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从大国转变为强国的曲折历程

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从大国转变为强国的曲折历程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到中国经济学,我们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现在有学者提出,演化经济学可以借鉴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中国经济崛起、从大国转变为强国的曲折历史进程中,基于本国国情的中国经济学必须要掌握自己的话语权,诸如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等问题的理论概括都要体现中国经验的特征。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应当在与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交融中构建与成长。

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从大国转变为强国的曲折历程

孙懿、赵方: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进一步明确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体到中国经济学,我们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周文: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危机面前的集体失语和对现实解释的乏力,表明西方主流经济学面对危机,不仅不能预见,而且也不能解决深层的现实问题。西方主流经济学实际上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在表面上和在形式上追求科学性;二是在工具上追求完美性、客观性。所以它表面上看起来优雅,但实际上又不能经世致用,在方法论上过分偏重技术分析,缺乏透视经济问题的历史维度和制度维度。西方主流经济学追求表面科学的时尚,越来越难以掩盖其背后的无奈,无法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以致成为一种理论分析上的游戏。

西方主流经济学失败的要害在于,不顾现实地只注重纯粹逻辑的演绎。科学的本质在于实证性,强调逻辑一致与经验事实的验证。因此,按照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描述、分析和研究世界,是经济学成为科学并富有生命力的先决条件和根本出路。单纯追求工具和逻辑的完美而无视现实,只表明人类在知识上的进步,但不是经济学成为科学的表现。正是由于主流经济学的这些不科学因素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近几年来,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的研究备受瞩目,方兴未艾。

现在有学者提出,演化经济学可以借鉴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当然,演化经济学从中间道路出发,去解决经济学理论的问题,有一定价值。但是,完全依靠演化经济学来解决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失败和危机,也难以奏效。西方主流经济学分析创新,实际上只是把制度作为外生变量,将创新仅作为制度不变条件下的技术层面上的经济现象加以分析。但金融危机本身也是创新带来的恶果,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导致了过多的经济泡沫,金融创新又建立在IT产业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上。因此,需要把分析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制度或制度安排视为可变的,不再是一个外生变量,要动态地研究制度创新的积极与消极后果及其相互转化。(www.xing528.com)

我们的主旨是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崛起、从大国转变为强国的曲折历史进程中,基于本国国情的中国经济学必须要掌握自己的话语权,诸如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等问题的理论概括都要体现中国经验的特征。全球化其实是一个钟摆运动,而不是一个圆形运动。当全球化占主导时,自由化思潮风头正劲,而当全球化遭遇逆转、出现经济危机时,自由化思潮就会受挫,政府干预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强。在全球化中获得利益的国家,往往赞同自由化,而在全球化中受损的国家,往往抵制自由化。这实则是一场利益之争。跌宕起伏的经济学潮流实为不同时期的国别经济学理论所左右,反映了占主导的国家的利益。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同样要体现中国利益。在发达国家主导经济话语权的情况下,中国在全球化国际分工链条中的弱势地位就不容易摆脱。

真正能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分庭抗衡的,是与中国国情和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怎么理解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程恩富提出“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是一种很好的表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是说拒绝其他经济学派的方法或视角。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中,应当对具体的重大现实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只有这样,经济学才会充满活力,生机盎然。经济学家要直面和正视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不但要关注经济建设,还要注重社会建设,更要开展经济学各个学派的理论交流和辨析,从而相互汲取营养。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应当在与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交融中构建与成长。

(原载于《海派经济学》2013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