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与安全

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与安全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在感叹大数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到大数据给个人隐私带来的危机。该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政府使用大数据时对公民隐私侵犯的普遍担心。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隐私泄露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难题。

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与安全

真实的故事

2016年夏季,集中爆发了多起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引发的恶性电信诈骗事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震动。

2016年8月19日,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山东临沂18岁女孩徐玉玉被诈骗电话骗走9900元学费,在报案后回家的途中心脏骤停而不幸离世。仅仅4天之后,又有1名山东理工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被电话诈骗1996元,同样引发心脏骤停而离世。

清华大学老师被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分子骗取人民币1760万元巨款。

IT男的储蓄卡存款被骗子转到理财产品账户,并接到冒充银行发来的短信和电话,幸亏IT男警觉,骗子未能得逞。

防不胜防的“精准”诈骗

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各个经济活动的主体,甚至每个设备和终端都被连接到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传输数据。我们在感叹大数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到大数据给个人隐私带来的危机。例如,当我们用手机APP点餐时,你可以看到他人对食物的点评,商家也会根据后台数据调整食物的搭配,但我们的家庭住址/单位地址、用餐习惯等信息已经被平台存储了;当我们使用打车软件时,平台也掌握了我们的定位位置、出行路线、家庭和单位的位置、打车习惯等信息;当我们在不同的网站上注册了个人信息,然后莫名其妙地接到各种邮件、电话、短信的骚扰时,你不会想到自己的电话号码、邮箱、生日、购买记录、收人水平、家庭住址、亲朋好友等私人信息早就被各种商业机构非法存储或贱卖给其他任何有需要的企业或个人了。更可怕的是,这些信息你永远都无法删除,它们将永远存在于互联网中某些你无从知晓的角落里。(www.xing528.com)

从目前国内电信诈骗的态势来看,有些骗子甚至已经开始利用大数据手段和工具,系统性地分析诈骗对象的信息,从中筛选并锁定目标对象。不管是否愿意承认,在某种程度上,大数据产业发展为不法分子提供了“精准”识别诈骗对象的技术条件,降低了其违法成本!

便捷还是安全

用户隐私问题一直是大数据应用难以绕开的一个问题,如被央视曝光的分众无线、罗维邓白氏以及网易邮箱,都涉及侵犯用户隐私。由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雇员斯诺登引爆的“棱镜门”事件,更是将公众对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的担忧推向了高点。“棱镜”项目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年耗资近2000亿美元,用于监听全美电话通话记录,据称还可以使情报人员通过“后门”进入9家主要科技公司的服务器,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脸书、PalTalk(聊天网站)、美国在线、Skype(网络电话)、YouTube(视频网站)、苹果。该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政府使用大数据时对公民隐私侵犯的普遍担心。

在大数据时代,各种终端设备无时无刻不在收集、存储海量数据,用户隐私频遭泄露一方面固然有个人网络隐私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相关电信运营商电商及其他互联网企业责任心不强,帮助甚至参与泄露公民个人隐私的因素。而更重要的原因仍然在于立法的不统一和责任的不明晰。

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隐私泄露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难题。我们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应该抵制无底线的“量化一切”和“存储一切”。随着公众隐私意识的日益增强,合法合规地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和应用数据,是进行大数据分析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而政府层面,不仅要有与时俱进的立法应对,更重要的是这些立法要能够形成衔接和体系,尽快建立统一的互联网隐私保护的法律体系,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才有可能堵住个人隐私泄露的漏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