿在大品牌统一的主旨与理念下,又各具不同的主人自身特色、周边配套特色、地域文化特色等。所以,游客可以体验到不同的原乡归家之感。

朝气蓬勃的原舍管理团队,主人式服务是人情味的体现原舍中闲适的狗,也是人情味的体现

“在乡村的家”是许多游客反复选择原舍的理由。不同于传统酒店系统化的管理与服务,原舍更强调的是人情温度的打造。原舍不是一个酒店,这就是莫干山人的家,而主人式的服务让人仿佛再与旧友相会,而不是与陌生人初次见面。在原舍内,常常能品尝到新鲜的本地饭菜,并参加根据节气及当地民俗所举办的各种活动。总之,原舍中丰富多彩的原乡生活,让这片土地重新找到了存在的价值与原有的生命力。

原舍一期·望山

一、建筑设计分析

原舍一期·望山的建筑物实际上是推倒重建的,但是看上去就感觉像一个老房子。它的外立面是青砖结合素混凝土材料,局部点缀玻璃门窗。由于这个项目实施得比较早,所以他们大概花了800万元的成本费用,应该来说成本控制是比较成功的。原舍在建筑设计上,定位为对“回归”与“融合”这一课题的研究。回归是重拾乡土的情怀,融合是尊重与坚持自然原生态。比如说,望山用建筑群的密度与院落营造紧密亲切的微型社区,用户外院落象征乡村农民田间收工归来闲话交流的场所,用熟稔的氛围使居住者感觉到回归乡村的认同感,用乡宅示范出乡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用加厚的墙体营造坚实的安全感,用每一面打开的窗户借景户外山林的风景。因此,民宿主人在具体建筑设计手法上从保留这片土地原本的格局记忆开始,一步步还原浙北民居朴素的建筑风格,建筑屋顶设计的坡度沿着山脊本身的起势,选用本地石匠的工法来打造挡墙,在本地所剩无几的窑厂中寻找耐用的手工砖瓦等。总之,该乡村民宿的建筑、室内及景观这一系列的体验设计都体现出对原乡的尊重和在地性的表达。

民宿建筑隐于周边的茶田及群山之间

从道路上仰望该民宿建筑

二、室内设计分析

望山客房的室内设计中,最有特色的是大床的床头有一扇玻璃窗可看到茶园,大床的床尾则面对着大落地玻璃窗门及阳台,游客可以躺在床上远眺山峦起伏与绵延不绝的森林。它的卫浴空间是开放式的,而且也是可以远眺群山的,所以给人感觉整体空间很简洁,体验感很大气温馨。

在望山之中,民宿主人对细节的呈现更是近乎偏执的。比如说,当地淘得的老古董家具,那或许是你儿时记忆里才有的印象;由当地民间手艺人亲手打造的床和柜子,其精致、严谨的榫卯结构体现出主人对于工艺的苛刻要求;室内木地板选用当地旧地板,不上漆,粗糙的表面呈现出的是岁月真实的凹痕;所有室外的楼梯与阳台的木地板,更是由日本工匠亲手铺就,连一个螺丝钉都数次确认。总之,其室内设计在乡村老物的独特质感和民间工艺的精雕细琢之下,表达出了深刻的乡愁情怀与乡村生活美学。

公共区域

底层客厅和餐厅的布置

一层公共空间为会客室

一层公共空间中有售卖茶具及莫干黄茶的区域

儿童在原舍参加各种活动

客房区域

客房室内由素混凝土、青砖、青色栏杆扶手及木地板等共同构成了室内的色彩搭配与格调效果

上面五张图片,表达了客房内部的细节设计

客房内的大床床头与床尾都有观赏风景的玻璃窗

客房内的大床两侧灯具及楼梯间上部从屋顶悬挂下来的灯具,以暖色调的灯光效果为主

客房一层到二层的楼梯

客房内有部分大床是配床架的,可透过床边的大落地玻璃窗看远山风景

客房内开放式卫浴,浴缸周边是长条形玻璃窗

客房内从二层俯瞰一层的会客区域

客房内的楼梯间用木质踏板及支撑结构,搭配白色的钢扶手,风格简洁而温暖

三、景观设计分析

面朝茶田,背倚竹海,在漫山的绿意之中原舍一期·望山宛如点点墨迹,就这样在山林之间晕染出一道居尘而出尘的风景。该民宿的旁边有一片茶田,所以它客房朝着茶田的方向都是大玻璃面,人躺在床上看远山与茶田,非常唯美。这些自然景观都是本民宿的借景,这样的空间带来与众不同的旅居体验感,这也是“望山”起名的来源。

