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相对贫困除了振兴乡村产业,促进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持续增长之外,还需要建立和完善防范各种风险冲击,防止因灾、因病、因学、因婚(丧)等返贫致贫的长效机制,增强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因灾返贫主要是指相对贫困人口由于受到自然灾害风险冲击导致贫困的现象。农业生产由于其自身的特性,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而言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在现阶段,农村中大多数人口的生产生活依然有赖于农业生产,因而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为此,应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以缓解农业生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这一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如甘蔗)等进行投保,稳定农民的家庭基本收入;第二层次是对农户特色种植(养殖)业的规模和上年度同期商品价格进行投保,如香蕉、果树、农户牲畜、特色农作物(药材等)为主体的险种;第三层次农业保险是指农村自然灾害或事故引起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险种,如对农村住房、农业机械设备等进行投保。通过建立完善这一体系,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在遭遇自然和市场风险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
2.构建防止因病返贫致贫的医疗保障长效机制
在医疗保障体系方面,现有的针对贫困户的医疗保障政策体系已经比较完备,对缓解因贫返贫致贫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未来的相对贫困缓解中,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和大病救助政策等,将碎片化的政策进一步体系化、规范化,并将其覆盖面逐步扩大到所有农村人口,应是完善这一保障机制的重点。其中,增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实力,为基层群众提供常见病防治的便利条件,切实改变“小病扛、大病挨”的现象,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应是治本之策。
3.构建防止因学返贫致贫的农村教育保障长效机制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脱贫攻坚中所建立起来的对贫困家庭的教育扶持政策体系,对缓解“因学致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未来的缓解相对贫困治理过程中,重点应在促进城乡、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上迈出新步伐,尤其应在对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大学教育阶段的助学贷款等方面形成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缓解一些家庭因学致贫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保障方面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由政府包揽,可借鉴一些地方的经验,建立非政府组织的龙州县教育基金会,通过基金会这一平台向县内外有志于捐资助学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筹集资金,拓宽教育资助的资金来源渠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运营,进一步发挥教育减贫的作用。(www.xing528.com)
4.完善社会保障兜底体系的长效机制
完善社会保障兜底体系,筑牢返贫“堤坝”是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举措。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精神,结合龙州县的实际,坚持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为基本准则,坚持“应保尽保、应纳尽纳”的基本原则,坚守“网底不破”的基本要求,重点完善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关爱保护、公共服务四大体系,构建更全面、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织密覆盖全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强化弱势群体保障,“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切实防止新贫困人口的产生。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建立的社会保障“兜底”体系,“兜”的只是最基本的、底线的民生,如果超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提供更高福利保障,这将会导致“福利陷阱”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升农村中相对弱势群体的福祉,最大限度地缩小他们的生活水平与当地中等水平的差距,进而使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从而才有更雄厚的经济实力来对这些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福利支持。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反复强调,“必须把好乡村振兴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原因所在。
5.构建防范因“俗”返贫致贫的长效机制
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加快乡镇、村、屯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建设,常态化开展农村“五好家庭”、模范村民评比表彰活动,以村民身边的先进典型引领农村文明。以自然屯为单位,全覆盖开展村规民约制定活动,并在其中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和各类村民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村规民约的贯彻落实。加强乡镇党委对移风易俗工作的领导,突出把移风易俗工作摆在乡风文明建设首位,从多方面引导农村居民的消费观、人情观和价值观,特别要引导农村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摒弃旧的婚姻习俗。通过建立农村红白事理事会,形成农村居民自律机制,刹住婚姻彩礼和人情送礼的攀比之风,切实有效遏制因“俗”返贫致贫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