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移动应用都是以照片分享起家,都提供视频功能,也都建成了相当规模的社交网络。这两个产品早期都发展迅猛,其中一个被一家科技巨头公司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另一个被另一家科技巨头公司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类似的产品、相似的故事,结局却大相径庭。
第一个产品是Flickr,它在2005年被Yahoo买下之后,到2016年总用户数达到1.2亿,但增长已经连续几年停滞不前。第二个产品是Instagram,它在2012年被Facebook买下之后,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到2017年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7亿,远远超越了早它几年的Flickr(见图31)。
图3-1 两个类似的产品
为什么两个类似的产品到最后却有着差距显著的结果呢?很难说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但是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数字经济时代的一个残酷真相:
真正独特的点子是很少见的……
事实上,如今一款产品能否成功越来越少依靠让人耳目一新的功能,而越来越多依靠成功的增长策略。“如何获取用户”不再仅仅是企业家们有了产品之后才考虑的事情,而是能够决定一家创业公司生死的另外50%的因素。
来看看下面的数据:(www.xing528.com)
■苹果应用商店有超过220万个应用,谷歌应用商店有超过300万个应用。
■苹果应用商店每月新增1000个新应用,谷歌应用商店每月新增1300个新应用。
■83%的应用是“僵尸”,因为根本没有用户看见过它们,更谈不上下载使用。
能不能快速有效地获取新用户,在创业成功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增长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硅谷早期增长黑客之一、现任Uber乘客增长负责人的安德鲁·陈(Andrew Chen)于2017年7月在博客中发文表示,凛冬将至,由于平台固化、付费获客渠道接近饱和、人们对广告越来越无视、各种工具降低运营门槛、竞争对手对变化反应更快等原因,互联网产品已经越来越难实现用户增长。
所以随着云服务、SaaS、广告和分发平台等服务的不断发展,虽然开发一个新产品的成本越来越低,但是创业公司的融资金额却屡创新高。美国种子轮融资从2012年到2016年由27万美元增长了近2倍达到75万美元,同样的趋势也延续到了其他轮的融资。而这些融资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购买用户增长。
增长为王、增长维艰,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公司必须加大融资额来加速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