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对市场协调与创新的现实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对市场协调与创新的现实分析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做了一个病理学分析,没有对市场和竞争的正面作用做出一个充分的阐述。演化经济学特别强调非市场协调机制,如孟捷教授所说,新古典基于虚假的假定,认为自动能够达成均衡,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可能达到。非均衡的矛盾和冲突需要非市场的协调机制加以化解。根本原因在于协调。简单地,的确可以划出均衡派和非均衡派:卢森堡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非均衡派,凯恩斯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非均衡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对市场协调与创新的现实分析

孟捷教授:我要澄清一下,刚才实际上没有讲完就被打断了。刚才主持人提的问题很好:经济学的科学性在什么地方?左老师说得很好,取决于对现实问题是否能够做出有效的回答。

刚才我谈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市场经济的协调问题。因为在冷战以后,市场经济成为某种普世价值,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接受市场经济,所以必须对市场和竞争的作用有一个正面的回答,这是检验一个经济理论好坏的一块试金石。新古典经济学好像给了一个回答,但这个回答是一个完全意识形态的回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做了一个病理学分析,没有对市场和竞争的正面作用做出一个充分的阐述。正是因为对这两种理论不满,我们就引出第三种理论,即演化经济学。演化经济学提出了一个协调论,认为市场经济有可能持续地再生产下去。但是,靠什么?除了国家干预,内生地促进经济发展的,是技术创新。我们所说的不是金融工具创新,而是技术创新。

左大培研究员:现在的问题是,创新和协调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怎么协调?比方说,我们通常讲的民主,是一种协调方式;统治关系,即治理关系,是另一种协调方式。市场是市场交换占主流的一种协调方式。政府综合使用好几种协调方式,但恰恰没有市场。比方说,一个民主国家的政府,其议会是平等的人通过民主方式商讨决策的地方,法院是一个独裁的地方,政府是一个执行机构。当然还有别的协调方式,如乡规民约,这些都是协调方式。所谓经济体制、经济制度,就是各种协调方式以其特有结构结合起来的一种东西。从有人以来,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协调,而且,这些协调方式的结合,越来越复杂。所谓演化,就是越来越复杂。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起什么作用?创新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概念。回到马克思那里,创新是生产力,协调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贾根良教授:我对孟捷教授和左大培研究员的观点做一个评价。实际上,孟捷教授是从理论范式来看,新古典能够实现自动协调,在马克思主义方面,协调是指政府方面的协调,但是这两个方面都走了极端。对于孟捷教授提出的协调论,我的理解是:在冷战思维之下,新古典和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位于左右两个极端,都不能解决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从经济史来看,经济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混合经济,即市场和政府都存在。演化经济学特别强调非市场协调机制,如孟捷教授所说,新古典基于虚假的假定,认为自动能够达成均衡,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可能达到。实际上,演化经济学作为第三种经济学范式,所强调的是:经济过程实则是一种非均衡过程。非均衡的矛盾和冲突需要非市场的协调机制加以化解。比如说,非市场协调机制,包括NGO(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增大。演化经济学还有一种看法:要靠干预之手解决市场自身没有办法自动达成协调的问题。

周文教授:我赞同左老师的观点。孟捷教授将演化经济学归结为创新,我认为协调的方式和创新是两码事。创新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上,而不是在利益关系上。

孟捷教授:刚才贾根良教授做了一点解释。通过非市场的调节,或者我将其称作外生因素调节,比如国家的调节或者某种社会调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拒绝,后凯恩斯主义也不拒绝。演化经济学的贡献就在于强调:市场经济除了这些非市场协调途径外,还可以通过市场内生的协调,它来自于市场经济和创新在制度上的必然联系,即市场经济是技术创新的一个巨大发动机。为什么创新可以实现市场经济的内生协调?根本原因在于协调。协调什么?左老师讲得对,协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但除此以外,更基本的一个层面,是要协调资本积累过程的内在矛盾。而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变化,是资本积累过程内在矛盾的一种反映。(www.xing528.com)

什么是资本积累过程的内在矛盾?我们还要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做的一个病理学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在罗莎·卢森堡那里暴露得很明显:市场经济每年提供总产品,在它的价值构成中,剩余价值卖给谁?卢森堡做了一个有趣、有错误(但却是一个很深刻的错误)的分析:剩余产品只能卖给一个资本主义以外的第三市场。等到全球都是一个民主国家,第三市场就没有了。这个理论是有问题的,它忽略了资本家之间可以互相购买,这种互相购买实则是投资。那么投资为何足够大?实际上,在演化经济学框架内,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如果没有创新,尤其是重大的产品创新的话,这个投资规模总是不足以实现每年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这也就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本积累过程的内在矛盾是可能由创新引致的投资来解决的,从而将有助于解决资本积累过程的内在矛盾。

周文教授: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分析这个问题上,实际上是将制度作为外生变量,即在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创新只是一个技术创新的问题。但是在把范围扩大了以后,制度是可变的,不是一个外生变量,所以我们应该加入制度创新的问题。我认为还有其他的创新问题。

左大培研究员:罗莎·卢森堡的模型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模型列宁援引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认为她说的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而且,这个问题实际上在西方经济学中正好有非常对应的反映:罗莎·卢森堡的思想接近凯恩斯,是非均衡经济学,但凯恩斯不把罗莎·卢森堡当作自己的先驱。这就涉及经济思想史的问题。其实凯恩斯有自己的经济思想史,他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中所提及的先驱,除了马尔萨斯,都不被经济思想史认可。另一方面有主流的,其实正好和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相对应的,即增长理论。在这里,不是创新解决这个问题,相反,如果是非均衡,创新可能会加剧这个问题。简单地,的确可以划出均衡派和非均衡派:卢森堡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非均衡派,凯恩斯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非均衡派。列宁强调的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可以划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均衡派,西方经济学的均衡派就是增长理论、主流学派。罗伯特·默顿·索洛的增长模型,即有名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就是一个均衡的增长模型,它与之前的哈罗德—多马非均衡模型大为不同,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经济位于刀锋上,很可能处于非均衡状态上。

不能说列宁和马克思是一个彻底的均衡论者。因为马克思曾经说:“我说的是均衡的,但资本主义这种均衡,只能在不均衡里找一条均衡的路,但它的模型本身是均衡的。”

创新的作用是什么?主流是说制度好不好,在于它能不能鼓励技术创新。比如说,市场经济这个制度好,就是因为市场交换这个制度本身最大限度地产生许多创新。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影响市场交换。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只要有一个自由的市场交换,一切问题就都不存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认为,自由的市场交换就是一个制造无政府危机的地方。第三条道路则认为不能把市场交换说得天花乱坠、完美无缺,也不能把市场交换说得一无是处。在我看来,演化是什么?人类历史就是一个演化的历史,人类在不断寻找一个更好的体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