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用户推荐的方法大家可能都听过“K因子”,或者是病毒系数。
简单来说,K因子(病毒系数)的方法就是平均每个老用户可以带来几个新用户。如果K因子大于1,也就是说平均每个老用户可以带来超过1个的新用户,那么理论上这个产品就不需要再去人为地推动增长。因为仅仅靠用户推荐,用户数就可以持续有机地增长,增长率不会衰减为零。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存在,或者即使有,也只能持续一小段时间。
即使K因子小于1,也就是说每个老用户带来的新用户数少于1个,由于成本低、转化率高、用户质量好,用户推荐仍然是性价比非常高的增长渠道。所以,一个好的用户推荐项目,几乎是所有2C产品,以及很多2B产品的必备。
虽然用户推荐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但是下面介绍的这个万能公式(见图3-12),可以帮助你分解用户推荐的步骤、量化每一步的指标、指导通过实验优化整个推荐流程。
图3-12 用户推荐公式
用户推荐涉及推荐人和被推荐人,当中存在多个转化漏斗。根据上面的用户推荐公式,可以将整个流程细分为6个步骤,让增长团队可以清晰地看出整个流程的瓶颈在哪里,从而抓住重点、着力改善。
举例来说,表3-2展示了A公司用户推荐转化漏斗的分解,我们假设A产品有20万的月活跃用户,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万能公式,粗略估计出通过用户推荐能带来多少新用户。同时,通过分解每一个步骤的指标,也可以看出最明显的瓶颈是邀请机会页面的转化率,以及被邀请人接受邀请的比例,所以这两个地方应该是增长团队最先聚焦的领域。
表3-2 A公司用户推荐流程的分解
下面我们单独介绍每个指标的含义。
1)总活跃用户基数:是目前可以邀请新用户的活跃用户数上限。用户对产品越满意,在产品里待的时间越长,他们邀请新用户的可能性就越大。
2)接触到邀请机会的比例:是指在活跃用户里,有多少人能接触到邀请别人的机会。这个机会可能是一个单独的邀请页面、一个基于某事件的对话框,或者是一个功能。
3)邀请机会页面的转化率:是指活跃用户看到邀请页面或对话框后,有多少人真正给别人发出了邀请。
需要指出的是,灵活使用多种邀请触发机制,可以使活跃用户接触到邀请机会的比例,以及邀请机会页面的转化率最大化。(www.xing528.com)
■静态的邀请机制,比如在应用菜单里加上“分享给好友”的选项是比较被动的,这要依赖于用户发现,因此点击率和转化率不高。如果向所有用户发送邮件或应用内信息让他们邀请新用户,虽然比较明显,但又会影响用户体验,让用户迅速产生疲惫感。
■动态的邀请机制,让“邀请触发”有机地融入用户体验中是更好的思路。比如,找到一些“可分享的时刻”。比如,新用户刚刚完成注册,鼓励他邀请好友;用户刚刚完成了一项任务,让用户分享给好友。这种邀请触发的转化率要高一些,而且用户体验比较好。
4)平均每人发出邀请的数量:就是每个老用户邀请了几个新用户。这个指标有一个形象的术语,叫作“分支因子”,一根树枝上分了几根小枝。每个用户发出的邀请越多,那么可能带来的新用户就越多。这个时候,邀请流程设计得好不好用就有很大的关系。
邀请流程最基本的元素包括下面几个,流程中的每一步都对邀请转化率和分支因子有影响:
■邀请页面:邀请开始的着陆页;
■邀请奖励:邀请人和被邀请人各自有什么奖励;
■邀请方式:比如通过社交媒体、短信、邮件还是其他方式;
■邀请信息:发给邀请人的短信或者朋友圈的帖子怎么写,是否有图片;
■邀请结果:统计发出多少邀请、有多少邀请被接受、多少处于未接受状态。
5)被推荐人接受邀请的比例:是指被推荐人收到邀请后,有多少人会点击邀请。
6)接受邀请后完成注册的转化率:点击邀请后,又有多少人会完成注册流程,最终成为用户。
这两步是用户推荐最关键的最后一公里。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公司采取的策略略有差别,例如Lyft会首先让被邀请人进入一个接受邀请的着陆页;Uber则让用户直接进入网页注册的首页;股票交易应用Robinhood则直接把被邀请人导入应用商店下载应用。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最佳实践,用户推荐和其他所有增长领域一样:没有所谓的“万能灵药”,唯有结合产品、用户和市场的特点,不断试验、持续改进,才是正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