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持续发展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骄人的GDP增长数字足以让中国经济堪称奇迹,但在结构性问题更为凸显的情况下,这种奇迹的可持续性也越来越令人怀疑。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可以归因于劳动力比较优势与技术后发优势的充分挖掘。那么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到底向何方向转型?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方向就是从资源扩张型增长转变为技术深化型增长。所以,在“发展”共识的基础上建立“进步”的共识,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

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持续发展

孙懿、赵方: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增长奇迹后,大家普遍感觉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结构性问题越来越凸显——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源扩张型的投资推动;外贸依存度过大;等等。这些结构性问题早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既已有之,然而十余年之后,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更为扩大。虽然骄人的GDP增长数字足以让中国经济堪称奇迹,但在结构性问题更为凸显的情况下,这种奇迹的可持续性也越来越令人怀疑。

周文:今天来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三大挑战:①以资源消耗及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着可持续性的问题;②对外贸易依存度过大导致自身的经济发展受制于他人;③过分强调效率而忽略公平的发展观念导致贫富差距变大,社会冲突加剧,进而社会稳定面临挑战。

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可以归因于劳动力比较优势与技术后发优势的充分挖掘。因此,中国在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取得增长时,不仅靠资源投入扩张规模,而且技术进步(包括引进外部先进技术以及内部研发技术)也起到重要作用。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使中国沿海的集群产业逐渐嵌入垂直分工的全球价值链体系之中;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资本(包括国内资本和FDI)、劳动以及其他资源被源源不断地卷入全球分工的大生产之中,使中国的规模持续扩大。另一方面,出口加工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外部的先进技术,加上国内产业内生的技术进步,使中国的经济效率迅速提升,从而带来了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发展的奇迹。但是,这三者仅仅是技术上的应然,它们为何就一定会实现?这就需要从制度层面来看,导致这三者由技术的应然成为现实的必然的是,1978年以来在“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的改革共识下渐进的适应性制度创新。从历史角度,这种改革共识又是由60年新中国建设经验以及近200年以来中华文明复兴图强的愿望所决定的。

那么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到底向何方向转型?首先,单纯靠资源投入而取得的增长肯定不能维持多久,而由引进外部先进技术(资本投入融合型创新)所促进的增长也会随着先进国和落后国技术差距的缩小而逐渐减弱;其次,从经济利益出发,先进国也不可能轻易将其所掌握的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转移给落后国。因此,在长期中,只有内部研发技术(非资本投入融合型创新)才是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保证。从整体来看,资源扩张和技术的跨国转移其实都没有改变技术本身的状态,但都动员了新的资源投入,两者的区别仅仅是跨出国界与否。所以,我们将以这两者为主要增长动力的模式称为“资源扩张型增长”。相反,由经济体内部研发所导致的技术进步,是将技术深入推进的结果,我们将这种技术进步所支撑的增长模式称为“技术深化型增长”。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方向就是从资源扩张型增长转变为技术深化型增长。

因而,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可以总结为由资源扩展向技术深化转型,这一转型必须依靠自主的技术进步;而这又取决于制度的合理安排,从而要依靠制度创新。从历史的角度,如果说过去30多年在发展经济的共识下,改革带来了经济奇迹。那么,今后若能形成“推动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共识,更深入的制度创新则能带来可持续的并且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增长,进而创造新的经济奇迹。所以,在“发展”共识的基础上建立“进步”的共识,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www.xing528.com)

孙懿、赵方:为何过去“转型”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仅为纸上谈兵,结构性问题在现实中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反而更加加剧?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出现?

周文:我们认为,导致这个现象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影响。西方主流经济学虽然具有形式上的科学性,但其分析框架具有局限性。①偏重技术分析,而忽略制度和历史分析。西方主流经济学立足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完善的市场体系、国家制度以及社会结构的现实,因而技术性的分析在现实中更有意义。正因为如此,制度被作为外生假定条件,历史分析则在“方法论之争”后逐渐淡出主流。②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客观上只代表了发达国家单方利益。西方主流经济学脱胎于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无形中代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并附带着输出西方的价值意识形态。

简单套用西方主流经济学,显然会误读中国经济的现实,进而形成不了正确的决策。例如,简单套用凯恩斯理论分析中国面临的内需不足问题,如果简单扩大政府支出,在中国当前财政体制改革未完成、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现实中,增加的政府支出大多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更多的重复建设,结果反而刺激了生产资料行业投资,进而更加剧产能过剩;如果扩大居民收入,由于中国没有完善的个人所得税机制和工会组织,简单的工资叠加最后就只加到了机关事业单位国企职工身上,城乡居民之间以及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反而增大;如果实行积极货币政策,在原本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单纯的信贷扩张带来的巨大信贷资金,要么流入生产资料行业投资更加剧产能过剩,要么流入股市、房市成为投机资金加剧金融风险。这些问题在中国的现实决策中都有发生。因此不难看出,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容易将制度和历史分析忽略,从而无法深刻理解中国现实,进而不能科学指导现实中的经济决策。这是造成过去十年中国发展中结构性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下,经济被简化为技术性的指标,进而在许多人的心中形成“唯GDP主义”,将人们对发展的渴望引向了对经济指标的渴望,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的做法带来了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平的问题。在经济增长方面,仅靠资源动员型的规模扩张来拉动短期经济扩张,而忽视技术进步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好处;在社会治理方面,只注重经济效率而忽视法制民生的建设。因此,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而在思想层面,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必须构建中国经济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