它一层客房有小花园,外面有竹格栅小院门,游人可以坐在花园里观赏花草、喝茶聊天。二层客房则有一个小阳台,游人可以坐在阳台上看远山。这样的景观设计做得非常简单而得体,给人感觉很有乡村的氛围。

本民宿的案名标识牌

景观小径、绿化,与建筑自然的衔接过渡

景观与建筑的互相借景

建筑室内的灯光亮起来,与室外空间融为一体

望山室外的烧烤活动

二层俯瞰该民宿的景观布局,有草坪、道路和植物相互搭配

上面两张图片,表达出在望山的庭院中闲坐发呆的快乐(白天与傍晚的对比)

在望山的庭院中看星轨

闲坐在二楼的阳台上,品着茶,看远山云淡风轻

从二层楼梯正对着的洞口处眺望远山风景,这是“框景”所营造的效果

庭院中竹篱笆上的小花盆,小小细节体现出乡村生活的乐趣

清境农园

如今,青山与原舍相融相映,其间隐藏着一条缓缓流过的小溪。在这个良好的山乡生态环境之中,游人可以看到晨间小动物溪边饮水,夏季萤火虫在花丛中飞舞等一系列原始的山乡自然环境。而原舍旁那一片早就荒弃的60亩土地,在休耕了近两年并已确定恢复到有机标准之后,由原舍的工作人员重新开始播种、施肥,这样清境农园随之诞生。

清境农园,有农民在耕种田地

当前,原舍旁的清境农园同步进行有机种植与农趣体验规划设计。将来,这里将复苏山间记忆:原舍带来了山谷间的原乡旅居体验,而农园则带来农耕体验、品茶摘果、野炊露营等原乡活动体验。特别是其中将建造一个最美田野餐厅,实现零碳排放的蔬菜供给,不仅能够让客人体验到农业生产的劳作过程,也将大大提升清境农园在农业观光上的发展潜能。

游客参与采摘活动

小朋友参与农园中各种采摘活动

2015年原舍二期·依田建成,它紧邻一期·望山,因靠田而立,得名“依田”。二期的现场位于乡村内乡公所旧址,仅有着破败的房屋、默默无闻的竹编厂与一间小小的茶场。如今,依田以新生的姿态昂然立于山间,替代了原本寂寥的荒芜,在保留了原有格局之下注重在地风物的重组与运用、在地文化的延续与继承,展现出蓬勃的活力。

依田承载着远远超过一家民宿所定义的价值与使命,它在乡村集体经济活力的复苏、乡村农业观光与生产的深度结合,以及民宿与集体经济的共同发展等各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与尝试。它用极致简朴的设计还原生活最简单美好的模样,用原乡生活的体验打通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隔阂。它不仅是一间民宿,更是一条让生活、让心灵、让你我再回去的路。

依田建筑群与群山、田园融为一体

一、建筑设计分析

依田这块基地原本是乡公所、竹编厂与茶厂的集中地,怎样让这片废弃的老宅得到利用?怎样在保护这片土地原本传统资源的同时发挥乡村的魅力与价值?怎样真正复苏土地的记忆?这些都是民宿主人朱胜萱先生和建筑师周凌先生(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在设计过程之中所面临的问题。

最终,他们确定了建筑设计的目标是:尽量保留历史的信息,保留老村舍的材料质感,保留所能利用的建筑,拆除难以利用和结构不安全的建筑,再加入新的小体量建筑物组成群落,获得新与旧、历史与现实、建筑与景观的对话。具体的设计措施是:原本的竹编厂搬迁,所在的一个五开间青砖老房保留下来,打造成餐厅、放映厅、民艺展厅;另一个50平方米的拖拉机车库也会保留下来,作为书屋。这片土地上的老房屋都将尽量保留利用,赋予它们新的意义与活力。同时,原有的墙基、道路、树木等各种材质,均保留乡间自身淳朴的风貌。

民宿改造前的原状照片

通过四个对比方案的推敲,确定最终设计方案

依田建筑群的总平面图

依田建筑群的模型鸟瞰效果

该建筑群采用聚落的形式,如同一个小村落,目的是减小建筑体量,让视线通透,减少建筑对自然的遮挡和屏蔽;起伏的坡屋顶呼应山体的天际线,使建筑融入环境;转折切割的体量轮廓,使建筑扎根土地,如同从大地中破土而出。从各个角度看这个聚落,都会透出远山翠绿,画面呈现房屋和景观编织而成的美好图景,屋顶天际线顺山势转折起伏,融山聚水。在这个聚落中,景观与建筑物互为对景。

依田建筑的模型推敲

建筑形体的实墙面、玻璃面、毛石挡墙及周边老宅的对比

如雕塑一般的现代建筑形态,灯光从玻璃中透出来

现代建筑形态体现聚落感(拍摄者:俞昌斌)

二、室内设计分析

在室内设计上,每间客房都会面对风景,形态尺度各异的窗口面对不同的山溪景色,形成游客观赏的取景框。每个房间的窗口位置和室内布置,不论朝西朝南,也不限一层二层,每间房屋都有自己的风景。

为了捕捉到最佳的角度与风景,建筑师团队将建筑施工图整整改了三遍。而这并不算工作的结束,真正现场施工到了二层楼面的时候,因为取景的不完整,他们又临时决定修改窗洞的大小和位置;而门窗洞口完工之后,又根据窗外对景的效果,修改室内床和卫生间的位置。这些反复修改都是为了呈现最佳的视觉效果,这展现出建筑师对乡村民宿的理解。

另外,建筑师团队还亲自设计了系列家具,如床、休闲椅、衣架、落地灯、台灯等,均采用环保的回收木板等乡土材料制作,不上油漆。客房木地板也是回收的老木板,用进口水性漆做哑光处理。二层室外平台也采用回收木板,水性防腐漆,不用防腐木,减少甲醛污染。为保持冬天舒适度,针对莫干山冬天阴冷潮湿的气候特点,设置壁炉和暖气。同时,坚持原舍的一贯风格,室内家具都尽量简洁,但功能保证完善。陈设强调朴实的日常之美,减少一切奢华多余的装饰。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剖面图

室内装饰平面图、模型及效果图

客房为素混凝土墙体搭配木质家具

客房通过大玻璃窗观赏远处的自然山景

客房的沙发会客区与餐厅区,背后是一整片落地大玻璃窗,观赏远处的自然山景

客房的沙发区,通过两侧的大玻璃窗,观赏远处的自然山景

客房中大床与沙发会客区有机融合,整体空间比较舒适

客房中的开放式卫浴,浴缸对着大玻璃窗,可以躺着看远处的风景

三、景观设计分析

第一,原舍二期·依田地处山腰,紧靠清境农园的60亩农田,田边远山溪水环绕,西南隔溪对岸是翠竹覆盖的青山,就景观来说视野绝佳。这极好的借景元素,就是该民宿最大的亮点。第二,景观设计的重点是要体现出乡村生活中该有的聚落感。乡村生活不该是孤立的,而应该是有左邻右舍、阡陌纵横、鸡犬相闻和炊烟灯火的生活氛围的。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依田更加注重村落的打造。比如说,景观通过毛石挡墙结合地面灰色砂砾石铺装,再加上一两棵造型飘逸的大树,所营造的整体空间简洁纯粹,既与建筑的风格比较搭配,又能运用于村落聚会交流的活动,体现聚落感。

建筑群实墙面和大玻璃虚实对比,大玻璃窗有灯光透出来,围合出静谧高雅的庭院空间

建筑群围合出院落感,游人可以很好地使用该庭院

简洁的院落设计,砾石、毛石挡墙、汀步及一棵老树(拍摄者:俞昌斌)

可以从建筑物的二层平台处遥望远山,这是两间客房的交流及共享空间

民宿周边环境优美,有水塘、农田,外围群山环绕(拍摄者:俞昌斌)

建筑周边布置简洁的砾石与竹林(拍摄者:俞昌斌)

总之,原舍从一期望山、清境农园到二期依田,建筑、室内及景观设计都在改变,但是它核心的精神却是不变的。朱胜萱先生选择用更极致的设计与更简朴的生活方式来升华属于原舍的价值理念。这不仅是格调上的把控,更是对于“原乡生活”真正意义的践行。而他提出的三部曲:山腰原舍住(原舍),山间农田耕(清境农园),山脚市集游(庾村1932文创集市)则是已经部分实现的宏伟的乡村复兴蓝图。这种归于原本的生活方式,让人在返璞归真的同时,享受到城乡互动的乐趣。而设计师们实现梦想的地方,这里只是一个起点。它将存在于不经意爬过的一座山间、路经的一座小镇,或许就一直藏在你我的心头。

原舍价值点分析

(续)

(续)

与民宿主人朱胜萱的问与答

1.你做这个民宿的目标和愿景是什么?你为什么做民宿?你的情怀是什么?

答: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和那时还并未炙手可热的莫干山的相遇,让我的乡土梦彻底萌了芽。那个时候的我认为,民宿代表我们想回去的念想,不管是从物质空间回到那里,还是内心想要回到那里。

与我一样,景观设计师贾少杰夫妇、建筑师孔锐,都有着一腔复苏土地的记忆的情怀。历时两年,我们一行人在茶园梯田间,不使用任何涂料、油漆以及人工合成的材料,只用原生回收木材等,一砖一瓦搭建出连排烟灰色民宿,住宿建筑保持了小学堂相似的结构记忆,和谐地融于周边环境与农园山景中。

这就是如今莫干山上的原舍·望山。原本,我只是为了退休之后能与一众老友过过山间隐逸的乡居生活。而如今的原舍,却已经成为莫干山一房难求的代表作。

2012年末,首家原舍在莫干山开启,一跃成为小有名气的民宿。

而在原舍建造的过程中,我却更加意识到,中国的乡村面临着制度、经济、资源重新开发与利用各种问题,作为设计师,空有一腔情怀却根本无法凭借以个体的力量去设计改造,并复活这些乡村。于是,我决定对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渠道进行整合,借助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来解决乡村问题,让城乡之间的关系,从对立变为共生。

到了2016年,原舍在苏州的城乡之界树山村落户,得名云泉与翕厢。我对于民宿的理解也愈发深刻。

当一家民宿徘徊在土地与柏油大道之间的时候,所面临的质疑与叩问愈发犀利。而当把每一个决定都勇敢地付诸行动的时候,一场关于姑苏城外的遗梦拾捡也就此开启。

第一次来到苏州树山村时,我发现了如今原舍·云泉的前身:云泉山庄。这是一家传统温泉酒店,拥有50间客房,在城乡交界的边缘地带,略显萧瑟与凋敝。

至今,云泉山庄摇身一变成为原舍·云泉,让很多人看不懂其缘由。因为体量对于民宿来说有着严格的要求,50间房,似乎是不满足这个“标准”的。

仅一条马路之隔,城乡被鲜明地标记与划分了——这是让我真正动容的地方。在树山村里,原先的云泉山庄就像是个分隔地标,一边是城,一边是乡。但我有个大胆的想法,希望原舍的品牌文化可以彻底打破这个边界。用最柔软的方式与生活状态去软化一个叫作城乡分割的无形界线。即使,它是一间拥有50间房间的民宿。

从莫干山到苏州树山,一路走开,我一直说着那句话“民宿只是一个锚”,是那艘回归乡村与实现乡村产业升级巨轮的锚。这个时代的多元化发展决定着未来民宿会有更多的可能性,而原舍选择独辟蹊径,它或许荆棘满布,或许风雨兼程,却毅然前行着。每一次抛下锚的地方,都是原舍的脚步,每一步都是突破,每一步都是全新的尝试。

2.请用一句话来说明,你的民宿主题是什么?再各自用一句话来说明,你的民宿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三个方面各有什么亮点?

答:原舍始终围绕着那句话“原色乡土,原本生活”在践行自己对于空间、土地、人这三者关系之间的理解。

莫干山的原舍自2011年底从十几稿建筑方案中,我们就认定了“质朴当代乡村建筑”这一主导概念来建造一个可以和周围村民、土地、自然一起成长的简单房子。

我们用建筑群的密度与院落营造紧密亲切的微型社区,户外院落提供人们仿佛田间收工归来闲话交流的场所;用熟稔的氛围使居住者感觉到归来返家的认同感而安土重迁;用乡宅示范出了乡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用加厚墙体营造壁垒般坚实的安全感;用每一面开窗关心户外山林风景细节。

在原舍·望山内,对细节的呈现更是近乎偏执。当地淘得的老古董家具,那或许是你儿时记忆里才有的剪影;床和柜子,由当地民间手艺人亲手打造,精致的榫卯结构与严谨的密接连合,在看不见的原木内里,却满是对于工艺的苛刻要求;室内木地板选用当地旧地板,不上漆,粗糙的表面呈现出的是岁月真实的凹痕;所有室外的楼梯与阳台的木地板,更是远道而来的日本工艺大师亲手铺就,连一个螺丝钉都确认再三。在乡野老物的独特质感和民间工艺的精雕细琢之下,极简主义风格却表达出了最深刻的乡愁情怀与乡村生活美学。

在苏州的原舍·云泉,我们坚持着寻找当地老物的记忆索引,在每一间房内,都有着由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桶匠人制作的木浴桶。在原舍·翕厢,苏绣国家级传承人姚建萍女士的苏绣作品融入所有房间的设计之中,原舍·翕厢将成为中国首家苏绣艺术美宿。另外,原舍·翕厢会还特别聘请了当地顶级苏州私厨,用美食牵引人们品味地道的姑苏生活。

其实,不论原舍落脚何处,都在每一处细节之中呈现着它对于在地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3.如何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推广你的民宿?

答:其实,我自己没有对原舍进行太多的推广计划与安排,从最初朋友的入住逐渐口口相传,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通过各种形式来报道介绍原舍,从而有了更加多的人群来关注原舍。一切可以说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伴随着原舍在莫干山的成功,之后落户苏州、昆山等十个村落都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很多人都好奇原舍会怎么做下去,原舍会给人们带来怎么样新的惊喜。

4.你的民宿如何来盈利?如果现在不盈利,你预计多久会盈利?如果一直都无法盈利,你有新的计划吗?

答:原舍之于我对于乡村的意义我已经在上文中提及,我对于原舍的定位不仅是一家民宿,而是一个锚,是那艘回归乡村与实现乡村产业升级巨轮的锚。因此,相对于盈利的问题,我更专注整个村落的生态圈是否成功。

比如在莫干山,依托原舍,我带领着我的团队,做了“莫干山计划”初涉乡村建设工程。莫干山计划包括了原乡民宿“原舍”“清境农园”和“庾村1932文创园”。

莫干山计划试图打造乡村生态圈的概念,将生产、生活、生意形成一种可良性循环。但这其实只是乡村综合体1.0形式的雏形,虽然植入了不同业态,但功能分散,没有牢牢粘黏在一起。所以,我之后又做了2.0版本的无锡“田园东方”项目,此时已经将关注重点,放置在如何发挥产业综合效应之上。

随后,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探索并优化乡村综合体。目前,已经以“乡伴”为品牌布局了一些系列城乡统筹计划,已经着手建立了乡伴·莫干山、乡伴·树山、乡伴·计家墩、乡伴·云谷、乡伴·南京、乡伴·阿者科、乡伴·松阳、乡伴·余姚、乡伴·阳山、乡伴·绿乐园十个新乡村综合开发村落。

5.你如何经营你的民宿?在经营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问题并如何去克服?比如说有哪些个性化的问题?

答:如上所述,我将原舍进行了品牌化建设和连锁化经营,注入部分乡村综合体中。而从一间民宿,发展到十个乡村的建设路径。这其实在民宿行业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民宿行业强调“小而美”,推崇有温度的主人文化与个性化特质。而我的“原舍”系列推动着我的乡村建设项目,以连锁的形式拓展“原舍”版图,这在民宿行业内也遭受质疑。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进行连锁化与差异化经营的呢?这可以说是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了。

我认为,原舍所做的连锁,只是品牌、团队和渠道的连锁。连锁的方式有很多,如传统连锁酒店般的复制形式,只是连锁的一种方式。并非单店地去做,非得保持个体的独立性才叫品牌。我调用了自身的优秀的团队进入每一个原舍项目中,人是连锁;已经打通的渠道,再进行同样的合作,渠道是连锁的。

但原舍的产品并不是连锁的,莫干山原舍、苏州原舍、昆山原舍等连锁,虽然不以主人文化为出发点,但都是与当地在地文化的结合,差异性在原舍的各个连锁店之间已经产生。而原舍与所在地具有地缘上和文化上接近性的其他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差异化,我主张通过创新的形式来实现。

以昆山的锦溪项目为例,毗邻周庄等早已声名在外的旅游景区,受孕于同样的江南水乡文化。而我却弃用了江南古镇的文化来对昆山进行复苏,做的是砖窑改造。通过对中国古代砖的文化研究,我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有关于砖的物件,通过锦溪的民宿,对长三角所有古砖进行搜集和研究的人进行了聚合。所以,创新选择在地文化的不同切入点,并且重新植入现代人需求的东西,这在差异化的打造上也十分重要。

在地文化并不在于老屋和老文化,而更多地在于现在这群人回去以后从那块土地重新长出来的文化。所以,在没有深厚在地文化可以嫁接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创新出新的、属于我们当代人的文化。

基本信息: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南路村

网站:www.qingjingsh.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